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南京市莫愁湖管理處
1.綠化普查的目標
開展城市綠化普查可以達到如下目標:(1)調查成果反映城市綠地空間分布、種類和結構等成果數據形象直觀,可信度高;(2)調查成果形成數據庫,可用于今后城市綠地信息逐年局部更新;(3)形成高分衛星城市綠地精細化調查的新方法與技術體系;(4)為城市今后的綠地規劃、海綿城市規劃提供發展方向和指導性策略。
2.綠化普查意義
開展綠化普查意義深刻、影響深遠:(1)可全面掌握城區內綠化發展現狀,科學衡量城市園林總體發展水平;(2)通過精確調研城區內綠地情況,根據實際情況對當前綠地規劃、設計、施工及養護的優點、盲點和空白點提出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意見;(3)在大量精確事實的基礎上,為城市日后綠地的設計規劃、施工養護提供大量有效科學的實踐數據支持和理論指導;(4)使城市綠地發展的動態監控、評價成為可能,為城市園林建設的更高目標打下基礎。
1.綠化普查結果分析
2002年,南京運用了空間信息技術(包括遙感(R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城區生態綠地信息進行調查,并就提取的信息進行探索、研究、分析,從普查情況分析情況來看:[1]南京城市總體綠地率高,但在區域綠地分布極不均勻。紫金山的林地為主體,其次是幕府山區林地和雨花臺及其以南的山林丘地,三者占南京綠地總體的絕大部分。其他的生態綠地分布在繞城公路沿線的棲霞區和雨花臺區。而繁華的中心城區,面積約占主城區的一半,由于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密集,生態綠地相對總體綠地來說占據的面積很少。南京的中心城區是一片綠色量低值區。遙感圖像上,中心城區的綠色相對高值區集中在內秦淮河以東、模范路以南、廣州路和珠江路以北的狹小區域。其它區域只是零星地分布著的綠點。解放路、中山東路、秦淮河圍成的大片繁華區域內,綠地嚴重缺乏。秦淮河以西、興隆路以北的大片城西區域,綠地也是嚴重缺乏。
2.綠地缺乏的原因
這就是受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影響,大片農業用地被建設用地侵占,而生態綠地則受到了更大的威脅。[2]以長江濱江地區為例,長江南京段98km岸線中,濕地約占1/5。近年來,這些地塊為房地產所開發,從遙感圖像分析,沿江兩側的濕地植被消失的地方已多達10km。
3.綠地缺乏的歷史演變
[3]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農業迅速退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樣,農耕技術及農耕文明中孕育的關于生存和土地監護的、日常、鄉土景觀藝術也隨之衰落。在南京河西南部雙閘,原雙閘鎮以農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支柱、第三產業為補充的經濟格局,有耕地11230畝,水面3168畝,每年向市場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素有“魚米之鄉”著稱。自2002年3月河西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啟動拆遷,從2002年到2014年,共歷時13年,雙閘街道先后經歷了江東路、消防特勤、奧體1-4期,武警邊防、城南水廠、江寧水廠擴建,濱江大道、燕山路、江東南路南延,魚嘴及剩余地塊等16個期次的項目拆遷。前后共實施6宗征地項目,征收集體土地面積達1.9萬余畝,拆遷安置72個村民小組、5500余戶村民。不同期次拆遷村民被先后安置在雨花安德門、春江新城、江寧東山和建鄴蓮花、中和等片區。如今正從一個偏僻落后的涉農街道逐步蛻變為現代化國際性河西新城的標志性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環境的破壞,改革開放后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霧霾嚴重。因城市建設用地向耕地、濕地等發展,甚至侵占河道,填埋溝塘,導致城市雨洪加劇,人為增加了城市洪水風險。
1.人與自然的關系
[3]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的斷裂,當代綠地系統改造必須恢復生態學、植物資源學、植物地理學、植物群落學、生物保護學、人類聚居學原理及自然哲學對自然觀的研究。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在經濟發展中應本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來進行綠地規劃。[4]20 世紀后葉興起的蓋婭理(Gaia theory)、生態中心論(ecocentrism,它包括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和自然價值論)等生態保護思潮提出:并非只有人類才具有內在價值,動物、植物、物種,甚至河流、巖石、生態系統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內在價值,它們也是道德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和成員,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學特征并不能成為“有資格獲得道德關懷”的必要條件,生物、物種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出人類這一物種的偏見,是物種歧視主義和人類沙文主義。
綠地與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在地塊開發建設時要尊重自然,使人在謀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保護自然過程和格局的完整性、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優質土地、保護人類需要近距離親綠的地塊、保護原有池塘和河道、保護原生和次生自然植被;保護所有人類與自然系統的聯系;保護失地農民的精神載體。
2.綠地改造需遵循的原則
筆者認為,在這個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里設計新的“桃花源”,需遵循并尊重原有的生態肌理。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需考慮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需求。生態綠地建造時需考慮一下幾部分:
(1)[5]綠心:大型公共綠地或自然林地是城市自然生態心臟。肩負著為人類供應新鮮氧氣的重要使命,同時因其綠地面積較大且具有較高的連續性,對城市景觀生態的穩定和活力起著主導作用。就城市功能結構而言,它擔當著城市與自然環境聯系的“窗口”,對環境優化起著宏觀的主導作用。
(2)[5]綠脈:以水為脈構筑城市綠地系統。城市內河道不僅在景觀上與綠地能相互融合,形成濱水綠地,使城市展現出更加優美秀麗的江南景觀。同時水體是自然形成的,擔負著防汛、排澇、蓄水、生態景觀等功能,因此以水為脈是符合居民的使用規律,濱水區域往往也是人們所樂于流連游玩的地方。
(3)[5]綠基或綠粒:如果說大面積的公共綠地或自然林地成為城市綠地功能發揮的主要環節,那么城市中星羅棋布的小型公園和綠地就成為組成城市綠地系統的基礎。如果它們能夠連片形成基底,可稱之為綠基,若不能成片而僅能呈星點狀分布,可稱之為綠粒。他們與大面積公共綠地和自然林地相配合,組成多層次系統,同時形成不同的輻射半徑,滿足不同范圍居民親綠的需求。這些公共綠地不需要太大,但要做到分布均勻,使之成為調節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成為市民生活和休閑的主要場所。因此,要對城市綠地結構進行優化,就必須將“綠基”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4)[5]綠軸:利用城市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在其兩側設計成一定寬度的林地,這樣主次干道兩旁的樹陳、花壇、花鏡等綠地則成為城市綠色廊道。各主要廊道互相交叉結合,形成城市綠色軸線,它在隔絕公路噪音、凈化公路廢氣、收集雨水的同時,還構成貫穿城市的綠色空間,提高公共綠地分布均勻度。
(5)綠網:由綠心、綠脈、綠基或綠粒、綠軸構成城市綠網,為城市提供氣候調節、雨洪管控、優美環境的生態防護網絡,將城市與自然融為一體,滿足城市人群的生存需求和對綠地的天然向往。
在城市化、工業化的現代社會里,我們的生存環境與40年前相比有了較大的破壞,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幾千年前祖先流傳下來的農耕技術中創造適合現代人類生存的生態環境,如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的通濟堰,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該壩不僅具有抗洪峰能力,還能調節水流方向,使渠水自動流入農田。整個通濟堰灌溉網絡縱橫交錯、得體合理,形成了以灌為主、蓄泄相兼的水系布局。還有廣西、浙江等山林地帶的梯田,這些都是與自然為友并且適合人類生存的農耕和水利技術。我想憑借現代人的智慧也能探索出一條生態之路,創建符合現代人類生存的綠地空間。
[1]周文佐,潘劍君,劉高煥.南京市城市綠地現狀遙感分析[J].遙感技術與應用,2002,17(1):22-26.
[2]干曉宇,李建龍,劉旭,張慶峰.南京市綠地結構變化的遙感監測及驅動力分析.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1(3):73-77.
[3]生存的藝術/俞孔堅著.——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ISBN7-112-08736-8.
[4]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到可持續發展倫理觀的轉變[EB/OL].2003-12-06.
[5]金遠.中國園林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