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佩佩
在中國物質文明異常繁榮的今天,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卻呈現出日漸凋零的趨勢。經濟與文化的不對稱發展、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斷層、教育的忽視等造成了當下中國國民文化的缺失。構建和諧社會,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目標,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源泉和動力。
一個民族的脊梁靠一個民族的精神來支撐,而一個民族精神最基礎的就是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就好比,我們傳統文化讓我們知道禮義廉恥,讓我們知道謙和大度,讓我們知道知恥而后勇,讓我們知道兼收并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又或者讓我們真的了解“國家”“民族”這些個詞的深刻涵義。文化的本質是有著其包容性,不斷的吸收,包容,沉淀,然后積累。但是不變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下來的民族魂,民族脊梁。標榜另類的人們,傳統文化的缺失該怎么放心讓你們挺起起我們民族的脊梁?
當下的中國人很少能夠靜下心來去接受中國傳統禮儀和文化的洗禮,更不可能從本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修身養性。有人在反駁,你在污蔑我們,我們也在開發歷史資源、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你看,那么多歷史劇被搬上電視熒幕,那么多古代名著被成冊出版,我們還年年上寺廟、祭孔拜炎黃。但是所謂的歷史劇是真的挖掘寶貴的傳統文化資源嗎?沒有,歷史劇對歷史和國民負責的態度鮮見,它們更多的是娛樂和作秀,甚至為了收視率隨意篡改歷史誤導觀眾;市面上《讀史有智慧》之類的書不勝枚舉,大眾文化更多的是以一種功利的心態去片面挖掘中國文化;同時我們祭孔拜炎黃的行為,也多了作秀的成分和商業化的因素,少了對于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可是到底什么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外國人對中國的印象是什么呢?太極拳?京劇臉譜?唐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很難找出一種東西來做代表。唐裝之所以成為代表,是因為中國在唐朝最盛,得到世界承認。美國的“CHINATOWN”也是被翻譯成“唐人街”。這就值得我們反思了!中國現在就不能讓他們承認了嗎?為什么還是唐人街?難道我們現在還沒有超過唐朝的實力嗎?至于中國功夫,也確實是讓洋人佩服的。因為這功夫充滿了神秘,而威力又確實很大。但功夫又只是中國文化中極小的一部分,不可能代表全部。京劇也一樣,甚至在中國京劇也不能占主流了,熱愛京劇研究京劇的人也少了,也不能代表中國。有人說龍能代表中國,因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但是我們可以細細回想一下,龍是出現在哪里的?皇袍上,宮廷的柱子上。普通百姓敢把龍穿在身上嗎?這樣一說,龍只能是皇族的象征了,甚至還帶著點專制主義色彩。在一個現代化的中國,龍又怎么做為代表形象呢?北京城又是否能成為象征呢?如果十二個城墻被拆得只剩三個供人參觀,北京還是北京嗎?
那么習俗呢?有沒有一種習俗是能代表中國的呢?我以為是沒有的。有段時間,中國人為韓國把端午節申報成他們的傳統文化而憤慨。但是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韓國的端午節其實跟中國的根本不一樣!只不過翻譯過來后名字一樣了,被中國人告了侵權。中國的節日意義其實并沒有好好延續下來,流傳下來的只是簡單的習俗。而中國又是一個很重視飲食文化的民族,所以節日以及習俗最后就簡化成食物了。端午節是粽子節,元宵節自然就是元宵節了,冬至就是餃子節或者湯圓節。很多傳統節日其實我們并不了解最初形成的意義,我們只知道這個節日到了,那么我們就該吃對應的食物了。而日韓的節日風俗雖然是從中國流傳過去的,保留的狀況又確實比我們好。
傳統文化的缺失
時值今日,我們有了太多的外來節日,愚人節,萬圣節,情人節,又或者圣誕節等等,在這些外來節日當中有非常之多的人在這些節日中肆意的荼毒中國傳統文化而樂此不疲。現在看來,洋節比中國傳統節日更加吃香,更加熱鬧,年輕人對這些節日更有興趣。節日一到總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通宵達旦。我無意評說這些外來節日的好壞,又或者是否適合我們。試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呢?節日的產生,也是源自歷史上某個人物,或者某件事件,又或者某段歷史,為了紀念這些而產生節日。可是作為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子孫的我們又有多少人能了解我們自己中華民族歷史沉淀下來的節日呢?又有誰能說全這些傳統節日呢?
傳統文化的缺失,已經開始慢慢浮上水面,就服裝來說,我已經看過非常之多的年輕女生穿著韓國韓服,又或者西方的hiphop風格的大腳褲到處招搖過市,也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穿這些服裝。對中國傳統漢服,卻視為糟粕。實在不明白,一些人在宣揚日本或者別國文化的時候,是否還記得你也有著宣揚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傳統文化是任何一個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應該萬分珍惜,發揚,乃至好好傳承的東西,可是卻有著太多的人在不斷的玷污著傳統文化,美其名曰另一種詮釋。
建立民族自信
不要總說“一切都是生活所迫”,丟失傳統文化是被迫地選擇。以猶太民族為例。這個民族很小,但是生命力卻很頑強,也可以說,這是個精英民族。這個民族立國后能夠在短時間內復活死亡的希伯萊語,恢復本民族已經遺失的傳統!雖然他們是有宗教作為支撐的,但這同時也說明,在工業文明遍及全球的今天,傳統文化一樣可以轟轟烈烈的發展。中國人現在缺乏的是一種信心。或者說,是我們太現實了,考慮到當前利益而又變得不會“做夢”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固有文化事業百廢待興,然而其發展道路十分坎坷,在很大程度上使傳統文化喪失了民眾基礎。今天,有些外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和造詣已經達到相當水平,甚至超過我們大部分國人。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典籍在國內早已被鎖入故紙堆無人問津,反而是在日、韓還有一些西方國家中掀起熱潮,然后外國人的關注學習熱情反過來刺激了中國人,使我們回過頭來重新發掘被我們遺忘的角落。《圍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學文的不如學理的,學哲學的不如學外語的。錢鐘書先生描寫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狀況,然而這一可嘆事實直至今日仍在國內有其市場。
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魯迅先生關于“拿來主義”的聲音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回蕩好久了,一向善于學人長處的日本也給我們作了一個多世紀的生動教材。可是我們建立新文化的任務直至今日卻仍嫌宭迫。使我經常感到危機的是,就在我們很多人十分愜意地沉浸在“星巴克”、寶馬車和CD香水營造的氛圍中時,西方人不僅很好地繼承并發展著自己的文化,更在積極努力地研究《孫子兵法》和《論語》的真諦。中國人從西方學來了馬克思主義,更應該從西方發展歷程中學到發展壯大自己的寶貴經驗與教訓。那些走在大街小巷里的“西式”男女,那些將要成為明日中國主流的人們,難道就僅靠以張揚個性為榮的氣質和對中國、對西方一知半解的常識要將中國的火車頭駛向未來世界嗎?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人自信心遭遇摧殘的狀況下漸漸失落,也必須在中國人正視自我、恢復自信的條件下復興。中國人在此方面仍然任重道遠,想當初,我們崇尚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后來猛攻外語,一致對“外(外貿)”;再后來是狂學經濟,MBA泛濫成災。現在呢?好象真正認識到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了。我們做事太喜歡一窩風,仿佛打太級拳般飄忽不定,這也恰恰說明我們缺乏自主思考、缺乏鞏固傳統文化根基力量的時間已經太久!如果說這種非理性的社會行為是中國文化重生前的必經階段,那么我只能衷心祝愿這個階段不要太久。中國文化在今天全球化進程中的自主性,不是取決于別的,就是看我們能否扎扎實實吃透自身文化,然后有效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從而在新時期建立起中國的新文化。只有這種文化才是符合當今乃至今后中國發展之潮流的先進性文化。
然而,整理傳統文化并建立新文化的任務實在有其艱巨性,因為它牽扯著歷史和現實多條神經。它不可能僅靠數條口號、數篇學術論文和數場國際會議就能得到解決,雖然這些努力不可缺少。政府和社會的責任光榮而重大,然而在高度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其力量終顯得有限。具有巨大影響力量的不是別的,而是靠多方面協調而成的社會風尚,好比當初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其影響滲透到千家萬戶,其力量最終催枯拉朽,從而催生新的文化。
中國文化底蘊太深,和其他國家文化背景差異太大,所以要讓世界人民了解中華文化其實很難。開設孔子學院也遠不是弘揚整個中華文化的方式。而要宣傳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前提就是我們自己能夠保留能夠了解這些文化。其次,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而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心又不可過于融入工業化。
我們也可以以民族特色引起世界關注,由民族文化帶動經濟發展。此外,我們必須弘揚和發展具有引導力的活力文化。而每一個中國人在作為旁觀者冷靜理性地分析完問題后,必須消除旁觀者心態,投入到實踐中去。我們要關注傳統文化,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弘揚和發展具有引導力的將現代和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的創新文化。這個問題需要每個中國人去反思,去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越是民族的,越是國家的;越是國家的,越是世界的。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社會上的非主流地位的現狀應當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