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倩東
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城市社區支持農業規劃研究
——以青島市上莊村為例
戴倩東
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提高,對于生活品質要求也逐漸提高,社區支持農業在我國快速發展。這種新興農業為城市市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有機果蔬,并且提供了親身耕作的機會。同時也為農民提供了新的耕種模式,吸引了在外打工者返鄉耕作。由此可見,社區支持農業是新時代下雙向共贏的新興農業模式。
上莊村;更新設計;社區支持農業
上莊村,一個有山有水有樹藏在城市中的村落,滿村的杏花吟誦著“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然而這樣一個靜謐美麗的小鄉村,卻因為沒有產業支撐逐漸變成空心村,我們試圖通過社區支持農業的運營,找到并發掘它的潛力,全面更新村落。
上莊村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交通便利,通過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高速公路與青島市區密切聯系。距離青島市中心區直線距離約31公里,經海底隧道到達青島市區僅需1小時。西側鄰近疏港高速,距離流亭機場約1.5小時。
自然資源豐富,地處珠山風景區東北處,山水條件優越,旅游資源豐富。同時文化底蘊較為豐厚,教育資源充沛,山東科技大學、致遠中學和上莊小學環繞周邊。
上莊村占地6.26平方公里,共有446戶人家,1462口人。本地居民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老人在家務農。村落的選址基本符合理想的村落選址模式,地處山腳下,可有效防止冬季冰雪風寒,較高的地勢又可防止河水的泛濫。
上莊有上千畝優質茶園,榮獲“山東省優秀產品”的帝源茶業、鑫磊苑茶廠讓上莊茶名聲在外。山泉水質優良,是較好的飲用水源,依山泉建設了小珠山清明泉飲料有限公司、小珠山山泉水廠。農業方面以種植茶葉、花生為主,且因地勢原因,其農田呈梯田狀。
在進行調研前設計首先明確了一個觀點:我們所做的鄉村設計,服務對象是常被忽視的村民。村民總是被忽視有以下兩方面原因:第一,村民屬于一個相對較為松散的集體,沒有統一的發聲很難得到重視。第二,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極度的不自信加上我國精英話語權的現實情況,使得村民不敢發聲。
作為設計師,要對上莊村進行更新設計,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做一個歸納和引導的人,做一個理解和創新的人。盡量減少自己的主觀臆測,通過更新設計讓農村變得更像農村,而不是將設計化作個人炫技的工具。
實地調研是進行設計的前期工作,只有深入了解,親身測量,才能產生有理有據的設計。調研主要采用兩種方式:問卷訪談式和實地勘察式。通過問卷訪談對近五十戶村民的調查走訪,了解現居村民的想法和需求,問卷內容分為三部分:基本情況、村落發展潛能認識、村落建設需求。通過實地勘察,測量村民現居房子,并對土地占地、資源情況進行考察。
3.3.1 競爭優勢
氣候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有明顯的海洋氣候特點。生態資源豐富,辛安河流貫穿村落,為其提供良好的自然水資源,因此土壤肥沃,農作物產量較高。自身已具有一定的旅游資源基礎,包括四季樂農家樂、桃源山莊等小規模農家樂。
地方政府關注度較高,在《青島市黃島區辛安街道文化發展專項規劃》中就提出打造以上莊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形成黃島新的名片。
3.3.2 競爭缺陷
道路系統較為混亂,缺少規劃和分級,導致狹窄的路上常常因為一輛車的停放變得堵塞。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依照現有條件,完全不足以承載發展旅游業所需要的接待職能。現有住房大多建設10年以上,房屋生活設施較為落后,許多地方需要修繕。村落空心化較為嚴重,青壯年多為外出打工,缺少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村落凝聚力較弱,村民的大局意識亟待提升。
通過對以上條件分析,我們總結發現,上莊村雖然有一定的自然優勢,但由于缺少特點以及區位較偏,僅靠旅游業振興村落顯然不可行;同時產業較為單薄,知名度不高,依靠現有茶產業、山泉水產業激活村落也較為困難。于是我們旨在探索一種適合村落的新產業模式,以此提供就業提高吸引力,以點帶面,全面更新鄉村。
社區支持農業(CSA)于1960年代六興起于歐美和日本,而直到2003年我國的社區支持農業才開始萌芽,2006年開始迅速發展。社區支持農業是指城市居民中重視健康或者愛好農業的人,打破傳統的三級產業鏈模式,直接與農村的農民聯系獲得健康有機的食物。那些生活在城市里面有健康意識的和一部分愛好農業的人,投入資金到農場里面來,從而獲得有機農產品。
社區支持農業以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為基本原則,生產過程始終采用有機耕種的模式,確保農產品的天然無污染。這種模式的興起體現了大眾對綠色、健康生活的重視,對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渴求。
我國最早研究CSA模式的石嫣博士在2011年統計出我國的CSA模式已覆蓋20余個省份,出現80多余家CSA農園。截止目前雖沒有最新的科學統計數據,但根據各地新聞報道可以推測,CSA農園在穩步增長。
根據CSA模式的發起者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小農合作社發起、政府發起、NGO發起等。根據CSA模式的內容不同,可以分為:注重社會參與、注重資源帶動、注重親子關系等多種模式。同時由于有機農產品的價格成本、時間成本等因素,其針對服務群體大多為中等及以上收入群體。
青島市的社區支持農業2008年首次出現在北宅街道,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目前運營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已發展十余家,包括青島市北宅街道、洋河鎮開心農場、青島超銀學校農場、青島綠元素樂活園等。
“北宅我有一塊地”活動曾在青島掀起一陣農業熱,北宅街道對本地區的農民土地進行整合,通過土地出租的方式吸引城市市民參與農耕活動,獲得有機農產品。主要運營模式以參與者耕種為主,農民管理為輔,隨著市民對健康的重視,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土地價格也在短短五年間上漲了一倍多。
現實情況證明青島的社區支持農業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具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調查中我們發現青島市現有的CSA模式農場規模在50畝到300畝之間分布,考慮到“上莊項目”的實驗性,我們決定先選取100畝的耕地用做CSA農場的初期探索。以30平為一個出租單位,約可容納2000戶左右的家庭。
根據“環城游憩帶”理論中指出,100公里是城市開展休閑農業活動一個分水玲,因此我們將消費人群定位為整個青島市。具最新統計數據可知,青島市有920萬人口,黃島占到171萬,計算可得我們的樣板需求客戶比例僅占到黃島市的0.35%,占到青島市的0.065%。在青島這樣一個中高消費城市,這個需求樣本具有一定市場潛能。
根據眾多文獻研究中關于每戶家庭租用土地面積的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大多數家庭希望租用的面積是20到40平米,基本上是半畝的面積。于是我們科學地將這100畝地以30平為一個單元進行分割。經過市場價格調研,將家庭年租金的預估在2000元左右。
結合成功案例可以采用會員制的盈利模式。將租用土地的資金用來支付土地管理費用,耕種所得農產品費用按成本加農民管理費計算。
“CSA盒子”模式提高農場運營吸引力,其內容包括定期的蔬菜瓜果配送、節日活動、農耕體驗等,并且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對上莊村CSA模式進行推廣宣傳。
在上莊村推行“1+N”模式。“1”指核心產業社區支持農業,“N“指以社區支持農業吸引游客,借此推動多個微文化、微產業的建設。
在結構上采用“一軸兩心”的布局模式,以南辛安河的主流為主軸,對河道進行清污、美化,建設濱水步道,以此作為引領游客的主要路線。兩心分別包括文化中心和產業中心。文化中心自村口歷史上留存的革命抗戰紀念石為開端,沿主軸向西分別經過圖書中心、養老社區、民宿中心、時光紀念;產業中心自主要產業CSA沿主軸向東分布經過農家樂、學農園、茶葉采摘園。
社區支持農業拉進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產業鏈的縮短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率。這種模式契合了當今大眾在物質水平提高后對于生活品質更高層次的追求,是一種結合了生態經濟與市場經濟雙重優點的社區經濟。結合上莊村的實際情況,發展社區支持農業將為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是新時代下的發展新機遇。
[1]賀雪嬌.社區支持農業(CSA):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7,18(7):43.
[2]沈旭.CSA—可持續農業的另一種市場體系[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23(5):22~24.
[3]徐建陶,楊琳,王靜芝,等.社區支持農業概述及在上海的發展[J].上海農村經濟,2012(5):15~17.
戴倩東(1994-),女,漢族,山東聊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建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