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賢樹,冷顯志
(湖北師范大學 研究生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基于法律視域下體育教學中規則教育研究
鄧賢樹,冷顯志
(湖北師范大學 研究生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運用文獻資料法、歸納法、推理法解剖體育教學中的規則教育,從社會法律法規的視角解讀體育教學過程中隱含的規則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是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遵守規則是行為規范的基石;體育是社會的縮影,體育游戲、競賽的規則就相當于社會的法律法規,是每個游戲者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體育教學中規則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有體育課堂紀律教育、體育游戲規則教育、教學比賽中的教育。
體育教學;規則教育;法律
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結構體,這個結構體能夠有序運行的前提條件就是結構體本身的凝聚力,只有凝聚為一體才可能周而復始地運行下去,而任何一個結構體要凝聚為一體就必須有強有力的粘合劑;社會這個結構體的粘合劑就是法律和道德;可見,法律和道德有很多相同之處,其中約束、規范人的行為是二者在功能上的相同之處。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違背道德只能是遭到“譴責”,而違犯法律則要受到“制裁”;也就是說,法律具有強制性。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法律、法規、制度等基本規則都不遵守,甚至蔑視規則,那么他的道德水準就無從談起;因此,規則教育具有法律和道德的雙重基礎。
學校教育中,體育對人行為規范的教育意義有其督導之處,也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任何一個運動項目都有項目自身的規則;而任何一個人只要參與到某運動項目當中來,就必須遵守該項目的規則,無論社會地位有多高、財富多么富有,概莫能外。在體育教學中,從法律的角度滲透規則教育,能夠有效地在教學過程中開展法制教育,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完善法治觀,使學生養成了解規則、遵守規則的意識。
規則教育是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教學中規則教育的核心價值愿景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遵紀守法,從具有外部強制性內化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發自內心去約束自我的公民。公民的規則意識是人格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規則是規定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各項行為、維護正常秩序、并給與一定權利保障的準則。規則是社會得以運行和發展的基石,遵守規則是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要求。由于體育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相比,具有很強的特殊性,也是貫徹依法治教的重要平臺, 在規則教育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遵守課堂以及教學活動規則開始,逐漸建立起有利于學生自身的規則“突觸”,使其健康快樂地成長。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規則。規則是最基本的道德關系和法律關系的反映,沒有規則社會道德就會變得無力,社會秩序就蕩然無存,因此規則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和依法治教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里的規則更像是社會規則的一種映射。體育教學規則教育是社會法律規范的一部分,是體育文化的縮影,體現著我們體育人在時代潮流中的價值取向,因此,體育教學規則教育肩負著培養綜合全面發展的人的重任。
2.1 公平取向
體育規則的價值理念在于保障團結、公平、公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同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須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對于體育優等生給予鞭策和鼓勵,對于體育差等生進行安慰和指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某種錯誤的或不恰當行為規范進行分析時,不偏袒、不庇護學生,公平、公正的講解。學生應以端正的態度、飽滿的情緒接受教育,逐步建立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團結、默契、一致的教學微觀體系。
2.2 效率取向
效率是一種表述投入產出關系的概念,特指以促進個人財富和社會財富的積累為目的,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產出的收益狀態。[1]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以既定的教學內容為重點,不以犧牲教學內容時間為代價來換取一定量的規則教育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效率同樣涉及到在學生掌握一定量規則與教學內容之間,以追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2.3 公平優先,兼顧效率
公平可以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升也可以改善公平。關于效率與公平的問題,對于體育教學來說公平應是相對公平,在公平的基礎上尋求效率,因為公平是大前提,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教師須加以耐心與恒心悉心指導。另一方面,在公平的前提下,教學效率才會穩步提升,效率的提升也會伴隨著公平的改善。
3.1 現實性原則
我國的體育法學體系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法學同中國體育法學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的。這就決定了體育教學的規則教育必須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關注學校體育法的發展態勢,關注學校體育法與體育教學規則教育實踐應有的內在聯系,關注體育教學中規則教育的目標與發展規律,進而用更貼近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3.2 協調性原則
從微觀上看,體育教學規則是眾多學科教學規則構成的“集合體”,在這個“集合體”中各學科之間只有相互聯系、相互協調,才能發揮出體育教學規則教育應有的效果。從宏觀上看,體育教學規則又是各學科教學規則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在各學科教學規則體系中,體育教學必須與各學科教學緊密聯系,保持協調統一的關系,才能充分體現和發揮出體育教學規則教育的實際作用。
3.3 合理性原則
體育教學規則教育實質上是外部法律規則和體育內部規則相結合的教育。體育學科有其自身特有的學科屬性和有別于其它學科的發展規律。在一次完整的體育課中,既有傳統體育項目的內部規則,如100m起跑零搶跑規則等。也有游戲環節的外部規則,如游戲規則、課堂紀律等。還必須與學校體育發展的客觀實際相結合,從加強我國學校體育法制建設的客觀需求出發緊密與體育教學規則教育實踐相適應,不能脫離,更不能背離。
4.1 體育課堂紀律教育
體育課堂紀律是體育教學進行規則教育的基本途徑。心理學家弗雷法利克瓊斯認為“正常情況下,教師會因學生的違紀失去50%的課堂教學時間”。[2]課堂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優質的課堂紀律是教師得以順利教學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體育課堂紀律是在教學過程中約束師生行為活動的準則與規范,是對超出教師的教授與學生學習范圍的度的違規處理的手段。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紀律是學生對權利的渴望和權利在課堂中的體現。坎特認為,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是他們的權利,有權利向教師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違紀行為出現的意愿。因此,為了保護學生的權利不受侵害,教師應采取一些限制手段來支持他們的正確要求。由此看來,重視紀律就是尊重學生的權利,就是支持學生發自內心的需求。紀律與規則是孿生兄弟,紀律既是對規則的行為化又是對規則的認同。體育教學由于自身固有的特點決定了有別于其它學科教學的特殊性,之所以對課堂教學紀律重視,是因為把育人的最終目標放在第一位,就是體育教學與其它學科教學聯合為國家、社會培育出遵紀守法、熱愛國家和擁有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的人。體育教學常規中的隊形隊列調動、分組練習等都要求學生言行舉止的規范化,這將有利于學生遵紀守法習慣的培養。由于某些體育項目集速度和力量、準確和對抗于一身,因此在練習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不可預見性,如果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就很可能造成教學事故。如標槍教學中的站位和武術教學中的點到為止。這些課堂規則與規范并不是隨意形成的,一旦學生法律權利受到侵犯,侵犯權利的人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因而紀律是一種規則和規范,是學生對權利的追求和權利在課堂中的體現。
4.2 體育游戲規則教育
體育游戲是體育教學進行規則教育的歡娛途徑。體育游戲是體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主要分為促進人身心發展的娛樂性活動和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掌握某一體育運動項目教師組織的專門性游戲。在新課標中,“游戲”教材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小學階段體育教材中游戲占較大比例,低年級占30%,中年級占18%,高年級占12%。[3]于善旭教授認為,游戲規則具有先在性,不以參加游戲者的主觀意志而存在,參加游戲就要遵守規則。[4]所以在體育教學的游戲環節中不容許損害游戲次序和游戲規矩,即使是約定俗成的規則。沒有規則就沒有游戲,如果游戲規則被破壞,整個游戲的連續性和趣味性就會喪失,導致游戲的育人效果大大降低。體育游戲規則會明確規定游戲進行的程序及游戲者的行為規范,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獎懲規則,這不僅增添了游戲的趣味氣氛,而且保障了游戲規則的嚴謹性。游戲的獎懲措施是游戲的高潮部分,教師要教導學生用正確的方式看待獎懲措施,理解獎懲的初衷,明確游戲的獎懲既是游戲的環節,也是游戲的高潮。多數游戲都是以競賽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嚴格意義上說屬于一種群己關系的游戲,群己關系的規則更多地強調為我們所講的權利與義務相互性的規則。在群己關系中,無論是體育游戲,還是體育競賽,都要遵守兩個最重要的規則,即權利與義務規則,因為它強調的是交往的互相性。體育游戲還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育人性,因此把可以烙在學生心靈深處的體育游戲作為手段開展規則教育才能更深刻。教師在進行規則教育時,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大膽嘗試創新性的活動,學生也可以自己制定游戲規則,不僅學生樂于遵守,而且體現了教育對學生權利的尊重。不斷地轉換和改變游戲的內容和規則,以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及學生之間交流、配合的能力。體育游戲是非常正式、規則及其嚴格的活動,是把游戲的自發規則提升到自覺規則的活動,有利于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在進行規則教育的同時又可以培養學生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行為習慣,深知規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是每一個準社會人的必經之“路”。
4.3 教學比賽中的教育
教學比賽是體育教學進行規則教育的重要途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生技術動作運用能力,就會安排一定量的教學比賽,考驗學生臨場應變及技術的融匯貫通的能力,教學比賽是體育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然,教學比賽屬于體育競賽的一部分,人類對和諧的追求是體育競賽的初衷,公平、公正、公開是體育競賽的核心,體育競賽悠久的歷史使其沉淀了社會道德、法制行為規范的精華。競賽規則素來被稱為競賽場上的“法律”,它通過指引運動參與者的行為來維持競賽秩序。[5]在規則的實施過程中,有著比賽場上“法條”之稱的規則無時無刻不在規范著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的行為,其有效性也格外引人注目,因為規則的判罰結果直接涉及到運動員等自身的利益,如“在籃球比賽中,進攻方隊員起跳投籃,此時,若防守方隊員侵犯其圓柱體造成防守隊員犯規,進攻方就要執行罰球,防守方就追加一次犯規”。作為賽場上“法官”的裁判必須按照規則去維護運動員自身權利,同時違反規則的運動員就會付出相應的代價,當然規則的嚴格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如“籃球比賽中攻方運動員上籃的時候,推到了防守者,進攻方就會被吹犯規,防守者就會收到規則的保護”,此時,構成性規則就會規定著運動參與者主體的行為。競賽規則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特定的人的行為規范,是提前制定好的游戲規則,它以技術規則為基礎,以法律規則為指引,共同維護著賽場上的秩序。遵守比賽規則是為了更好地貫徹體育運動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使競技運動項目更加富有生命力。體育教學通過教學比賽的規則約束學生的行為,潛移默化地提升社會法律規范的文化,而且比賽規則具有模擬社會法規的性質。在特定比賽的情境下,每個學生都要遵守規則,讓約束行為的規則變成一種自覺遵守的規矩,這才是比賽所需要的,也是這個時代所希望看到的。
體育教學作為一種“規則性的游戲”,在培養人規則意識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中小學生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被游戲規則束縛,從而學會了遵守規則。大學生在體驗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學習體育規則,同樣也強化了對規則、法律的遵守意識。體育教學在實現培養人的規則意識,增強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構建依法治教、民主法制、依法治體、和諧社會的紐帶。
[1]謝世腰,王 力.課堂管理與班級管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 濤.法學視域下體育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28(5):24~25.
[3]張文天,駱秉全.論體育教育中的規則教育及其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13.9:96~98.
[4]朱文英.游戲規則與體育的社會文明構建意義——《體育與科學》學術工作坊“游戲規則與社會法、社會契約”主題沙龍綜述[J].體育與科學,2016.37(3):6~12.
[5]劉飛舟,尹碧昌.體育競賽規則的文化審視[J].體育與科學,2010.31(4):78~81.
Research on rule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teaching based on legal
DENG Xian-shu,LENG Xian-zhi
(Postgraduate Colleg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bei Huangshi 435002,China)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duction and reasoning to dissect rule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explaining the implicit rule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laws and regulations.Code of condu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rule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code of conduct;Sports is a microcosm of society,sports games, the rules of the game is equivalent to the social laws and regulations, each player must comply with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The main ways of implementing regular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re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game rules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teaching competition.
physical education;rules of education;legislation
2017—04—1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卓越教師崗位模型構建與培養體育教育人才耦合機制研究”(15YJA890031)
鄧賢樹(1993— ),男,安徽六安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體育).
G807.01
A
2096-3149(2017)02- 0115-04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