姜婧嬈
攝影攝像課是數字媒體專業的核心課程。隨著企業需求的轉變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專業課程的設置,從以“平面設計制作”為主向“網絡新媒體”和“影視媒體”兩個方面多角度發展。學生面對更新速度之快,涉及領域之廣,技術發展之多元化的就業環境,如何讓自己獲得更多知識與技能的儲備,如何為自己謀一份理想的工作,如何讓自己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技能者,是擺在學生面前的重要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掌握專業技能,提高職業素養的環境,建立更高效的課堂,提供更貼近企業的項目,傳授更實用的技能是每一名專業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下面,將以攝影攝像課中的一堂綜合實訓課為例,解析信息化教學下的人才培養的方法與途徑。教會學生在變化的環境中為自己開辟一條屬于自己努力奮斗,奔向成功的路必不可少。
一、課程地位與作用
1、專業課程設置符合企業工作流程。完成一部影視作品需要三個步驟:策劃,拍攝和后期,因此,將《微電影》,《攝影攝像》和《影視后期》這三門課安排在同一學期,由此讓學生明確工作流程,系統掌握知識與技能,對未來從事的崗位有一定認知。
2、學期授課以項目為主整體劃分,分階段教學。在知識與技能教學設計上,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中職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層次,對課程進行了整體設計,分為基礎的技術點學習、綜合項目實施、進階訓練三個部分,分階段,分層次開展。
3、項目選擇符合學生實際。本學期完成《我們這幾個》微電影的制作,該劇本講述與青春成長故事,學生代入感增強,且不限演員性別,拓展空間大,制作時學生分4組,同故事不同效果,培養學生創新力和創造力。
學生通過體驗崗位角色,承擔崗位職責,完成工作任務,掌握崗位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尋找自己擅長和喜愛的職業。
二、教學過程及解析
前期學生已經在微電影課上修正了劇本,并在攝影攝像課第一階段學習了構圖、景別、鏡頭運動。本階段主要訓練學生綜合職業技能,同步提升綜合職業素養。
教學設計如下:
課題:細節鋪張情感
知識目標:了解場景拍攝流程,明確特寫鏡頭在場景拍攝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能合理運用景別拍攝流暢畫面;能從劇本中提取拍攝要點,并通過鏡頭語言表現情感。
德育素養:通過分析理解父親對子女的愛,了解非理性情感的行為表現,學會控制情緒,明確成長是將非理性情感轉化為理性情感的過程。
職業素養:溝通力:準確表達,創造幽默氣氛,善于與被拍攝者溝通,給予被拍攝者信心。洞察力: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顆充滿愛的心。
重點:通過景別切換表達故事情節。
難點:找出劇本中角色情感的關鍵點,并運用恰當的鏡頭語言表現。
關鍵:通過對心理學相關內容進行分析,走進角色內心情感世界,捕捉最真實情感下的肢體語言和表情。
關鍵技術分析:景別的綜合運用,既通過運用景別來講述故事內容。大部分學生可通過自學,教師指導來完成。其中,運用景別來表現角色內心情感是難點,為化繁為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運用,將技術點分為兩個層次講解,一是通過心理學分析,激發學生內心情感。二是通過劇情分析,掌握拍攝要點。
課前:學生觀看微課《從文學作品到影視劇本》自主探究,完成拍攝任務。
課上:
1、攝像師的職業素養。過程:教師引導下的體驗過程。1.潛意識——地上有錢,尋找失主,引導學生做出反映并觀察。心理分析:經驗成為潛意識,促使不加思索做出本能的行為。2.意識——手里拿錢,尋找失主,引導學生做出反映并觀察。心理分析:在思考后作出反映,為意識。解析:通過情景創設,對“潛意識與意識”的理解,引申到職業素養,為分析理性情感與非理性情感做鋪墊。職業素養提升,通過分析“潛意識與意識”,了解電影背后的故事,提升藝術修養,學會用鏡頭做觀眾的眼睛。
2、賞析學生課前拍攝視頻。過程:通過對比分析找出最佳鏡頭,對比分析鏡頭運用。解析:通過觀看,討論總結,特寫鏡頭表現角色情感,引題“細節鋪張情感”。
3、攝像師的工作技能。步驟:1. 運用實例分析非理性情感與理想情感的行為特點;2. 感受父母與子女情感關系及行為特征,進一步理解兩種情感的區別;3. 總結關鍵技術:運用特寫捕捉角色非理性情感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解析:通過頭腦風暴,對理性情感與非理性情感進行討論分析,找到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
4、德育教育。步驟:結合實際分析父母情感是理性與非理性。解析:通過情感的分析,理想處理父母與子女關系,了解成長是非理性向理性的轉變過程。
5、布置任務。思考:假如你是上帝,你會用什么景別和視角拍攝人類,參考影片《冒牌天神》。課后:觀看微課:景別的變化,視角的概念及應用,完善拍攝。解析: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電影分析鏡頭,了解技術應用,培養自主探究。
三、創建一個開放,自由,多元化的學習空間
本課通過將語文和心理學與專業技術,職業素養,德育教育多方面融合和滲透,拓展了思路,提升職業素養,通過對技能分析,引申至家庭成員間的情感問題,疏導學生正確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