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史黨建專業長期處于非學科化水平,亟待改善。乘胡總書記“七一”講話東風,加快黨史黨建的學科化,要把握“一個標準,五個新”。
關鍵詞:黨史黨建 學科化
一、胡總書紀念建黨九十周年的講話,提出加快黨的建設的科學化,為加強黨史黨建學科化提供了契機和動力
毋庸置疑,我國黨史黨建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幾代學人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當前關于黨史黨建的文章或講話的若干弊端也已顯露無余,其表現大致為以下五種形式:歌功頌德式、文件解析式、領袖言語羅列式、經典著作摘抄式、生搬硬套式,相當情況下面目可憎、內容陳舊、方法單一、形式呆板,學者不屑看,學員不愛學,群眾不愿聽。究其原因,與黨史黨建專業的非學科化有關,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于賦予黨史黨建過濃的意識形態,人為設置了過多的禁區,制造了過多的“帽子”,用價值判斷來代替實踐檢驗,用既定的前提給新生事物“劃地為牢”,用輕率的結論代替嚴密論證,學術的生機扼殺于“大棒”之下,學術研究的土壤過于“板結”,假大空充斥其間,使得本該充滿活力生機的學科變得索然寡味,成為了宗教不像宗教,學術不像學術,半虛半假,半瘋半傻的東西,讓人生厭。如此往復,黨史黨建的科學性、神圣性就會泯滅,學科的生命就會停止,學科的使命難以履行。
總之,黨史黨建專業仍停留在粗糙簡單、幼稚的階段,離學科化水平甚遠,難以和姐妹學科溝通和對話。因此,推進本專業的學科化,就成為幾代學人的夙愿。今天這個夙愿,我想借著胡總書記紀念建黨九十周年講話的東風,可以如愿了。胡總書記“七一”講話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要加強黨的建設的科學化,而要加強黨的建設的科學化,那就理所應當提升黨史黨建專業的學科化水平。
為什么要加快黨史黨建專業的學科化水平呢?簡而言之就是“四個需要”:一是學科本身發展的需要,黨建專業長期寄于政治學的門下,地位偏低,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和政治學不完全一樣。學科的發展需要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形成自己獨特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獨特的理論體系,如果沒有學科的科學化,黨史黨建的學術地位難以提升,也難以獨立門戶,“大人穿小裳”。長期以往,不但長不大,甚至會變成“老頭樹”;二是實踐深化的需要,建黨九十年來,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不同階段,由革命黨變成了執政黨,面臨著執政的考驗,拒腐防變的考驗,市場經濟的考驗,外部環境變化的考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嚴峻,實踐的復雜性、艱巨性、綜合性空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的關頭,黨的事業的發展對黨史黨建學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中央寄托了更殷切的希望,而長期以來,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理論不能回應實踐的挑戰。三是與姐妹學科對話的需要。當今世界,眾多學科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對話,取長補短,是學科發展的趨勢和動力,黨史黨建專業也不例外,需要與時俱進,進而提升自身水平乃是大勢所趨。四是吸收借鑒姐妹學科方法手段的需要。要借鑒姐妹學科的方法和研究成果,必須先強身補鈣,正本清源,加強自身專業的學科性建設,否則難以吸收姐妹學科的養分來滋補自身。
二、黨史黨建專業的學科化要把握“一個標準,五個新”
如何加快本學科的科學化?竊以為,要把握“一個標準,五個新”:
一個標準,就是全球公認的學科標準。學科的發展需要建立起規范的學術標準。有了規范的標準,學科發展才更加順利,研究成果才能積淀下來,學科評價才有公正性、科學性。比如說,近一百年來,經濟學異軍突起,狂飆突進,一日千里,就是與經濟學科建立了良好的學術規范密切相關。換句話說,經濟學走過了從古典到現代的華麗轉身,變成了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具備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學科品格。
“五個新”:
(一)新視野。就是要拓寬研究的視野,建立三個維度:一是研究近五百年來的世界史,把握五百年來的發展主題,特別是近兩百年來民主憲政和現代法治市場經濟的成功經驗;二是研究從秦朝建立到辛亥革命兩千一百三十四年的皇朝史,借鑒其治國理政的經驗,檢討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作為加強黨的建設和現代化事業的有益參考;三是研究一百多年的國際共運史和近百年來的政黨史,吸收借鑒其經驗教訓,反思自己,避免走彎路。
(二)新方法。要綜合借鑒政治學、經濟學、新聞傳播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倫理學、生態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借鑒其分析框架和方法,以豐富本學科的方法體系。通過消化吸收,如同蜜蜂釀蜜那樣,形成自己獨特的方法體系。
(三)新手段。多方面采用眾學科積累起來的新手段,比如說網絡、統計、問卷調查、案例分析、邏輯推理、證偽辨析等等,以豐富黨史黨建的“工具箱”。
(四)新力量。要打通官產學,形成新的學術團隊,充實研究力量。黨史黨建實踐性很強,黨的建設的復雜性、艱巨性需要一支學歷和閱歷并舉,智力和膽識并兼,有豐富社會閱歷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同志,特別是黨的中高級干部,吸收一批曾擔任過省縣市書記、組織部長那樣具有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的人,加入到黨建研究的隊伍中來和學業精深的專家教授相結合,取長補短,篩選一批重大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重點攻關,這樣就便于找到實踐的門診,提升理論的科學性、針對性、前瞻性和指導性,防止研究應用“兩張皮”。中央和地方財政要舍得投入,給予充足的經費保障和精力投放,慢工出細活,切切實實拿出一批集理論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研究成果。近年來,全國黨建學會聘請特約研究員是一個好辦法,但特約研究員不能僅限于“關起門來”的專家,同時也需要開門引進有實戰經驗的資深領導,有政治智慧和職業操守的中高級領導,方能破解當前黨建工作面臨的緊迫難題。
(五)新理論。只要做到以上四個新,第五個新也就順理成章了。黨史黨建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學科的短板就得以加長,學科的幼稚病就可以得到根治,學科的“江湖地位”和學術地位也將雙雙得到提高。
(作者簡介:葉思彤,華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工作于廣東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人事處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