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100029
品管圈管理在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療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率中的作用
段薇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北京100029
目的探討品管圈管理在提高冠心病病人治療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率中的作用。方法隨機抽取該院品管圈管理活動實施前(2015年6—12月)及實施后(2016年1—6月)醫院各接收的60例冠心病病人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比較品管圈管理前后的病人治療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率。結果品管圈管理實施后病人的治療依從率由原本的85.0%上升為實施后的98.3%,病人的各項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本的不到80.0%上升為實施后的90.0%以上,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冠心病病人開展品管圈管理后有利于增加病人治療的依從性,提高健康知識知曉率。
品管圈管理;冠心病;治療依從性;健康知識知曉率;作用
冠心病屬于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心血管類疾病,且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冠心病的發生率與死亡率也不斷上升,已發展成為危及我國人民死亡的前5大疾病之一[1]。品管圈管理是一種全員集體參與的活動形式,臨床大量實踐已證實將其應用于冠心病護理管理中,可以不斷地完善與改進護理人員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病人治療的依從性與健康知識掌握率。該院自2016年1月起將品管圈管理活動應用于醫院冠心病病人中,同樣取得較理想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該院品管圈管理活動實施前(2015年6—12月)及實施后(2016年1—6月)醫院各接收的60例冠心病病人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提前對病人進行講解,并在病人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開展研究。120例病人中男72例,女48例,平均年齡(67.3±7.3)歲,平均病程(4.5±0.6)年。兩組病人的常規資料進行統計檢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展開分組研究。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組,確定活動主題根據自愿原則組建了由相關護理人員、主治醫師、營養師、康復師及質控小組成員為主的品管圈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并安排2名護理人員為副組長,對組內各成員的工作職責進行明確分工。小組成員通過集體開會、討論,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結合病人的具體病情情況,將該次的活動主題確定為“如何有效提升冠心病病人健康知識知曉率,增加其治療依從性”。
1.2.2 現狀分析及目標設定隨機抽取品管圈管理實施前近半年來院就診的冠心病病人60例進行治療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根據調查發現,該院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冠心病病人的治療依從率為85%,而健康知識知曉率不到80%。根據治療依從性較差及健康知識了解程度較低的原因及可能改善的情況,對該次活動的目標值進行初步確定,預期自2016年1月起該院品管圈活動開展后將治療依從率上升為98.3%,各項健康知識知曉率上升為90.0%.
1.2.3 原因分析對以往冠心病病人治療依從性低下及健康知識了解程度較低的原因進行收集、分析,并列出流程圖,對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與總結,安排組內專門成員進行登記,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相關的文獻資料后發現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不高及健康知識了解程度較低的主要原因有:①健康教育形式較單一;②病人年紀較大,理解與接受能力差;③病人心理壓力較大。
1.2.4 對策實施(1)健康教育形式多樣化健康教育可以分為集體教育與單人指導2種,集體教育的話可以通過采取健康教育課堂講座方式進行講解,并不定期安排醫院資深醫護人員進行集體授課,講解冠心病的常規防治知識及護理重點。單人指導除了以往傳統的口頭教育及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外,還可以將健康教育應該深入到病人家庭中,成為一種長效機制。可以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每月上門隨訪1次,也可以采用短信與微信教育方式。
(2)對老年病人進行反復宣教。按照已制定的健康宣教方法,組內責任護士與病人進行有針對性地、反復地交流,對于記憶較差、年齡較高的病人需進行反復宣教,以加深其印象。其宣教的主要內容如下[2]:①飲食指導:飲食盡量要低脂肪、少糖、少鹽及低膽固醇,同時多食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質的食物;②用藥指導:指導病人緊遵醫囑用藥,讓其明白持續用藥的意義,切忌自行增減藥物,并熟知藥物的用量用法,注意觀察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③運動指導:可以根據自身的身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以加強心肌營養及氧的供應,注意勞逸結合。
(3)心理干預。若病人因為長期受疾病折磨,久治不愈,出現消極抑郁情緒時,護理人員需要主動給予關心,并對其耐心疏導,加強與病人溝通,耐心傾聽其講訴,告訴病人良好的心理狀態對疾病的促進作用,同時告訴病人冠心病并不是不可治療的,隨著現代醫學的進步,只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方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并列舉以往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以加強其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后病人治療的依從性與健康知識知曉率。治療依從性依據陳莉萍等[3]所提出的方法進行判斷,結果分為3個等級:完全依從(病人可以緊遵醫囑進行規范性的治療)、不完全依從(病人基本上可以遵醫囑進行規范性的治療)、不能依從(病人基本上沒有遵醫囑進行規范性的治療,或沒有治療到底。依從率=(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樣本數×100%。
1.4 統計方法
結果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與治療依從率等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后病人的治療依從率比較
品管圈管理實施后病人的治療依從率由原本的85.0%上升為98.3%,經統計檢驗,P=0.023,見表1。

表1 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后病人的治療依從率比較[n(%)]
2.2 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后病人的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
品管圈管理實施后病人的各項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本的不到80.0%上升為90.0%以上,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后病人的健康知識知曉率比較[n(%)]
品管圈管理是來源于日本企業的一種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同一工作場所與性質的人體自愿自動組建而成的小圈群體,并集體選舉出1名圈長,全體圈員能過共同討論,集思廣議,并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而建立起來的解決現有工作中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4]。近年來已逐漸應用于醫學護理管理的各個領域中,發展為一種新型的護理管理模式。冠心病病人隨著病情的發展與遷延,加上對疾病的健康知識了解不足,病人的心理壓力不斷加大,治療的信心逐漸不足,導致治療的依從性不佳,對臨床治療極為不利。為此提高冠心病病人健康知識知曉率,促進其治療依從性的上升是臨床護理管理的重點與難點。該次研究中我們先對品管圈管理實施前導致冠心病病人治療依從性差及健康知識知曉率差的原因進行分析,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進,結果顯示,品管圈管理活動實施后病人的治療依從率由原本的85.0%上升為98.3%,病人的各項健康知識知曉率由原本的不到80.0%上升為90.0%以上,且多數超越了活動時的預期目標,說明該次活動較成功。該次研究中自病人入院起就及時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并依照病人不同的文化層次制定不同的宣教計劃,且健康教育形式多樣化,避免了以往單純口頭教育的枯燥無味。對部份年紀較大的老年病人進行反復宣教,可以加深老年人的記憶,提高其對疾病的認識,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等,增加自我管理技能。及時為病人開展心理干預,有效地降低了病人的心理壓力,提高治療依從性。
[1]張彩霞,杜武英.品管圈在提高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5,12(24):100-101.
[2]Hsieh BT,Chang CY,Chang YC,et al.Relationshipbetween the level of essential metal elements in human hairand coronary disease[J].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 istry,2011,29(1):165-169.
[3]陳莉萍,張朝霞,王丹丹.品管圈活動對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療依從性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2):285-286.
[4]姜雪蓮,白國欣,尹桂梅,等.品管圈在醫院優質服務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7(14):70-71.
R47
A
1672-5654(2017)01(c)-0108-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3.108
2016-10-22)
段薇(1988.8-),女,北京人,本科,護師,研究方向:心內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