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穎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結構特征及策略
丁思穎
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當前,全球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生產要素在各行業、各領域實現了充分轉移。對外直接投資(ODI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作為要素流動的重要形式之一,促進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世界上很多企業利用對外直接投資走向世界,使自身競爭能力增強,同時,也拉動了本國經濟的增長。
(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優勢分析
1.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深入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帶來了新一輪的對外直接投資熱潮。首先是我國綜合國力提高帶來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產業輸出不斷增加,金融市場不斷健全實現與國際接軌,政府對外直接投資服務意識不斷提高;其次是供求關系變化帶來了對外直接投資的市場需要,亞歐各國對中國高性價比的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熱情高漲,對我國拓展國際市場帶來了機遇;再次是我國企業硬實力不斷增強,跨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部分產業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外匯儲備充足為海外直接投資提供保障。2011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常年穩定在30000億美元以上,是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巨額的外匯儲備是我國企業海外并購與直接投資的重要資金支持,為海外直接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對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創造了一定的優勢,有效減少了企業海外投資并購的支出。
(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劣勢分析
1.對外直接投資法規政策不健全。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保護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相比,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律保障是薄弱環節,缺乏統一的、系統的政策法規體系來保障海外直接投資成為企業走出國門的制約因素。此外,對外直接投資保險制度沒有建立起來。
2.對外直接投資行政審批流程多。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由于涉及的環節較多,各個環節歸屬不同的部門,發改委、商務部、財政部、科技部以及省級政府都對對外直接投資有管轄權,在實際操作中審批環節較多容易導致企業在海外投資中貽誤商機,打擊了企業海外投資熱情。
3.外匯管理體制落后制約對外直接投資。隨著對外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對外匯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改革力度主要集中于取消風險審查、利潤保證金、外匯額度限制等措施,但是目前在自由兌換方面的改革力度仍然不強,大規模海外投資仍然受到限制。
(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機會分析
1.資產價格下跌帶來了有利的時機。經濟危機帶來了國際市場資本價格降低,有助于我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減少成本,也為我國解決產能問題創造了有力的外部條件。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降低,為我國我國能源行業走出去提供了契機。
2.資本真空期帶來雙邊戰略合作基礎。隨著國際經濟形勢惡化,新興市場面臨著資本撤出、貨幣貶值、償債能力下降的問題,這對我國進入新興市場十分有利,這些新興市場多為與我國關系良好的發展中國家,普遍勞動力價格低、市場需求大,極大地降低了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
(四)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威脅分析
1.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奉行貿易保護政策,歐盟和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斷。從長遠來看,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國際經濟發展,但是短期內對解決本國內部經濟社會矛盾具有一定效果,也極大地限制了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
2.境外金融資產風險加劇。金融危機導致一些國家匯率不穩定,貨幣大幅貶值,一旦遇到投資目標國貨幣相對人民幣出現貶值,會導致對外直接投資的利潤出現縮減。由于我國企業在非國際貨幣的外幣業務不夠成熟,容易產生匯率風險,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收益。與此同時,資產估值過低盡管帶來了投資并購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海外資產的貶值風險。
3.國外經濟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中亞、非洲甚至歐洲該部分國家經濟社會動蕩,甚至出現戰亂和政權更迭,這些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得不到保障,使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同時由于意識形態的差異和資源保護主義抬頭,一些國家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持抵制態度。
(一)政府層面策略
1.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體系。我國需要加強保護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完善對外直接投資的政策扶持,通過調整外匯政策和完善保險制度,簡化對外直接投資流程,刺激國內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熱情。要注重對各國經濟社會、民族文化等基本國情的教育;要重視建立產學研之間溝通橋梁,促進高素質人才向企業流動,服務與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
3.大力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度高的對外直接投資行業。在對外投資中一方面要注重推動我國過剩產能轉移,還要大力推進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對外直接投資。首先是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目前我國華為、中國移動等企業在這方面的國際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其次是大力發展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這類產業利潤高、投入小、持續性長,能夠顯著提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效果。
(二)企業層面策略
1.推進企業自身的改革。企業自身應當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避免外行指導內行,尤其是國有企業必須聘任具備對外直接投資專業知識的人才作為企業的管理層。與此同時,企業應當健全風險防控體系,從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防控三個層面加強對投資決策的統籌分析,健全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的治理體系。
2.選擇適宜的市場進入方式。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前必須積極的了解目標市場,從政治、經濟、社會、民族、文化,到投資所在地的市場需求分析都要做好功課。與此同時,企業進入市場是采取直接投資還是通過入股、并購等方式以及后期的項目運營方式,都需要在充分考察目標市場的前提下作出決策。企業要根據自身產業發展特點和資本狀況,選擇投資區域。如東南亞欠發達地區主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而歐美發達地區主要以輸出高性價比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主。
[1]李曉峰, 陳鳳林.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國內產業結構升級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VAR模型與脈沖響應的分析[J].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 11(1):1-8.
[2]李逢春.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推動產業升級的區位和產業選擇[J]. 國際經貿探索, 2013, 29(2):95-102.
丁思穎(1984.11-)女 ,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區域經濟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貿易;職稱:講師, 工作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