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長下基層市長不陪同”這個頭開得好

【輿情回放】 近日,河南省政府決定,減少會議陪同、公務陪同,簡化接待。其中特別提出,今后省長到基層調研,省轄市主要負責同志不陪同。
【網絡輿情】
春城晚報:開列清單,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有章可循,是政府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一“清單”也是一份權力清單。有清單則有紅線,不僅官員會明白行為規范,社會公眾也可參與監督。
半島都市報:任何一級領導下基層調研,都應輕車簡從,最好是不安排過多的陪同。并且還應改變提前打招呼,提前安排或被當地指定考察路線等“慣例”。唯如此,領導到了基層才能實現與群眾的“零距離”。
【決策點睛】任何好的制度、規范,都應建立在落實的基礎之上,規定“省長調研市長不陪同”也是。而落實的關鍵,一在于自上而下的推動、督查;再就是無處不在的社會監督。上下合力,給官員減輕會議陪同之類負荷,才會更好地實現良政初衷。簡政放權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種種阻力。如何讓職能部門主動承擔起更多管理的責任,需要更多剛性約束。
【網絡輿情】
燕趙晚報:如果說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那么所謂“對策”已經可以如此蠻不講理毫無顧忌,比如一句“海口有自己的規矩”,對國家的規定說不。說到底,是權力失之于有效的監督制約。如果權力依然可以如此張狂,那么,不知有多少被取消的職業資格,還會“復活”過來。
法治周末:“地方規矩”罔顧、違背、褻瀆“國家規矩”,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是執行的“腸梗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典型的亂作為、壞規矩,甚至涉嫌違法違紀。
澎湃新聞:職業資格制度改革,就是通過消減“存量”。而海口當地官員提出的資格證取消后裝修業“泥沙俱下”,拋出的“后資格證時代”市場標準闕如的問題,或許也需要專門的職業資格許可法律,去理順政府和各市場主體關系,避免因“難管”而重走“亂管”的老路。
【決策點睛】 國家政令不能總是被“中梗阻”,政府權威也不能總是被地方利益、部門利益綁架。防止被取消的職業資格認證“復活”,就必須配套跟蹤督查和處罰機制。對于“復活”已經取消的職業資格認證的權力部門,要進行嚴厲問責,乃至追究法律責任,不能只是被投訴和媒體曝光后整改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