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農業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范式
■第一階段的高產農業是為了“吃飽肚子”,第二階段的綠色農業是為了“吃得安全”,第三階段的功能農業是為了“吃得健康”,保障農產品的營養化、功能化。
繼高產農業、綠色農業之后,我國農業的發展正在向功能農業時代跨越,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亮點。最近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所謂功能農業,是指通過生物營養強化技術或其他生物工程技術生產出具有健康改善功能的農產品。
功能農業作為一個新興戰略方向,因能夠帶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人民增壽”的三增效應,受到科技界、產業界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剛剛結束的山西省委十一屆二次全體會議暨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在推進功能農業發展上實現重大突破,把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產業調強、結構調優?!笨梢钥闯?,山西省將把發展功能農業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方向。
“十三五”,將是功能農業黃金時期,將開啟“功能農業+”的新時代。據預測:2020年我國功能農業市場容量1000億元,2030年為1萬億元,2050年為5萬億元。
但當前,一些功能食品的生產規模和經營方式依然停留在粗放階段,沒有進入市場化的高效運作。為此,發展功能農業要從“小散亂”,走向“高大上”,構建功能農業產業生態體系,將研、種、養、加、供、銷、服、網有效結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功能農業產業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