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身份證號:3723241980****4426
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研究綱要
李秀芝
身份證號:3723241980****4426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共產黨提出并創立了“開放型經濟”理論,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5年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的理論總結。本文提出了理論的基本架構,中國經濟學研究在西方經濟學學術體系的強烈影響之下,要想走出一條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理論發展道路,確實任重道遠。
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我國對外開放的長期實踐中,已經產生了重要的理論創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中應當有它的地位和內容。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是我國對外開放長期實踐的基本理論總結,在開放領域的各項理論創新成果中是概括性和綱領性的總名稱,因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對外開放領域中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分析架構,需要理論工作者加以論證和闡發。
“開放型經濟”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必然結果。35年我國對外開放的基本實踐是,不斷改革不適應對外開放發展的對外經濟貿易體制,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努力擴大各種形式的對外經濟貿易聯系;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在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發展壯大自己,并接受、適應和引領國際經濟規則。
總結這個理論的形成過程,它的明顯特征是: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有利于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是世界經濟新的發展機遇,我國應當順應潮流、趨利避害。我國開放型經濟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開放型經濟理論也經歷了與時俱進的三個發展時期。1994 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邁上了兩千億美元大關,我國出口貿易的比較優勢已經形成,并能夠連續創造貿易順差。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至 2007 年黨的十七大召開前的十多年間,是我國開放型經濟加速發展時期。從 2007 年至今,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標志著中國特色開放型經濟理論基本形成。
第一個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的創新。第二個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國際分工理論的創新。第三個理論創新是對毛澤東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的創新。
3.1.1 開放活動的內容(1)商品流動:物質的生產和貿易;(2)要素流動:資本和技術交易,吸收國際直接投資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3)服務流動:服務和信息的可貿易性(服務貿易的四種形式)。
3.1.2 開放活動的場所:(1)沿海與開放城市;(2)內陸與沿江城市;(3)邊境地區。
3.1.3 開放活動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1)雙邊經貿關系;(2)多邊經貿關系;(3)區域合作關系(4)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利共贏,是這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第一個屬性。
第一是建立與服務業擴大開放相適應的新體制和新機制。第二是建立適應多種形式貿易投資自由化的新體制和機制。第三是建立具有戰略縱深和雙邊、區域合作廣泛利益共同體支撐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我國發展的不平衡。第四是逐步培育具有與海洋強國相適應的新體制、新機制。第五是具有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重點是研究如何進行法律、法規的修訂和重建。第六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要研究貿易便利化改革涉及的有關問題。
第一是新的比較優勢。隨著我國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新一代勞動者的文化教育水平已經明顯提高,進而成為一些新產業和新產品在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產品。第二是“走出去”形成的價值鏈、供應鏈優勢。我國經濟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國際競爭力大大增強。第三是國內市場優勢。2014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口額達到1.96萬億美元,向全世界提供了1/10以上的貨物市場份額,對我國在全球資源配置中主動作為提供有利因素和必要條件。第四是體制優勢。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僅強調“有效的市場”,而且也強調“有為的政府”,從而使我國經濟體制的競爭力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第五是提供國際公共產品能力的優勢。我國正在培育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能力,并已經在國際經濟領域開始發起新倡議、新議題和新行動。
第一是完善對外開放的區域布局。不同區域的外向型產業集群建設也必然有其各自的特點,應當總結不同類型的發展路徑。應當在沿海向內地的產業轉移中,保持沿海與內地的專業分工聯系,建立互補的產業體系,形成沿海與內地優勢互補,沿海與內地緊密結合的供應鏈體系,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發揮中國大國的綜合競爭優勢。第二是完善對外貿易布局。核心是要研究如何從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貿易強國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概念,不同時代它都有特定的時代內涵,體現這些內涵的國家也不同。第三是完善投資布局。要研究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更好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第一類是各種技術標準和國際商業規則,包括多邊的國際規則和區域的國際規則。第二類是主權經濟體為國際規則提供運行載體和平臺所提供的成本,還包括為特殊國際經濟問題提供的援助,這些都屬于全球或國際性的公共品。
西方經濟學在其發展的幾百年間,也提出了不少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以及經濟發展規律的觀點和認識,采用了包括統計學、高等數學以及數學模型等現代方法來描述經濟活動,加上西方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特別是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使這一套經濟學學術體系風靡全球。中國經濟學研究在西方經濟學學術體系的強烈影響之下,要想走出一條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理論發展道路,確實任重道遠。
中國經濟學的話語體系除了要堅持多數人讀懂基礎上的提高和再提高,還要堅持自己的獨立性。
[1]陳德銘,2008:《中國特色商務發展道路— —對外開放30年探索》,中國商務出版社。
[2]裴長洪,2013:《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理論探討》,《中國工業經濟》第4期。
[3]裴長洪,2014:《全球經濟治理、公共品與中國擴大開放》,《經濟研究》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