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四):過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三,也是我國北方民間俗稱的“小年”,而在南方,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民俗學家解釋,南北小年不同日與我國古時“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有關。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由于中國北方在更長時間里是國家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少數地方特別是鄱陽湖的沿湖居民,至今還有人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廿五。
臘月二十四 灑掃庭除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二十七 洗浴趕集
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市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采購。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臘月二十八 貼桃符
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馬。
臘月二十九 祭祖過小除夕
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對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早晨請祖。
臘月三十:除夕守歲
大年三十,辭舊迎新,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是最隆重熱鬧的一天,人們貼對聯、貼福字、貼窗花、穿新衣、收壓歲錢、吃年夜飯、晚上守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正月初一:拜年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初二習俗:回娘家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
大年初三:不出門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大年初六:開市鋪
大年初六,舊時大多數商鋪都開張了,取“六六大順”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這一天也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