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方法優化研究
吳 芳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高校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徑。當前“95后”大學生出現了新特點,加之原本“基礎”課存著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實效性不強等問題,本文擬從學生與課程特點出發,以優化教學方法為切入點,探究“基礎”課教學方法的優化路徑,從而提升教育的實效性。
“基礎”課;教學方法;優化
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是我們一直以來教改探索與實踐的目標與內容。2017年3月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提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抬頭率不高,人到了心沒有到”。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通常是大學生入學的首門思想政治課程,“基礎”課教學方法的正確運用是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的重要途徑。為此,急需以專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對“基礎”課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與優化,
專題教學需要“基礎”課教師將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打破教材中固有的章節授課的方式,根據教學內容“要精要管用”的原則,以“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為基準,根據教學內容的關聯性,結合當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與社會實際,對原有的教材章節內容進行重組,以專題式教學設計取而代之,突出每個專題的中心與重難點、關鍵知識點等。專題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系統整合教材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同時又能夠以此為基準,將相關知識點囊括進去,達到既突出教學重點,又使零散、碎片的知識點得以系統化地整合。“基礎”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大學生活和人生發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創造有價值的精彩人生,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加強自我道德修養,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增強法律意識和樹立法治精神,我國的憲法精神與法律制度等內容。基于此可將教材內容分為四個大的專題,適應教育專題、理想信念教育專題、道德教育專題以及法律生活教育專題。
案例教學是教師緊扣教學內容,借助視頻、PPT或者講述的方式以案論理,通過恰當的案例帶入,幫助學生加深對抽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此之中,對案例的遴選就顯得尤為關鍵,選用的案例必須對相關知識點具備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時貼近現實生活,通常與大學生群體密切相關或特定時期的社會熱點問題,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與關注。
討論式教學通常以學生與學生之間或學生與教師之間,圍繞那些教師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精心設置的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而展開的相互之間的討論,旨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溝通合作、善學善思、勇于表達自我觀點的精神。“基礎”課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法能夠給學生提供一個分享自身生活經驗和思想困惑的平臺,通過討論,學生能夠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的過程中,就某些問題聽到不同的“聲音”,互相交流思想和觀點。教師在其中扮演“引導員”的角色,教師要及時發現思想、價值觀念等有偏差的學生,第一時間予以糾正,在討論的過程中奠定積極、正面的基調,最終引導學生在看待問題、思考問題時更加客觀、全面。討論式教學一般有四種形式:“對話”式討論、自由討論、小組式討論以及辯論賽式討論。“對話”的英文單詞是dialogue,其前綴‘dia’在希臘文中是‘穿過’、‘通過’之意。“對話”式討論是一種教師與學生間基于平等的深入探討,在這一過程中,雙方要互相傾聽、互相開放、互相理解,形成一種“你來我往”的交互式交流。自由討論通常為學生自發提出問題和觀點與教師進行交流的方式,這種形式展開的討論極具自由性、發散性。小組式討論即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就某一問題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每個組員需提出自己的觀點,獻計獻策,最終總結、形成小組的共同觀點。小組式討論有助于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辯論賽式討論通常可就某一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辯論,“理不辨不明”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調動課堂氣氛。例如,在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的板塊,組織學生就“大一新生需不需要在家長的陪同下到校報到”這一問題展開辯論,從而引出對學生自強、獨立、堅韌等精神的引導培養。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思想;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擴大知識和眼界,獲得豐富的學問。”學生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體,當前的“95后”大學生尤其具有較強的自主意志和自我選擇能力,2016年北京交通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95后”大學生中51%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社會實踐,他們認為增強活動的實踐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基礎”課教學必須貼近大學生的實際,通過各類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比如通過開展“七天養成一個好習慣”、 “走進社區”、“我身邊的大英雄”(自拍自導自演)微電影、模擬法庭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將大學生置身于具體實踐當中,相比于傳統課題教學更易于形成感悟和思維,在此基礎之上通過教師恰當的理性引導,更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
[1]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S].教社科[2015]2號.
[2]蓋逸馨,田霞. 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研究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 思想教育研究,2016,(03).
[3]王浩業,顏吾佴. 95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探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例[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