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力
【摘要】 隨著全球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通訊軟件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通信傳輸項目作為人們之間溝通的橋梁,起著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為了提高我國通信線路技術的傳輸質量,需要定期對傳輸線路進行勘察和設計,本文將針對線路的具體勘察內容、勘察原則以及設計要求和設計流程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滿足人們對通信線路的傳輸需要,使我國的通信技術行業得到快速發展。
【關鍵詞】 通信傳輸線路 勘察 設計
前言:事實上,所有通信傳輸線路的建立都是需要經過勘察和設計施工兩個過程 的,缺少勘察項目的通信線路是不可以實施具體的施工項目的。通過勘察項目可以為下一步的線路施工設計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資料,進而設計出科學的施工辦法,讓整條通信傳輸線路得以順利地運行下去。
一、通信傳輸線路的勘察
1.1勘察的內容
在對通信線路進行勘察的時候,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通訊線路的型號,線路的路由裝置設備等基本信息,了解下一步所要進行施工勘察的線路是光纜還是電纜,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大部分的通信工程項目所敷設的纜線都是光纜,不同的光纜種類有著不同的光纜型號,這也意味著光纜的勘察內容和形式上會有所不同,一種光纜線路將面對著相應的通信對象,因此,必須要根據不同的通信線路類型,來確定好不同的光纜類型。比如說在線路路由的勘察設計中,需要明確線路經過的地方都有哪些江河、公路以及大橋等標志性建筑物體。而所謂的明確“二站”位置具體指的就是要確定好所要勘察的通信線路在傳輸過程中的中轉站位置和終點站的位置,計算好中轉站和終點站之間應該供應的電量大小[1]。
1.2勘察的原則
根據通訊傳輸電纜材質的不同,所采用的線路勘察原則自然也就不同,一般在對傳輸線路進行一次勘察了解以后,基本上就可以掌握該條線路的類型,通常為中繼線路,進站線路和長途干線線路這三種類型的線路。在中繼線路的勘察過程中,千萬注意不能將通信纜線進行架空敷設,而且需要在遠離城市的郊區附近通過直埋的手段施以敷設,同時要在城市勘察的范圍內滿足通訊光纜所需要的半徑長度以及線路接頭方面的要求。在長途干線的線路勘察時,一般需要先了解路線經過的地點,纜線經過的地方地勢要平坦,避免線路在路途上的損耗,也就是要讓傳輸線路離江河、沼澤等流域遠一些[2]。
二、通信傳輸線路的設計
2.1設計的要求
我國對于傳輸性通信線路的勘察設計項目提出了一些明確的設計要求,有關勘察和設計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嚴格按照要求加以執行,傳輸線路的設計一定要符合生態環保原則,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同時還要提高通信線路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為了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號召,在對通信線路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通信線路中的纜線成本問題,尤其是對通信纜線的維修和養護的項目,都是需要耗費大量的線路施工成本來完成的,所以在這一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同時在通信線路的施工設計之前,要分析各種施工設計方案的利弊,選擇一種最佳的設計方案進行線路施工,不僅要滿足當前社會的通信需求,更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考慮通信線路的長期發展需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要求,使通信傳輸線路的設計滿足我們國家“綠色發展”的需要,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線路的設計需要引進國外的技術,必須要調查國外技術是否與我們國內的通信傳輸技術水平相吻合,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讓通信線路的設計發揮出它的最大效用[3]。
2.2線路設計的流程
對于我國通信傳輸線路的具體勘察路線有著比較規范化的線路設計操作流程,比如說先要設計通信線路的項目確定,并且需要對勘察和設計的項目進行審批,得到有關部門的批復允許以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施工設計。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到通信線路的施工現場進行考察,掌握最為真實、準確的數據,并且將勘察過程中所了解到的情況繪制成圖表,尤其是細節性的一些問題需要特殊標注并加以說明,絕對不能忽視。在方案確定時,有通信線路的初步設計方案,其中有線路施工時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具體的施工設計說明和項目預算。而在設計施工圖紙時,一定要有精確的線路設計尺寸以及施工比例的調整,同時需要對特殊的施工問題加以特殊說明,避免出現通信線路的施工安全問題。
結論:綜上所述,結合通信線路的實際施工情況來看,在線路的勘察和設計階段還是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加以改進,同時也明確了通信線路施工中勘察與設計項目的重要性意義,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會更加結合實際的施工情況加以分析,明確當前線路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設計事項,不斷提高通信線路傳輸項目的安全性能,使我國的通信技術真正可以發展壯大,為社會的發展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參 考 文 獻
[1]趙鵬.淺談通信傳輸線路的勘察與設計[J].中國新通信,2015,06:101-102.
[2]吳龍.淺談通信傳輸線路的勘察與設計[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18:135.
[3]張華.通信傳輸線路的勘察與設計探討[J].中國新通信,2016,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