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艷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婦一科,河北 邯鄲 056008)
·論 著·
骨橋蛋白在子宮內膜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對預后的影響
李美艷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婦一科,河北 邯鄲 056008)
目的檢測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在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分析探討OPN與EC臨床病理因素(年齡、手術-病理分期、組織學分化、肌層浸潤深度、組織學類型、淋巴結轉移)的關系及其對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171例經病理檢查確診的EC患者,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EC蠟塊中OPN的表達,并探討其與EC預后的關系。結果OPN在171例EC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為63.74%(109/171),不同手術-病理分期、組織學分化、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組織中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Kaplan-Meier分析顯示,OPN表達、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與EC生存率有關(P<0.05)。Cox分析顯示,OPN和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均為EC不良預后的危險因素。結論OPN為EC預后的危險因素,對判斷預后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子宮內膜癌;骨橋蛋白;免疫組織化學;預后
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監測、流行病和結果數據庫(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 Cancer,SEER)是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腫瘤登記注冊數據庫之一[1],根據其統計顯示2014年新發女性癌癥患者超過81萬[2]。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在我國發病率居婦科惡性腫瘤的第2位[3],嚴重威脅女性健康。骨橋蛋白(osteopontin,OPN)在惡性腫瘤中的異常表達與腫瘤浸潤、轉移及不良預后有關,已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腫瘤機制的研究[4-5],對EC預后的預測和診治具有指導作用。本研究探討OPN蛋白與臨床病理因素的關系及對EC患者預后的影響,旨在為臨床病情的評估和指導治療提供幫助,對確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判斷預后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月—2015年6月邯鄲市中心醫院婦科隨訪資料完整且初診治療為EC的患者171例(排除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者),年齡24~74歲,平均(49.54±0.76)歲。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2009)EC手術-病理分期標準:Ⅰ~Ⅱ期145例,Ⅲ~Ⅳ期26例;組織學分化:高-中分化(G1、G2)112例,低分化(G3)59例;肌層浸潤:<1/2肌層123例,≥1/2肌層48例;組織學類型:Ⅰ型131例,Ⅱ型40例;淋巴結轉移:術后證實有淋巴轉移的23例,無淋巴轉移的148例。免疫組織化學鏈霉菌抗生物素蛋白-過氧化物酶鏈接(streptavidin persoidase,SP)法提示OPN陽性109例,陰性62例。所有病例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及內分泌治療,所有病理切片請2位病理科醫師復核,并選取包含腫瘤組織的蠟塊標本備用。
1.2 試劑與方法 鼠抗人OPN單克隆抗體為美國Santa Gruz公司產品,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免疫組織化學SP法試劑盒、PBS緩沖液、DAB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公司。采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OPN在EC中的表達。實驗步驟嚴格按說明書操作,以已確定的陽性標本切片為陽性對照,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3 結果判定標準 每張切片均按陽性細胞百分比及染色強弱免疫組織化學評分。OPN陽性染色主要定位于細胞質(胞膜或胞漿),細胞核不著色,以細胞質內出現棕黃色或棕褐色顆粒為陽性表達。光學顯微鏡觀察結果,高倍鏡下每張切片隨機觀察5個視野,每個視野計數100個腫瘤細胞中的陽性細胞數。染色強度評分:基本不著色為0分,淺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陽性細胞百分比評分:<10%為0分,10%~25%為1分,>25%~50%為2分,>50%為3分。染色強度與陽性細胞百分比的乘積≥3分為免疫反應陽性,結果判斷均由2名高年資病理醫生統一標準。
1.4 隨訪 通過電話、門診復查、微信、微博、QQ聊天等通訊方式(電話、微信和QQ聯系為主)對患者進行隨訪,將確診時間作為隨訪起始時間,將手術時間作為生存起始時間,以復發和轉移作為終止事件。生存時間以月為單位,末次隨訪時間為2015年6月30日。隨訪期內,共52例死亡,其中51例死于EC轉移或復發,占29.82%(51/171),1例死于其他原因。失訪3例,隨訪率98.25%(168/171),失訪者自失訪之日按截尾數據處理。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并繪制生存曲線;采用Cox回歸分析觀察預后。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OPN在EC中的表達情況 171例EC組織中OPN的總陽性表率達63.74%(109/171)。手術-病理分期Ⅲ~Ⅳ期者OPN陽性表達率高于Ⅰ~Ⅱ期者(P<0.05),組織分化低分化者OPN陽性表達率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肌層浸潤深度≥1/2層者OPN陽性表達率高于<1/2層者(P<0.05);有淋巴結轉移者OPN陽性表達率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P<0.05);不同年齡和不同組織學類型之間OPN陽性表達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OPN與EC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Table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EC
2.2 E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析 171例E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77.19%(132/171)和71.93%(123/171),生存時間范圍為8~72個月,中位生存時間30.0個月,平均生存時間為(33.3±1.3)個月。171例EC患者整體生存曲線見圖1。
2.3 OPN表達陽性組和OPN表達陰性重組生存率比較 EC患者中OPN表達陽性109例,其3年死亡34例,生存率68.81%(75/109),5年死亡43例,5年生存率60.55%(66/109);OPN表達陰性組62例,其3年死亡5例,生存率91.94%(57/62),5年死亡10例,生存率83.87%(52/62)。Kaplan-Meier單因素分析顯示OPN表達陽性組的生存率顯著低于陰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生存曲線見圖2。

圖1 171例EC患者整體生存曲線

表2 EC患者臨床病理和生物學特征單因素分析Table 2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EC patients on cli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圖2 OPN表達情況的生存曲線
2.4 EC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者結局為因變量,以年齡(0=<50歲,1=≥50歲)、手術-病理分期(0=Ⅰ~Ⅱ期,1=Ⅲ~Ⅳ期)、組織學分化(0=低分化,1=高-中分化)、肌層浸潤深度(0=<1/2肌層,1=≥1/2肌層)、組織學類型(0=Ⅱ型,1=Ⅰ型)、淋巴結轉移(0=無,1=有)、OPN陽性(0=否,1=是)為自變量,進行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EC手術預后的因素為OPN陽性與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共3項(P<0.05),而年齡、組織學分化、組織學類型、淋巴結轉移則未入選(P>0.05)。其中依據相對危險度由大至小分別為OPN陽性、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見表3。

表3 影響EC患者預后的Cox多因素分析Table 3 The multiplicity analysis with Cox in prognosis of EC patients
惡性腫瘤相關研究涉及OPN表達與一些預后因子,如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組織學分化、手術-病理分期、淋巴結轉移、有無遠處轉移及浸潤深度等的相互關系,期望能通過這些研究探索OPN能成為有意義的預后因子[6]。
3.1 OPN與腫瘤 OPN是骨基質中一種富含唾液酸的分泌型鈣結合磷酸化糖蛋白,是Senger等于1979年首次發現,繼而由Franzen等證明了這種蛋白的存在,并正式命名為骨橋蛋白,人OPN由314個氨基酸組成,定位在染色體4q13,是一個獨立編碼基因[5,7-9]。研究表明,OPN的過表達與腫瘤的高侵襲、轉移潛力以及預后差密切相關[10]。近年研究表明,OPN與腫瘤發生發展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11]。孫現軍等[12]研究表明,OPN具有多種生物學功能,與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密切相關。另有學者通過基因芯片技術,分析得出OPN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有一定的標志性作用[13]。在腫瘤組織中OPN與臨床病理特征關系方面,近期許英藝等[6]Meta分析胃癌組織顯示,OPN在高-中分化組與低分化組、臨床Ⅰ~Ⅱ期組與Ⅲ~Ⅳ期組、有淋巴結轉移組與無淋巴結轉移組的表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證明OPN參與了胃癌腫瘤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檢測OPN表達有助于判斷腫瘤患者的預后。顯然,OPN已經成為判斷腫瘤轉移的重要標志物[14],故OPN與預后因子的關系也成為一個研究探索方向。
3.2 OPN與EC組織病理參數的關系 對于EC的預后,國內外已有報道認為,EC的預后可能與年齡、生育史、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手術-病理分期、宮頸受累、肌層浸潤、淋巴結轉移等因素有關,但是各文獻報道的結果不一[15-16],這使術前確定EC患者的高危臨床病理標準尚不十分理想。有學者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和免疫熒光檢驗法研究EC組織發現,OPN在其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的作用,與EC腫瘤的侵襲性生長相關[17]。探索OPN能否成為一個預后因子,以及OPN與EC相關臨床病理參數的關系成為研究的熱點。本研究結果顯示,OPN在EC中的表達與患者的年齡(≥50歲或<50歲)及組織學類型無顯著關聯,而OPN的陽性表達率在手術-病理分期、組織學分化、肌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各組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許英藝等[6]報道一致。本研究相關分析顯示,OPN與這4個臨床病理因素呈相關關系,但組織學分化的等級相關系數值為負。這提示隨著分化程度降低OPN的表達有上升趨勢。EC中OPN與臨床參數密切相關,分析探討二者關系,能作為腫瘤標志物協助診斷、指導治療及評估EC預后,有望為臨床醫生對EC的早期診斷、預防提供依據。
3.3 OPN與EC預后的單因素生存分析 OPN表達在對EC預后的影響方面,王琰等[18]研究顯示,OPN在EC中的陽性表達率越高,其惡性度越高,預后越差。提示OPN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發展可能相關,并且可能參與了腫瘤的侵襲性生長,考慮OPN可能成為判斷EC預后的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OPN陽性表達的E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68.81%、60.55%,中位生存期為25.0個月,明顯低于OPN陰性表達患者的91.94%、83.87%和中位生存期37.0個月(P<0.05)。提示OPN陽性表達可作為EC侵襲進展及預后不良的生物學因素標志之一,這與以往研究相符。因此,OPN陽性表達可判斷EC的侵襲與轉移情況,下調OPN表達具有增加患者生存時間的可能,預示OPN可能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一個新靶點,而阻斷OPN與其受體的信號傳導可能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的生物學依據[13]。
3.4 OPN與EC預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EC預后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但未形成統一的獨立影響因素[19]。本研究旨在探討OPN表達結合臨床病理因素與EC發生發展的關系及其在EC預后判斷等方面的潛在價值,對EC患者的臨床診療方案制定將有意義。本研究中,考慮到可能影響EC患者預后包括OPN和臨床病理因素7項,對于組織學分化,相關分析表明OPN與之密切相關,但單因素分析時組織學分化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樣本例數不足有關,低分化組患者5年生存率為59.32%,明顯低于高-中分化組的78.57%,也證明了低分化的EC患者預后差。本研究單因素分析顯示除OPN外,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均與EC預后密切相關,而Cox多因素分析顯示僅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OPN陽性3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這3個因素即是影響EC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雖然單因素分析中淋巴結轉移3年和5年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EC不良預后密切相關,但多因素分析時并未進入Cox回歸模型的方程中。分析原因可能為影響EC預后的因素復雜而多樣,不同因素影響的權重各異,它們彼此又通過一定機制和通路相互作用,共同對EC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有待下一步加大樣本量深入研究。
本研究Cox多因素分析顯示,分期為Ⅲ~Ⅳ期者死亡危險度是Ⅰ~Ⅱ期者5.225倍,浸潤肌層≥1/2者死亡危險度是<1/2者的4.962倍,提示分期愈晚、肌層浸潤越深,預后越差。而OPN死亡危險度最大為5.261,提示OPN表達陽性者預后差。EC組織中的OPN的表達是影響EC的負性預后因子,對EC預后有不利影響,與單因素分析結果一致,再次表明了檢測OPN可作為判斷EC患者預后和術后復發的重要指標,有可能為EC的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方法。
綜上所述,OPN表達與手術-病理分期、組織學分化、肌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有關,并共同影響EC患者生存率。OPN為EC的預后危險因素,對判斷預后及指導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EC臨床需重視手術-病理分期晚、組織分化差、肌層浸潤深、有淋巴結轉移等高危因素的病例,以手術-病理分期、肌層浸潤深度為基礎,結合OPN的檢測,能有效分析EC惡性程度及更精確判斷預后,便于制定個體化、綜合化的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預后并提高其生活質量。由于本研究病例數相對較少,有必要在以后的診斷治療過程中收集更多的病例,展開更深入的研究,以便進一步證實OPN的表達與EC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聯,為EC的治療和預后干預提供更強的循證醫學證據。
[1] 章鳴嬛,陳瑛,汪城,等.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SEER數據庫概述及應用[J].微型電腦應用,2015,31(12):26-28,32.
[2] 李淑敏,韓瑛.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保留生育、生理功能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9(5):715-719.
[3] 李超,趙慧爾,王翠.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前分段診斷性刮宮術與術后病理診斷的比較[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35(9):1029-1031.
[4] 周行,張文先,羅瓊,等.E-鈣黏附蛋白、骨橋蛋白在宮頸鱗癌中的表達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9):87-90.
[5] 劉美紅,賀海平.骨橋蛋白:胃癌生物標記物及防治新靶點[J/CD].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8(5):960-963.
[6] 許英藝,張雅雅,林智才,等.胃癌組織中OPN表達及臨床意義的Meta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11):1539-1543.
[7] 鄧樑卿,周龍書,史文靜.骨橋蛋白、整合素ανβ3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324-326.
[8] 趙麗華,王雪,曹璐,等.骨橋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0(1):154-158.
[9] 童雪影,周洪蓮,武亞麗,等.骨橋蛋白在實驗性腹主動脈瘤中的變化及意義[J].臨床薈萃,2012,27(13):1130-1132.
[10] 王征,王永霞.骨橋蛋白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C蛋白在浸潤性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廣東醫學,2013,34(12):1901-1903.
[11] 張晉弘,許彥枝,張玲玲,等.骨橋蛋白和CD44v6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3,34(7):745-748.
[12] 孫現軍,王龍剛,侯文紅,等.骨橋蛋白基因剪切體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華腫瘤雜志,2015,37(6):427-430.
[13] 劉恩玉,呂藝,謝冬艷,等.KISS-1、HE4與骨橋蛋白在卵巢癌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3,13(7):206-207.
[14] 呂遠,李世擁,安萍,等.骨橋蛋白在結直腸癌及其肝轉移組織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5,30(5):383-385.
[15] Benedetti Panici P,Basile S,Salerno MG,et al. Secondary analyse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age as the key prognostic factor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J]. Am J Obstet Gynecol,2014,210(4):e1-10.
[16] Tian W,Zhu Y,Wang Y,et al. Visfatin,a potential biomarker and prognostic factor for endometrial cancer[J]. Gynecol Oncol,2013,129(3):505-512.
[17] 張紅平,劉瑩,楊琳琳.早期子宮頸癌患者血清骨橋蛋白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2):5205-5207.
[18] 王琰,王靜,郭新賢.血清OPN聯合CA125對子宮內膜癌的價值及預后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6):2663-2665.
[19] 蔡小芳.影響子宮內膜癌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2):1796-1797.
(本文編輯:劉斯靜)
Expression of OPN in tissue of the pait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LI Mei-yan
(TheFirstDepartmentofGynaecology,HandanCentralHospital,HebeiProvince,Handan056008,China)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osteopontin(OPN) in tissue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s and to analyze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age, clinical and surgical stage, histo-differentiation, myometrial invasion, histological type,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eventy-one patients b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o be endometrial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The expression of OPN was identifi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ly SP method in 171 paraffin block.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OPN expression and the prognosi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was discussed. Result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OPN was 63.74%(109/171) in 171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rcinoma. The differences of OPN positive status with different situation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stage, histo-differentiation, myometrial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Kaplan-Meier method showed that OPN, clinical and surgical stage, myometrial invasion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related with survival rate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P<0.05). Cox analysis showed that OPN, clinical and surgical stage, myometrial invas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prognosis. Conclusion OPN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effect on prognostic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and it had a grea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judging prognostic and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endometrial carcinoma; osteopontin; immunohistochemistry; prognosis
2016-03-31;
2016-04-25
李美艷(1979-),女,河北邯鄲人,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從事婦科疾病診治研究。
R737.33
A
1007-3205(2017)02-0168-05
10.3969/j.issn.1007-3205.2017.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