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網絡動員影響下的群體性事件動員機制研究
王 磊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我國已進入群體性事件多發期。新媒體時代,網絡動員開始介入群體性事件動員過程,并形成了網絡動員和傳統動員聯合動員的群體性事件動員模式,研究和探討新的時代背景下群體性事件動員機制的新特點及其帶來的全新挑戰,將為我們預防和應對群體性事件提供助益。
群體性事件動員;網絡動員
群體性事件動員過程通常是一個激勵和組織個體,將“個體成員對群體的情感、態度和忠誠轉化為看得見的社會行動”①的過程,是群體性事件中最為核心的一個部分。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動員機制呈現出許多新的變化,一步研究、了解新機制的運行機理,對我們更好地預防和應對群體性事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傳統動員機制是個人、社會團體或社區組織通過大眾傳媒、口頭、標語、宣傳單、電話等方式對人員、資源進行面對面、點對點單向動員的一種動員模式。線下動員機制的特點為:動員行動轉向線下行動的轉化率較高,機制的動員組織作用是集聚人員、物資,將動員行動推向現實群體行動的必備條件;但線下動員機制動員面相對較窄,信息傳播效率有限且成本較高。
網絡動員機制是指通過互聯網渠道及網絡社區(論壇、微博)、網絡直播間、移動端社交軟件等新媒體,在網絡社會進行信息傳播和網狀互動式動員的一種動員模式。線上動員機制的特點為:能最大限度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動員覆蓋面廣,信息傳播速度快且成本低廉。線上動員機制也有其無法避免的弊端,如動員行動向現實群體行動轉化率較低,動員過程中放大鏡效應、群體極化效應明顯,易產生謠言等。
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的動員機制正逐漸呈現這樣一種趨勢,即以互聯網為主要渠道的網絡動員介入群體性事件動員過程,且與傳統動員機制融合、聯動、共同作用,形成一套聯動強化機制。
新動員機制的參與主體包含了“網民”與“公民”兩種類型。線下動員機制以公民為參與主體,包含個體行動者、社區組織及社會團體等。公民主體分布區域相對集中(事件發生地及周邊區域)且存在著較強的利益相關關系,多處在同一社會網絡中。線上動員機制以網民為參與主體。他們中一部分是轉換為網民身份的利益相關的公民主體,一部分是同情者、圍觀者或者網絡意見領袖。后者大部分以虛擬身份存在于網絡社會,互相之間并無實質性的社會關系且數量巨大。公民與網民兩大主體存在著重疊與身份互換。當主體進入網絡社會時,其可以以網民身份參與線上動員;當主體回到現實世界,即可轉換為公民身份參與線下動員。
(1)行動路徑。聯動強化機制有著一體、流暢的行動路徑。在該機制中,線上動員機制主要承擔信息傳播渠道和信息分享平臺的功能。它通過告知、宣傳、鼓動、吸引權威官方或網絡意見領袖關注等方式,影響人員、資源加入線下動員或線下行動,形成強大的號召力,為集體行動創設輿論氛圍。線下動員機制主要通過線下前期動員,形成一定數量的線下行動點或宣傳點,以此聚集、承接線上受動員人員進行再動員;通過進一步構造抗議認同②、穩定人員隊伍、傳達行動計劃、調配物資等方式,承擔線下行動的前期組織職能,將動員行動向集體行動推進。兩者同時運行、緊密融合、路徑明晰,共同致力于集體行動的形成。
(2)互補模式。 聯動強化機制中,線上動員機制與線下動員機制存在著內在的天然的優勢互補。線上動員機制的宣傳、動員能力強大,但組織能力欠缺;線下動員機制信息傳播能力有限,但具備組織能力。通過對群體性事件案例的觀察我們發現:在聯動機制的實際運作過程中,線上動員機制和線下動員機制會自然而然地向其優勢面傾斜。線上動員機制更多地承擔起信息傳播、宣傳的職能,線下動員機制則主要承擔起強化集體認同,線下行動前期組織,將線上動員向線下行動轉化的職能,形成互補模式。
(3)強化機制。 聯動強化機制的互相強化能力來源于其聯動機制。即線上動員機制通過其強大的宣傳、動員能力,不斷補強參與線下動員或線下行動的人員力量;線下動員機制通過對線下行動即時信息的上傳反饋充實線上信息平臺內容,提升線上動員機制的宣傳、動員影響力;兩套機制互為助力,循環往復,達到互相強化的效果。
不同動員機制能夠運行起來并且取得成效的動力來源不同,新動員機制的動力來源是線下動員機制與線上動員機制動力源的結合。
線下動員機制的動力來源主要為利益驅動力、親密關系及集體認同。其中集體認同是指為集體成員所共享和共同認可的自我定義,如“我們都是A區域空氣質量的守護者”。集體認同感有助于信任關系的形成,相似的集體認同能夠在不同的團體之間建立集體行動的聯盟。線上動員機制的動力來源主要為網絡環境支撐力、群體極化效應及情感動員。其中網絡環境的支撐作用主要體現為網絡時空的虛擬效應為網絡動員提供了可操作性,網絡為動員提供了大量的人群資源且網絡傳媒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由于網絡動員機制的產生和介入,新機制擁有了網絡社會這一“嶄新天地”,掌握了互聯網這一“高速公路”,動員面變得更廣,信息傳播速度變得更快。新機制作為網絡動員機制和傳統動員機制的結合體,“主體”“機制”“動力”等要素完備且逐步走向成熟,線上與線下的聯動使得新機制正變得更為高能和高效。近些年我國較大群體性事件的動員行動,都是兩套機制同時展開且深度融合的體現,值得引發我們重視。
注釋:
①劉曉麗.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動員與政府應對策略[J].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2).
②謝岳.抗議政治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謝岳.抗議政治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劉曉麗.群體性事件中的網絡動員與政府應對策略[J].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3(2).
[3]張書維.群體性事件集群行為的動員與組織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1(12).
[4]史曉丹.群體性事件網絡動員的形成機理與阻斷機制研究——以“H 煤礦職工討薪事件”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