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工群體作為改革開放后產生的特殊群體,伴隨著農民工的各種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民工“臨時夫妻”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對農民工“臨時夫妻”現狀進行了解,進而探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農民工“臨時夫妻”問題的措施,才能徹底解決農民工“臨時夫妻”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 “臨時夫妻” 配偶
一、農民工“臨時夫妻”現狀
“臨時夫妻”來源于2010年作家王子群所寫小說《臨時夫妻》,也叫作搭伙夫妻,是指已婚的農民工夫妻雙方或者其中的一方,因外出打工與配偶分居,臨時與他人組成的家庭并一起生活的兩性關系。
(一)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基本概況
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開始走向富裕的新時代。特別是本世紀初開始,經濟飛躍發展,沿海一帶的經濟狀況空前繁榮,產業不斷升級,勞動力需求旺盛。此時的農村正值經濟落后、產業結構調整期,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這種“推拉”力量中,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成群結隊到沿海一帶打工。大多數農民工都是由內地向沿海地帶轉移,所以“臨時夫妻”現象在沿海一帶尤為明顯。在廣東東莞一帶,“臨時夫妻”已經成為農民工全體半公開化的現象,屢見不鮮,并且形成群居效應。
(二)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的危害
農民工“臨時夫妻”現象有著極大的危害。第一,激發家庭矛盾,破壞婚姻和家庭。已有研究表明,青年農民工的婚外戀行為,容易導致離婚、婚外性行為、家庭暴力以及更低的婚姻滿意度評價。第二,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夫妻雙方一方外出打工本身就造成孩子缺少父愛或母愛,若加之家庭的破裂對孩子的影響,后果是不可估量的,這對于孩子的身心、性格的養成是極為不利的。第三,破壞傳統倫理道德,觸犯法律。“臨時夫妻”不僅有違于道德,更是觸犯了法律上“一夫一妻”的規定。第四,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臨時夫妻”對社會細胞的瓦解作用是巨大的,這給社會的安定、和諧埋下了一顆不穩定的因素。
二、“臨時夫妻”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農民工低層次需求的缺失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當個體的低層次需求未獲得滿足時,個體行為更多地指向低層次的需要,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時,個體才會指向高層次的需求。目前的農民工群體中存在低層次需求嚴重缺乏的情況。首先是農民的生理需求沒辦法得到滿足。由于農民工長期與配偶分割兩地,無法獲得正常的性需求。其次是農民工的情感和歸屬需求極度缺乏。農民工一般都是外出打工的情況,遠離家鄉和熟悉的地方,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去,缺乏社會網絡的支持。
(二)社會觀念逐漸開放和多元化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加之國外開放的觀念的流入,中國人的觀念也逐漸開放和多遠。中國傳統的生育制度,即兩性關系、家庭生活和生育三位一體的模式逐漸被打破,婚姻不再是為了生育而存在,生育不再被擺在第一位,夫妻的情感地位逐漸上升。大多研究表明,農民工在進入城市后,他們的婚戀觀發生了顯著變化,現代性增強,婚戀觀也更加寬容。
(三)農民工法制、道德觀念的薄弱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指出,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1.1%,小學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59.7%,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專及以上占8.3%。可以看出,大多數的農民工都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在這樣的教育程度下,農民工大多沒有受過法制、道德教育,法制、道德觀念較低。
三、解決“臨時夫妻”問題的意見與建議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模式
目前外出農民工夫妻兩地分居問題,實際上已成為我國的一個社會問題,解決其“臨時夫妻”問題的關鍵在于解決夫妻兩地分居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嚴重影響著農民工的流動、轉移,特別是戶籍制度的限制,只有破除城鄉壁壘,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臨時夫妻”問題。
(二)社會應宣傳法制、倫理道德觀念,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農民工組成“臨時夫妻”還在于倫理道德、法制觀念的薄弱,因此社會還應加大倫理道德、法制觀念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第一,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和工會、婦聯和共青團組織要采取各種手段廣泛宣傳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知識,增強農民工的道德素養、法制觀念與家庭責任感。第二,要通過教育引導,形成一種遏制或減少農民工道德敗壞、違法犯罪、破壞家庭、危害社會等不良行為的強大社會合力與正能量。
(三)企業應同時重視農民工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
目前來看,企業基本上可以滿足農民工的經濟生活,但是精神生活卻一直受到忽視,這才促使農民工建立“臨時夫妻”關系以滿足精神需要。所以企業應該講農民工的經濟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時并重,比如業應該多建立一些娛樂、文化設施,并且組織一些娛樂、休閑活動,以減少農民工的精神壓力,彌補農民工精神生活缺乏的困境。也可以建立一些探親房,以供農民工家人團聚時使用,或者給予探親假,使得農民工有時間回家與家人團聚。
參考文獻:
[1]吳治平.中國鄉村婦女生活調查:隨州視角[M].湖北: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吳銀濤,肖和平.青年農民工婚外戀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08,(02).
(作者簡介:倪雯,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與心理學系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