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芬

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永遠是虧本的,那就是發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的壞脾氣是家庭教育的死敵。
發脾氣的危害
1.一分脾氣七分害。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他戴著枷鎖走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后,必有一個問題家長,這是鐵的規律。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他也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2.壞脾氣會遺傳。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娃。壞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娃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理脆弱、愛抬杠。孩子長大后,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有性變態、神經病傾向,輪到他們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輩的壞脾氣,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情況。正如蒙臺梭利所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壞脾氣是親子關系最強的殺傷武器。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跟你親近、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害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
父母的教育有一種奇怪的慣性,他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后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能力,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改變壞脾氣的方法
1.把發脾氣換成溝通。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地說:“你怎么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搞得孩子心里不痛快,一些壞的習慣絲毫沒有因你的發火而改觀。
你完全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達到目的,又能把傷害降到最低,表面看上去輕描淡寫,卻能四兩撥千斤。教育中的點到為止,比大發雷霆效果好得多。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長期堅持就會看到驚人變化。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靜心思考,以寫宣泄。一味地壓抑、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就像把霉變的東西放在沙發下,雖看不到,卻被難聞的味道困擾著。遇到不順心的事,可以把心里的想法寫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一股腦兒寫出來后,心中也平息了許多。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內存空間”去裝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3.不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讓愛人做你的心理醫生。我有個同學,她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后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有一個心理醫生的愛人。她說不管遇到什么事,被老板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比如,當她氣急敗壞地跟愛人說某人的“壞”時,愛人不跟著煽風點火、獻計獻策, 只要靜靜地聽,跟著她的情緒說:“嗯 ,是的,你肯定氣壞了!真是太生氣了……”只要尊重她的感受,就可讓她的情緒得到宣泄。然后再平靜下來理清思路,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在心理學上叫“共情”。
對于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后,不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要理解、關愛他,多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后,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控制脾氣,只要有智慧、心中裝滿愛,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