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伯曉+董玉成+焦闖


摘 要:“黑名單”是指銀行自主建立的授信管理系統,對于已進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且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其不良信息自動進入授信管理系統,不予辦理授信業務;即使5年后征信記錄已經清零,但銀行的“黑名單”依然存在,無法獲得貸款,被社會俗稱為信用“黑戶”。截至2015年底,我國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金融精準扶貧無論是需要投放的貸款,還是面對的貧困人口,都具有一定規模,貧困戶的信用“黑戶”問題亟需關注。本課題組對貧困建檔立卡戶核查發現,固原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黑戶”5199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7794人,占比高達53.64%。本課題組對固原市四縣一區進行了實地調查,重點分析了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用“黑戶”問題。調查顯示,信用“黑戶”問題將制約金融精準扶貧的成效,尤其是隨著金融精準扶貧工程的深入推進,探索建立信用“黑戶”釋放機制與包容性設計勢在必行。
關鍵詞:信用“黑戶”;信用釋放;包容性設計
中圖分類號:F830.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6(11)-0047-05
“黑名單”是指銀行自主建立的授信管理系統,對于已進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且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客戶,其不良信息自動進入授信管理系統,不予辦理授信業務;即使5年后,征信記錄已經清零,若未償還銀行貸款,則無法重新獲得貸款,被社會俗稱為信用“黑戶”。本文所指的信用,包括信用能力與信用行為。農村貧困戶信用能力與信用行為的普遍缺失,導致了信用“黑戶”在貧困群體中傳染、擴散。調查顯示,貧困建檔立卡戶占信用“黑戶”53.64%,減弱和遲滯了金融與財政扶貧政策效果發揮。
一、信用“黑戶”概述
(一)基本情況。自2015年3月開展試點以來,固原市轄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探索建立信用“黑戶”分類釋放機制,已累計釋放信用“黑戶”0.7萬戶1.2萬人。截止2016年5月末,固原市貧困戶74559戶,貧困人口26.7萬人,占全區貧困人口的46%,占全市農村人口的29%。建檔立卡貧困戶68984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0.69萬人。固原市轄區各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黑戶”5.20萬人,主要集中于當地的農村信用社(農商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0.72萬戶2.78萬人,占貧困人口的10.41%,占信用“黑戶”的53.64%,違約貸款余額5813.57萬元,欠息382.29萬元。
(二)生存現狀1。2015年,固原市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三項指標,分別是寧夏全區平均水平的19.5%、84%和76%,是全國平均水平的9.7%、68%和60.9%。固原市信用“黑戶”的可支配收入(0.57萬元)是寧夏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9167萬元)的62.18%。信用“黑戶”主要是普通農戶,以種養殖為主,家庭平均收入2.78萬元,勞動力2.5人。違約貸款主要是小額、中長期的信用貸款,用于新建或裝修房屋、婚喪嫁娶等消費性支出,存在不良貸款“老齡化”問題2。信用“黑戶”群體普遍心理狀態較差,缺乏社會認同,存在不良信用代際傳遞現象3。
調查顯示4,87%的信用“黑戶”是普通農戶,69%的從事種植業,27%的從事養殖業;家庭收入1萬元以下占比13%,1萬元-2萬元占比26%,2萬元-4萬元占比58%,4萬元以上占比3%;勞動力2人占比63%,勞動力3人占比21%。違約貸款的期限主要集中于1萬元-3萬元。因遭遇重大自然災害或經營困難未及時、足額繳納貸款利息,擔保貸款連帶責任是導致信用“黑戶”產生的主要原因。從違約貸款辦理類型看,商業貸款占比95%,如富農卡貸、辣椒貸、煙葉貸、農機貸等等。政策扶持型貸款占比5%,如扶貧貼息貸款、創業再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普惠通”、“定聯保”等。
調查顯示,信用“黑戶”的貸款需求較為旺盛。據承辦銀行反映,5.2萬信用“黑戶”的有效信貸需求9700萬元,其中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信用“黑戶”有效信貸需求2553萬元。當前,信用“黑戶”主要通過民間借貸(親朋好友互相拆借、高利貸)進行融資,平均融資成本在12%,高于信貸融資成本5個百分點,顯著增加了貧困戶的融資負擔。承辦銀行建議有必要盡快開展建檔立卡戶信用救助與包容性設計。
調查顯示,由于進入承貸銀行“黑名單”時間較長,近三成的信用“黑戶”已成為超齡貸款主體(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屬于超齡主體,承貸銀行一般不予貸款,雖然家中有青壯年勞動力,但承貸銀行只按戶主的年齡和還款能力評級授信。對于這部分信用“黑戶”,不僅僅是“黑名單”的釋放,還面臨如何破解信貸融資限制的問題。
二、信用“黑戶”的成因與特征
(一)行政攤派貸款違約(即老陳貸)。農村地區在發展集體制經濟的過程中,村民因非個人因素向銀行貸款、且未能按期償還貸款造成村民個人具有不良信用記錄的情況。
1、社隊分攤貸款逾期形成。社隊貸款是指我國1984年以前的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貸款。當時,生產隊是公有制經濟最基本的生產單位,生產隊里的一切生產資料歸全體社員所有。生產隊為擴大生產增加收益,以生產隊名義貸款,后將貸款均攤至社員名下。后期,部分社員無能力還貸,形成逾期貸款,在征信系統中被列為不良信用記錄。
2、墊繳農林特產稅貸款逾期形成。農林特產稅是我國1983年開始以從事農林特產生產單位和個人的農林特產收入為對象征收的農業稅,2006年廢止。2000年至2006年期間,為完成定產征收任務,稅收工作組通過由信用社向種植戶貸款,先交稅,后銷售,再還貸款的方式,解決了當時征繳問題。但后期,部分農戶因減產、價格下降等因素無力還貸,造成貸款逾期,形成不良信用記錄。
3、村組分攤貸款逾期形成。村組分攤貸款是90年代村組為擴大生產,建設集體項目(如打井、修路、建設村委會等),以村組名義向農村信用社貸款,后把貸款均攤至村民,部分村民無能力還貸,造成逾期記錄。
以上這三類情況,承辦銀行均已核銷,但仍記載于銀行“黑名單”之中。
(二)農戶自主貸款違約。大致分為五種情況(如圖1所示):1、因疏忽未按時、足額清息,事后補繳了利息,但已進入征信系統,形成不良記錄。2、因擔保連帶責任而被拉黑。3、“人情貸”違約。貧困戶在親戚、朋友的鼓動下,以自己的名義貸款,然后讓親戚朋友使用,后發生貸款違約。分為兩類,一類是已償還本金,但無力清息;另一類是本息都無法償還。4、貸款自己使用,后無力償還。分為兩類,一類是貸款創業失敗導致失去還款能力,以及收入不及預期;另一類屬于惡意騙貸。5、舊貸,貸款違約十年以上,貸款額度1000元以下,因貧困戶對于銀行貸款不了解,誤將貸款當做救濟款使用,后形成的不良。
(三)冒名貸款違約。主要集中在農戶聯保貸款和小額信用貸款上。實際借款人因不符合貸款條件或其他各種原因無法通過正常程序在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取得所需貸款,就利用小額信用貸款“信用”和“簡便”的特點,假借其他農民名義申請并獲得貸款。冒名貸款既有信貸人員與用款人內外勾結作案的,也有利用工作便利自己作案的。如銀行信貸人員與村干部勾結,或者信貸人員盜用農民的證件辦理貸款,后經營或者生意慘淡,無法償還本息。
(四)銀行操作失誤。一是同名同姓被誤拉黑;二是未及時清理“黑戶”數據庫,一些農戶已經全額歸還或者達成延期協議,但名單沉底,未被及時清理出庫。
(五)因財政貼息未及時到位而產生不良信用記錄。由于未按時貼息或墊資,在為期2年的貸款時限中,產生違約記錄。
(六)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識。一是容易發生信用欺詐。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農戶對金融知識和相關法律缺乏了解,加上一些農戶貪圖小便宜,盜用農戶的身份信息辦理信用卡,然后套現和透支。二是對信用報告中存在的不實、不準確的信息,無法進行有效的異議處理,對清理銀行債務信息無法提出有效建議。
(七)承貸銀行處理次級貸款缺乏包容性機制。當農戶遇到債務問題時,未能積極協商通過降低還款利率或延長還款期限等方法,解決因暫時無法正常還款導致信用記錄受損的問題,而一味地強制抽貸,加速了農戶信用狀況持續惡化,產生不良時生硬“拉黑”,致使借貸雙方利益均不能保全。
三、固原市信用“黑戶”釋放與包容性設計的典型做法
(一)去庫存。堅持“精準識別、分類釋放、實施特惠”的工作原則,對以前進入信用“黑戶”的貧困戶進行認真識別,區別對待。對不屬于惡意拖欠,逃避銀行債務的農戶,采取減息收本措施,在清償貸款本金后,重新評級授信。對擔保人進入黑名單的,本人愿意償還擔保責任應承擔貸款額的,解除黑名單貸款限制,放寬參考不良信用記錄貸款標準,重新評級授信。
(二)控增量。1.設定精準扶貧貸款失信信息的“緩沖區”標準。考慮到借款農戶還款相對比較困難,在貸款到期后確實不能歸還貸款,承貸銀行針對精準扶貧貸款規定,辦理貸款展期手續或制定分期還款計劃并督促執行,對借款農戶留出一定的寬限期,但不再享受優惠利率或貼息,從而體現征信的正向激勵機制。如果超過這個緩沖區間仍未歸還欠款,再計入個人征信記錄。
2.對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給予特殊標注,區別于正常的貸款。金融系統在向征信系統錄入精準扶貧貸款時在技術上進行特殊處理,給予明確的標注,使其區別于一般的貸款,主要利用個人信用報告中設有的“機構說明”信息段,由承貸銀行填寫信用報告使用者特別關注的信息,也有助于信息主體對不良信息記錄進行解釋。如在查詢征信報告時,可以非常醒目的看到此筆貸款及產生的不良貸款是否為精準扶貧貸款。
3.設定精準扶貧貸款失信行為的“緩沖區”標準。一方面,考慮借款農戶是否仍然具備償債能力,償債能力可通過農戶家庭收入或其他資產情況予以簡單判斷。另一方面,判斷是否惡意欠款,對非惡意造成的不良記錄,在貸款還清后及時予以消除,不再執行保留5年的規定。第三,觀察農戶是否與發放銀行主動溝通,借款農戶暫時缺乏償債能力,確實無法按期還款,但能夠主動與發放銀行聯系溝通,雙方可協商一個還款停頓期(建議不超過1 年時間)。在此期間,承貸銀行正常計息,借款農戶暫不需支付本金與利息,且不計為不良信用記錄,還款停頓期結束后重新開始還款,直至結清欠款。若既不按時還款,又不與銀行主動溝通,則確認為惡意欠款。
(三)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建立金融扶貧信息系統平臺,實現農戶基礎信用信息與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的共享和對接。本系統包括四個子系統:農戶基本信息系統、金融扶貧支持系統、金融扶貧評估系統和信貸產品查詢系統。農戶(組織)基本信息系統用于統計、查詢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基本信息,基礎是《固原市”建檔立卡”貧困戶基本信息表》、《固原市農村經濟組織基本信息表》。金融支持系統用于貸款銀行維護其對貧困戶的信貸支持情況。金融扶貧評估系統,根據《人行固原市中心支行金融扶貧政策效果評估辦法》,對各銀行參與金融扶貧情況進行評估。信貸產品查詢系統用于查詢各機構用于扶貧的信貸產品。
(四)引導信用“黑戶”開展自我信用修復。為釋放后的信用“黑戶”辦理抵押類信貸產品或開通信用卡消費,使得信用報告中最近一段時期內的信用記錄良好,展示信用記錄良性化發展趨勢。及時讓信息主體了解信用報告、信用評分產品的特點,了解負面信用信息展示期限、免費信用報告獲取途徑、異議申請和處理流程等合法權益,提升個人信用意識。及時添加本人聲明,個人信用報告中設有“本人聲明”信息段,由信息主體填寫對異議受理回復的不同意見,或認為存在需要進一步說明的特殊情況。
(五)發揮輿論宣傳作用建立征信宣傳長效機制。一是因地制宜的開展宣傳教育。利用當地群眾集會、廟會等活動,開展現場宣傳講解活動。二是利用鄉、鎮政府舉辦的農民技術培訓班等,向農戶宣傳講解征信知識,讓廣大農戶真正認識到金融扶貧與財政扶貧的區別。三是利用當地電視臺、微信等宣傳媒體,弘揚誠信先進典型,宣傳最新政策。如固原市彭陽縣以“金惠工程”為契機,建立16個村級普惠金融政策便民超市,圖文并茂地展示《彭陽縣金融扶貧工作考核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彭陽縣精準扶貧貸款儲備金管理辦法(試行)》、《金融扶貧農戶金融知識手冊》等金融扶貧政策和文件。
四、對策建議
(一)建議改變當前個人信用報告的單純展示模式。開發個人信用評分模型,應根據不良信息的類型、比例、金額、持續時間、權重等多方因素,評定客戶的個人信用分值,從而開展差別化信貸業務,促使客戶積極維護個人信用,修復不良記錄,各商業銀行亦可以根據統一的標準化的評分標準制定適合本行的信貸標準,提高融資效率。
(二)適度調整監管考核指標。結合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金融機構貸款的風險、成本和成因等具體情況,銀行業監管部門和上級金融機構應實行差異化考核標準和機制,對精準扶貧貸款不良率進行單獨考核,適當提高貧困地區不良貸款特別是精準扶貧貸款不良率容忍度。同時,要建立有別于其他貸款的核銷機制,簡化流程和環節,提高不良貸款核銷效率,減輕經營包袱。
(三)推行信貸盡職免責制度。從貸款發放條件看,絕大部分建檔立卡的扶貧對象屬于低保戶,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民政救濟對象,達不到或不符合商業貸款的條件和要求,其還款保障能力遠低于非精準扶貧對象。為此,商業銀行應探索建立精準扶貧貸款有別于其他類貸款的信貸員責任追究制度,從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角度,嘗試建立差異化盡職免責制度,一定程度上消除信貸員的顧慮,從而提高金融精準扶貧貸款發放的積極性。
(四)探索建立補償機制。按照中央提出的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的要求,對精準扶貧貸款到期后仍未實現脫貧從而造成損失的,應運用大數據平臺,綜合考慮貸款投向、貸款合規使用、市場風險等因素,由政府相關部門和銀行統一核實認定后,予以核銷或由財政墊付,減少金融業損失。
參考文獻
[1]安建.《征信業管理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
[2]葛華勇.征信工作實務[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2。
[3]黃羽茜.美國信用消費保護法律體系的歷史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7。
[4]劉煥成,溫芳芳.以信用信息共享推動信用河南省建設[J].情報科學,2008,(7):1110-1115。
[5]沈沛龍,任若恩.現代信用風險管理模型和方法的比較研究[J].經濟科學,2002,(3):32-41。
The Design of Inclusive Credit Based on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 Case of Guyuan City of Ningxia
HUO Boxiao DONG Yucheng JIAO Chuan
(Guyuan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Guyuan Ningxia 756000)
Abstract: “Blacklist” refers to those customers who have bad credit records in PBCs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and are registered in banks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Because of the bad credit information, those people cant get loans from banks. Even after five years when the credit records is deleted in PBCs credit reporting system, the “Blacklist” has still be registered in banks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so they still cant get loans. By the end of 2015, there still have been more than 70000 thousand poor people, therefore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should reach a certain scale, and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issue. When establishing the record for poor households, the research group finds that 51992 people were blacklisted in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f Guyuan city, among them 27794 people are poor, accounting for as high as 53.64%. The research group carri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four counties and one district, and focused on those poor people who have been blacklisted in banks credit management system.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credit blacklist will restrict the effect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specially with the deepening of taking targeted financial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to establish credit “blacklist” releasing mechanism and the design of the inclusive credit.
Keywords: credit “blacklist”; credit releasing: inclusive design
責任編輯、校對:王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