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然 王 影
河北金融學院
京津冀三地區的現代農業的協同要求從產業、市場、科技、生態、體制以及城鄉等六方面共同著手以實現京津冀的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在《河北省現代農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河北省應以農業產業升級、構建智慧農業、加速農業產業融合以及加速調整農業生態環境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為總目標,各城市應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取長補短,充分發揮當地優勢,大力發展當地農業產業。其中保定市作為京津冀地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新興科技城,在《保定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保定市要打造京津冀一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基本建成一批圍繞京津的鮮活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基地,同時基本實現現代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替代,發揮環首都農業科技示范帶的重要作用。
“十二五”期間,保定市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首先,保定市的農產品供應實現了新增長,一是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豐”;二是蔬菜生產“質量雙提”,目前有定興、涿州和淶水3個省級環京津蔬菜示范縣,9個省級蔬菜標準園,18個蔬菜標準園基地;其次,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新轉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和以蔬菜、食用菌、中藥材以及麻山藥、特種養殖為代表的特色產業都實現了新的突破,如藥材種植中,以安國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目前全市有24.9萬畝的藥材種植基地,總產值10.8億元;另外,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監督管理水平提升,農業標準化、集約化提高,建立了市縣鄉三級農產品安全監管和質量監測體系;再者,經營體制改革實現了一定的突破,市農業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等政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推進農業經營體制創新和生產關系調整方面積極推進,使得全市的農業經濟在“十二五”期間得以健康發展。
(1)物質因素
保定市的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生態環境較差。隨著全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在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一就是農業與非農業的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耕地資源以及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平衡與利用問題方面,由于保定市所處的京津冀地區的核心區域,承擔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承接京津地區產業轉移以及技術轉移等重要任務,而農業產業相對較低的投入產出以及財政貢獻等方面的劣勢使其近兩年更加嚴峻的在面臨耕地面積減少、耕種居民堅守、水資源備受制約以及耕地質量下降等問題。
(2)社會環境因素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實施中,對于保定市而言,對保定市的城市發展以及就業機會的增加起到了非常強勁的促進作用。因此保定市社會的城鄉二元結構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群體因為征地、城鎮化擴建等原因而脫農成為城鎮區民。根據對保定市下設各縣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群體目前主要有4種狀態,即全年在外務工、一年內大部分時間在外務工、農閑外出務工和不外出務工這四種,而根據調查結果可知,在保定城區附近尤其是交通便利的農村,青壯年農民全年不外出打工的比例已少于10%。除此之外,農村市場化程度低也是保定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阻礙之一,如滿城、阜平縣的土產、蔬果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時仍以大量分散的農戶直接面對收購商進行小規模交易為主,信息不對稱及議價權不合理等問題突出,導致農產品市場運行成本高、效率低,影響農戶收入。
(3)技術因素
得益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保定市作為京津地區產業轉移承接城市,科學技術必然為保定市的各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但從目前情況來看,保定市現代農業對技術的需求與科技的支撐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其中問題之一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盡管保定市地鄰天津、北京兩大高科技產業城市,但根據對保定市的范圍樣本考察情況來看,種業科技、加工科技的轉化效率并不高,部分地區仍然采用多年遺傳的老品種、老辦法進行種植加工。剔除科技本身的適用性的問題,其原因一方面來自于農民思想守舊,另一方面也來自于技術推廣體系弱,技術人才缺乏,條件建設落后。
(4)制度因素
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在推進以來,在保定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農村土地確權、承包權和流轉權的分離工作也有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各地域工作進度的差異,兩權分離尚未徹底完成,尤其是保定市的外出務工的農民居多,致使大部分農村的農業生產仍處于小規模的分散狀態,從事農業的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婦女等。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為保定市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國家頒布了《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了京津冀地區間要產業協同、市場協同、科技協同、生態建設協同、體制機制協同、城鄉協同等六個協同共同推進,這些利好政策將在未來的五年中有力的推進京津冀地區的農業協調、均衡發展。
(5)資本因素
資本始終是限制農業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多方面原因,保定市的農業生產投入雖較早些時期在機械化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建設已經有所提升,但是由于資金投入量以及思想保守等方面的原因,并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產業對金融資本的需求,首先是農村互助金融氣候未成,盡管保定市的望都縣、順平縣有少數農村的互助金融組織已順利運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但數量有限,普及率低;其次是存在較強逐利性的工商資本金融在農業產業方面的投資還在試探階段,尤其是在保定市的現代農業發展還沒有很好的展示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以及成績喜人之前,工商資本對現代農業產業的投資始終保持謹慎態度。
(1)夯實農業發展的物質裝備基礎
物質裝備基礎是農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保定市在京津冀農業產業協同發展的契機下,應積極圍繞自身農業基礎設施和物質裝備薄弱的環節,首先是大力建設與開發高質量高標準農田數量,并進一步提升機械化作業的水平,部分作業環節從機械化向智能化轉變,同時發展設施農業并完善加工流通設施的建設,以此來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裝備基礎。
(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按照“穩定糧食、擴大果藥、提升蔬菜、增加飼草料、調減棉油”的思路,優化特色類的農產品生產布局,將優勢作物向適宜的優勢產區集中,并切實推進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政策;提升蔬菜安全供應和均衡供應的水平,重點強化保定市作為京津“菜籃子”產品的保障能力,促使保定市向蔬菜強市轉變;切實開展“互聯網+農業”行動,最大程度的激活農業要素資源,以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鼓勵發展保定市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承接京津保等地區內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成果的轉化區,京津農產品供應市場的主導區,規模經營獲得規模效益的示范區,經營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
(3)強化科學技術支撐
保定市應積極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一方面要加速建設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主要以開展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的建設以及農技推廣服務的創新為主要實施項目;另一方面要加速農業人才的培養與培訓,主要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學歷提升以及培育能力為主要實施項目;還有,要加強農民的技術指導服務,主要包括對小麥、玉米豐產地區的技術予以標桿推廣示范、對保定市的大面積糧田種植進行常規技術指導等;此外,要繼續推進保定市的農業信息化建設,主要可開展農業協同辦公平臺、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分析預警平臺以及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背景開展“互聯網+”農業平臺等。
(4)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應從全面開展土地確權為基礎,在操作過程中,以農民為主體,在保證進度的同時要確保質量,妥善解決地塊面積不準、邊界劃分不清等問題,同時要繼續深化農村的產權制度改革,不斷的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賦予農民更多受法律保護的財產權利。在土地產權制度基本完善的基礎上,加速碳素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以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為基礎,穩妥的建立市縣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建立銀行與擔保機構的合作機制,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更為有效的金融服務。
(5)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構建與培育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首先要以發展多形式的適度規模的農業產業經營為引領,創新農業的組織經營模式,如加大財政支出來扶持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支持并規范農民合作社的建設,提升龍頭企業的集約化生產并強化其帶頭作用;穩定與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機制,以此為基礎鼓勵多形式的適度規模的農業產業經營,合理優化并創新發展民間農業產業的組織形式,如引導鼓勵保定市的龍頭企業與相關的農業合作社或規模經營農戶以“訂單作業”等方式開展農產品經營業務;還可以健全社會化的服務體系,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的行動,鼓勵規模化的經營性服務組織設立,以完善農村電商、農業物流、農技服務、農村金融等服務網路,通過創新性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為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
保定市作為京津冀地區的地理核心位置,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中承載著重要使命,而保定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應積極抓住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修正劣勢與不足,從產業、市場、科技、生態、體制等方面共同著手以實現京津冀的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同樣,其他地區也都存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可以實現差異與互補并存的定位,在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中借勢,實現農村振興,建設美麗富足的新農村。
[1]王麗娟,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的路徑探索[J],山西農業科學,2016.44(2)
[2]王彥芳,京津冀生態協同治理框架下河北省農業綠色轉型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13)
[3]胡俊輝,都市區背景下城郊農業發展模式探究[J],對外經貿,2014(4)
[4]保定市“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http://www.bd.gov.cn/xxgkcontent-888888017-1329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