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宏業
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淺析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預防
白宏業
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腐敗問題一直羈絆著國家改革之路和各項事業地發展,成了籠罩在國民心中的霧障。腐敗現象的存在,極大的損害了黨的聲譽和執政基礎,阻礙了整體社會發展,傷害了黨群關系。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從嚴治黨、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反腐利劍高懸,將“反腐倡廉建設”提到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治標和治本兩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但作為發展中的中國,在反腐倡廉建設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仍需要繼續努力。
腐敗現象;反腐倡廉;原因;預防
這些年來,黨中央“老虎”、“蒼蠅”一起打,嚴厲整治各領域的腐敗問題,顯示了反腐斗爭的堅決態度和堅定決心。但成效顯著和問題突出并存,腐敗現象仍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存在。黨和國家持續加大打擊腐敗力度、群眾對反腐敗期望值不斷上升和腐敗現象在短期內難以根治并存的特征明顯。現從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預防進行簡要分析。
腐敗現象的產生是外在、內在觀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主要是防腐治腐制度的不完善、社會環境和市場經濟因素的影響,主觀上一些人價值觀、權力觀扭曲。
(一)外在原因
一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機制轉型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給一些腐敗現象的產生創造了條件。一是在轉制過程中,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完善,機制制度的不健全,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行為的規范和約束不到位,有些制度執行起來彈性較大,客觀上為腐敗的滋生和蔓延留下了可乘之機。二是新事物、新理念、新問題不斷涌現,許多經濟體采取輸送不當利益等手段追求更多利潤,出現的收入差距分化使得部分人心理不平衡,滋生貪欲,誘發腐敗現象。
二是監督力度不夠。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王岐山在中紀委十八屆二次全會上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這正說明反腐制度法規的缺失或監督執行不力是導致“腐敗現象”產生發展的重要原因。山東泰安原市委書記胡建學坦言“官做到我們這一級,也就沒人能管了”。廣西貴港市原副市長李乘龍也感嘆:“黨給我的權力太大了,沒人敢監督我”。沒有完美的人,人都會有私心、私欲,完全以道德約束人的行為是靠不住的,相比較,制度的約束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
三是腐敗成本過低。如果腐敗成本大于收益,理性的個體是不會去觸碰底線的。現代刑法學的開山鼻祖、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對于犯罪最強有力的約束力量不是刑罰的嚴酷性,而是刑罰的必定性”。可見,對腐敗分子最優的威懾不僅僅取決于懲罰的嚴厲程度,還取決于被捕的概率。陜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達才因 “微笑門”被網友“人肉”出來擁有眾多名表,號稱“表叔”,后被查處并判處有期徒刑14年。雖說"表叔"被查處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太多的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并非小概率事件。
(二)內在原因
一是信仰立場不堅定。一些領導干部沒有堅守信仰高地,忽視了對自身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在種種誘惑下,思想蛻化變質,從最初涉腐的“提心吊膽”、“下不為例”變成“心存僥幸”、“理所當然”。在公開場合講起理想信念頭頭是道,說起反腐來理直氣壯,私下里卻將理想信念丟在一旁,蠅營狗茍,做出黨紀國法不容的丑事,一步步走向了違法違紀的深淵。
二是腐朽思想的侵蝕。隨著改革開放的擴大,權貴思想和享樂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襲,一些領導干部拜倒在金錢的腳下,權力觀嚴重扭曲,“為人民服務”變成了“為金錢服務”。在金錢至上思想的支配下,一朝權力在手,想的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想法設法鉆營謀私利。當正當收入不能滿足他們對享樂、奢靡生活的欲望時,便開始鋌而走險采取“權錢交易”等手段來獲取金錢。
三是法制觀念淡薄。一些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長時間忽視普法學習和教育,思想認識上存在變差,導致某些人觸犯了法律還渾然不覺;還有些領導干部對中央的防腐懲腐缺乏正確認識,覺得本單位出現“腐敗”,是給單位“抹黑”,砸單位的“牌子”,影響自己的“發展”,或本身就不干凈,怕“拔出蘿卜帶出泥”。凡此種種,使得不少領導干部置黨的“宗旨意識、執行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于不顧,甚至給查處腐敗案件設置障礙,百般阻撓。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預防腐敗現象的發生,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我認為要從文化觀念、制度法規、公平公開和輿論監督四個層面入手。
一是堅持信仰理念教育。信仰理念的堅定來源于思想理論認知上的清醒,源于社會文化觀念的正確。思想教育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面對新形勢下的腐敗思想和現象,信仰理念教育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加強創新。一方面針對領導干部及其“身邊人”要把信仰理念教育作為終身學習課題,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久、務求實效。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警醒自己,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另一方面要加強青少年正確理想信念教育普及。理想信念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引導和自身的不斷實踐,青少年學校要加強崇廉潔、樹正氣教育,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
二是加強制度監督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健全反腐敗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可見,完善制度建設,是克服腐敗思想、腐敗現象的根本。一要加強反腐敗制度法規建設,要堅持以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加強對權力的制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對于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重點監控,先行加強制度法規建設,重拳出擊,如交通、建筑、金融領域特權腐敗等。二要在繼承發展以往成功的經驗基礎上,又要學習借鑒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作法,勇于創新。
三是健全信息公開制度。一要健全預算管理公開制度,各類合理公務消費都要納入預算框架之內。要堅持先有預算,后有支出,嚴格按批準的預算執行,進一步細化預算編制,壓縮模糊預算規模。二要主動將政府信息通過公報、網絡、電視等公眾媒體及時公開,建立健全各項信息公開制度和長效機制,使政務公開的內容規范、簡單明了、真實準確。三要盡快推動財產申報制度,在提升財產申報制度法律層面的同時,應自上而下推行。財產申報搞試點推行行不通,這是讓大魚抓蝦米的游戲,只能是大魚漠視,蝦米抵制。
四是強化公眾輿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權力必須得到更廣泛的監督。當年毛澤東與黃炎培先生在著名的“窯洞對話”中所說的,只有發揚民主,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廣泛的監督可以讓特權現象無處遁形,在建立健全權力運行監督機制的同時,群眾監督、輿論監督也必不可少。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監督方式的新變化。 “表哥”、“房叔”等官員的暴露,都凸顯了網絡輿論監督的犀利。而這種種監督,歸根到底是民主監督。
以上簡要論述了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因和預防的方式。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到,腐敗現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針對不同時期腐敗現象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才能使群號反應強烈的一些腐敗問題得到根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