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民俗中有“地忌”“地誤”之說,語音聯想是形成此俗的重要原因。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載,漢高祖八年時,劉邦經過趙王地界,到“柏人”時,趙國國相貫高等人在夾壁墻中埋伏武士,打算劫持劉邦,但是“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心動”即古人常說的“心血來潮”,今人稱“第六感覺”“潛意識”“下意識”等。劉邦在警惕之余,從地名的諧音判斷吉兇,純屬巧合,但從側面說明了漢語語音特點的影響之大及出人意料。俗話說“無巧不成書”,“柏人”事件的巧合多了也可成俗。
據李炳澤《吉利話》一書介紹說,明代在北京選皇陵時頗費周折,“開始是南口外的屠家營,但因朱姓諧音‘豬,豬進‘屠家,不吉利;后來是昌平的‘狼兒峪村前與羊山腳下,又因為‘豬遇到‘狼,大兇;第三次選在京西的‘燕家臺,又是‘燕家諧音‘晏駕,很不吉利。最后才找到現在的十三陵地區。”傳統文化中的“堪輿術”,即俗云“看風水”,活人住宅稱“陽宅”,死人墓穴稱“陰宅”,合稱為“陰陽宅”。此例說明漢語諧音聯想對此的影響。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楊家將故事,楊令公慘死于狼牙谷,就被附會為犯了“地忌”,因“楊”諧音“羊”。《楊家將演義·令公狼牙谷死節》:“小卒回報:‘鄉民說是狼牙谷。令公大驚,暗忖羊遭狼牙,安得復活……”結果,楊令公于此谷李陵碑前自殺。另外,即使沒有“豬”“羊”遇“狼”這樣兇惡的諧音聯想,仍然可被認為是地名的關系。如:《三國演義》第六十三回:“龐統心下甚疑,勒住馬問:‘此處是何地?數內有新降軍士,指道:‘此處地名落鳳坡。龐統驚曰:‘吾道號鳳雛,此處名落鳳坡,不利于吾。令后軍疾退。只聽山坡前一聲炮響,箭如飛蝗,直往騎白馬者射來。可憐龐統竟死于亂箭之下。”此例可看作句段關系的一詞多義聯想,因“落”由草木凋零引申為死亡,故常與“殂”“隕”諸詞組成“殂落”“隕落”表示死亡。民國時期,國民黨特務領袖戴笠因飛機失事摔死在戴山,且山上有戴廟,也被人說成是“地忌”,被認為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