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藝美
寧遠縣職業中專
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及對策初探
樊藝美
寧遠縣職業中專
創新型中小企業對于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以及社會就業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創新型中小企業往往比大企業具有更大的活力和效率,它們創造了大多數發明專利和新技術新成果。本文通過對我國數十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的調查分析,認為目前我國還存在著諸多影響創新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制度和政策性障礙。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應當把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形成清晰完整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并通過制度創新和重點政策的突破,推進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全面繁榮和發展。
中國;中小企業;創新;障礙;對策
一般而言,中小企業是指職工人數2000人以下,或銷售額3億元以下,或資產總額4億元以下的企業[1]。本文對“創新型”的界定是:有新技術發明和技術改進能力,有新產品、新工藝、新流程等開發、推廣和應用能力,有新商業模式創造和實施能力。我國4200萬家中小企業中,只有12萬家是創新型的,約占中小企業總數的3%,但他們為國家貢獻了超過50%的創新成果[2],涉及的產業包括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等。我國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些創新型中小企業托舉起來的。
中小企業對于經濟增長和就業的貢獻早已得到各界的共識。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政府調動各方面力量幫助中小企業度過融資難的困境,無疑是及時和必要的。但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決不僅僅體現在融資方面,更體現在產業、稅收、投資等各方面受到的政策歧視。中國經濟走出危機的陰影,必須立足于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而非“比較優勢”[3],必須立足于經濟轉型,而轉型則離不開民間投資的啟動和中小企業的真正復蘇。
通常認為,大企業是經濟的主要貢獻者,然而近30年世界經濟發展表明,中小企業才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具有數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等優勢。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具創新活力。中小企業是最活躍、最有效率的組織,而許多大企業的創新更多地依靠技術集成和對中小企業的購并。
根據我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數據,中國中小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超過60%,提供了近70%的進出口貿易額,創造了75%左右的城鎮就業崗位,吸納了50%以上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70%以上新增就業人員、70%以上農村轉移勞動力。在自主創新方面,中小企業擁有66%的專利發明、74%的技術創新和82%的新產品開發。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然而使用的金融資源僅占20%。也就是說,每一元資金的投入,中小企業創造的就業是大企業的8-10倍,創造的GDP是大企業的4-6倍。
最近,我們在上海、北京、深圳、蘇州等地選擇了42家有代表性的中小創新型企業進行了調研,并與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深度訪談,之后總結整理了來自外部的、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和問題。其中,反映頻率最高的有如下五大問題。
許多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中小企業的發展往往會受到大企業特別是壟斷性企業的制約。因此,各國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和反壟斷方面都不遺余力,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法規加以規制。目前我國在這一方面的法規和政策都不夠完備,中小企業在政府采購、行業準入特別是現代服務行的行業準入等方面受到明顯歧視。包括國有大企業和一些外資的壟斷性企業不斷強化自身的壟斷地位,對中小企業形成了強烈的擠出效應。
目前,中小企業在國家銀行的貸款比重只占22.5%,這與它們的實際貢獻很不相稱。國外企業的直接融資占70%,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債權融資占30%。而中國企業直接融資只占2%,98%靠銀行貸款。因此,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適應中小企業融資特點的市場化金融體系不完善,融資渠道不暢通,而不在于中小企業自身。
盡管創新型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者,但它們往往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這里既有國家戰略和政策方面的缺失,也有企業和企業家自身對于現代企業發展規律認識的不足,對企業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很大制約,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舉措加以解決。
近年來,我國在推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也做出了許多積極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受傳統工業經濟“抓大放小”觀念的影響,各級政府部門往往對中小企業重視不夠,沒有把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真正擺到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的高度。
目前我國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時期,在推進科技創新、增加社會就業等方面面臨著關鍵和緊迫的需求,中小企業對此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進一步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使之擺脫長期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對于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應當從國家戰略層次上加以全面規劃和重點部署。
多年來,在相關政策的影響和引導下,許多中小企業都極力追求盡快“做大”。一方面,只有做大了政府才會給予更多關注,企業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好處;另一方面,企業盲目求大,不專注于核心業務,往往公司資產盤子很大,核心競爭力卻不升反降。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企業的資金和業務風險極大。
中小企業對于中國經濟和創造就業有著無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今天被視為中國經濟脊梁的諸多優秀企業都曾經是中小企業,包括華為、阿里巴巴、騰訊、華旗資訊、比亞迪等等。沒有富于創新的中小企業,沒有充滿激情、敢于冒險的企業家精神,就不可能有新興產業的崛起和持續創新,就不可能提升一國的產業和國家競爭優勢。是否擁有一批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群體,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強弱。
總之,要使中國經濟迅速從經濟危機中恢復活力,調動民間創業的積極性、發展中小企業才是關鍵。改善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從根本上還是要看政策,而不是資金。此次金融危機正是改善中小企業政策環境的最好轉機,能否順利渡過這次危機,建立有利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是一道考驗決策者智慧和魄力的難題。
[1]楊栩.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系統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2]房漢廷.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評析[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4年第9期.
[3]朱巖梅,比較優勢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局限性的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