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穎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對中國外經貿發展分析及對策
丁思穎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在2013年9月份,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中亞的訪問中,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絲綢之路經濟帶”實質上是一個面向歐亞內陸開放的新戰略,有利于我國和其他國家開展深層次的經濟合作。“絲綢之路經濟帶”串聯了世界上大多數經濟發達、政治自信、資源豐富的國家。這條經濟帶包含除美國、日本和巴西之外其他世界前十大經濟體。這樣的經濟體量,再加上世界最有競爭力的經濟發展速度,使得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望成為新全球化時代的經濟大動脈。
(一)有利于促進沿路帶地區的城市化
城鎮是衡量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是否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指標,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城市的發展。首先,會有利于烏魯木齊等節點城市的發展,繼而能夠提高邊境城市城鎮之間的聯系效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利于強化道路與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建設好跨區域的運輸通道會大大縮短中亞國家與新疆等邊境地區之間的運輸距離,節點城市會變成新的樞紐與區域中心城市,推進城鎮化的進程。
(二)有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中國和中亞國家能夠進行行業互補。由于過去蘇聯產業分工的原因,中亞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主要重工業生產地區與原料生產基地,重工業的比例遠大于輕工業的比例,造成依賴進口。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將會促進國內西部城市工業的發展。中國滿足提供中亞國家眾多的輕工產品生產需求。許多跨境通道的建立,將推動新疆的輕工業發展,也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與中亞同時,中亞各國存在勞動力的問題,通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能夠讓中國和中亞國家實行人員互通,勞動力互補。
(三)有利于我國外貿市場的多元化
我國對外貿易長期以來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傳統發達國家,外貿市場空間缺乏多元化,導致我國外貿風險不斷加大。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將從國家層面推進我國和中西南亞、俄羅斯、巴基斯坦、蒙古、伊朗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推動我國對外貿易西進戰略的實施,使我國外貿市場地理格局更為合理,開辟新的外貿市場、外面經濟。
(四)有利于實現我國的能源多元化戰略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能源資源豐富。其中,有俄羅斯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伊拉克、伊朗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大國,巴基斯坦有大量的天然氣、石油、煤炭資源。我國當前能源進口過度依賴馬六甲海峽,“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能夠有效改變這種現狀,有利于保障我國充足的能源供應,有助于實現我國能源多元化戰略。
(五)為我國對外經貿合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俄羅斯、中亞五國、蒙古等國經濟發展有經濟結構單一的共同點,這些國家制造業和加工業相比能源工業比較落后,能源工業、出口在經濟中占很大比重。這些國家制定了相應的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來改變經濟結構單一的缺點,這些戰略有利于我國企業“走出去”。如,2012年哈薩克斯坦把冶金業、農業、石油加工、化工、電力、建筑業、交通運輸、信息通信列為優先引資發展方向。
(六)為我國對外經貿合作搭建了良好的涉外平臺
隨著人民幣不斷加快地國際化步伐,周邊國家也不斷地增加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領域。以此同時,我國在邊境加強建設保稅區與開發區。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于2010年6月完成建設;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于2011年12月正式運營。隨著我國不斷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我國對外發展有了一定的交通物流基礎,交通運力的增強,為我國搭建了良好的涉外平臺。
(一)建立安全便捷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首先,積極推動各國間交通基礎設施無障礙對接。簽訂《國際道路便利化協定》,統一交通運輸體系標準,為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道路暢通”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促進沿線國家間的無障礙便利化運輸。其次,改善雙方邊境口岸基礎設施,提高通關效率。再次,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交通運輸磋商機制,解決通關不規范、通關制度不協調等通關不暢問題。最后,擴大國際運輸合作,加強交通運輸對外交流合作,促進國內物流業與沿線各國物流業融合。
(二)堅持貿易投資和發展戰略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抓住當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巨大機遇,在貿易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中,堅持貿易和投資并重,投資于自己的優勢和迫切需要發展的產業項目,注重弱勢項目,進一步發展民生惠生項目,如礦業、能源、紡織、農業、交通等,實現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互利共贏,實現經濟的共同增長,開辟新的外貿市場、外面經濟。
(四)構建“金融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
構建“金融絲綢之路”和“數字絲綢之路”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經貿合作,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構建“金融絲綢之路”。第一,建立“絲綢之路”開發銀行是構建“金融絲綢之路”的重要步驟,它能提供融資用以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重大項目與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可以建立“絲綢之路”跨境貿易與投資人民幣服務中心,方便中國企業與絲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貿易。第三,我國要擴大人民幣結算范圍,和更多絲路沿線國家建立貨幣互換機制。構建“數字絲綢之路”,國家要進一步完善電子化商務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開發面向絲路沿線國家的網絡平臺,搭建經貿合作信息平臺。
(五)發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優勢產業集群
充分利用我國資金、技術、區位、人才、等優勢,積極發展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優勢產業集群。新疆位于我國西部最前沿,它能作為面向絲路沿線國家重要產業集群的基地,大力發展面向絲路經濟帶國家的外向型產業,培育出面向絲路經濟帶的主導產業與重點支柱產業。同時,利用我國東部產業向西部轉移和對口援建機會,利用邊境城市、邊境城市的優秀地緣,吸引國內的投資落戶新疆,有利于為我國西部外貿發展提供產業支撐。
[1]楊恕,王術森.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及其挑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8):12-13.
[2]白永秀,吳航,王澤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依據、目標及實現步驟機[J].人文雜志,2014(09):13-14.
丁思穎(1984.11-)女,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區域經濟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貿易;職稱:講師,工作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