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紀文 陳 梅
上海電機學院
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一流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
高紀文 陳 梅
上海電機學院
開展一流專業建設工作,對于高職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專業發展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電氣自動化一流專業建設的實踐經驗,提出了開展一流專業建設的理念,同時提出了一流專業建設的具體舉措。
一流專業;創新舉措;人才培養
堅持以行業企業技術發展及區域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技術標準為參照,以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為核心,深度多層次開展校企共建,突出技術實踐與應用能力的培養。參考國外專業認證要求、對標國外大學高水平同類專業建設標準,提升專業建設的國際化視野,切實提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將本專業建設成為適應國家戰略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高職教育體系中的品牌和示范專業。
通過與山東淄博職業技術學院進行對標,確定了電氣自動化技術一流專業的目標定位:
比較研究目前國內外BTEC模式、TAFE模式、雙元制、訂單式、雙證書制等典型人才培養模式后,發現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培養模式與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必須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理念,充分挖掘學校在推進校企合作辦學、積極服務上海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方面的潛力,研究全國層面的電氣自動化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狀況,制訂適合上海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德國職業教育一直被世界譽為德國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德國“雙元制”職教理念和經驗的學習,在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方面給了我們很多借鑒和啟發。我校自2003年起與德國凱撒斯勞滕應用技術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十多年來從師生互訪、教師研修到專業合作,合作領域不斷擴展,合作交流層次不斷加深。結合專業發展的現狀,參照國內國際標準,借鑒凱撒斯勞滕應用技術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我們確定了電氣自動化技術“一流專業”的總體建設目標:
根植上海電氣集團、融入臨港基地,先后與上海電機廠等十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校企共建“工學結合型”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創建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教、學、做”為一體的職業技能訓練模式,校內、校外課堂聯動,將課堂延伸到企業生產車間或生產線,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拓展學生實踐空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聘請企業行業和高校知名專家陳啟軍、張玉龍、金德華、沈倪勇等組成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定期請專家來校為學生進行新工藝、新技術講座。實施“企業人才聘用計劃”,每年聘請行業專家、企業能手擔任我院兼職教師,全程參與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實現“行業專家進課堂,校企攜手推進教學”。
立足行業,依托上海電氣現代制造業集團背景,遵循高職教育的基本規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因材施教、整體優化的原則,以“就業導向、能力本位、依托行業、辦出特色”為宗旨,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主線,以校企合作為途徑,以實踐項目為教學載體,與時俱進,創新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讓企業行業全程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的調整和優化,參與專業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與企業、行業建立緊密的、實質性的聯合培養機制,做好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相銜接;合力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根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格,重組課程體系,讓企業全面介入教學模式改革。
依托上海電氣,學院先后與上海電機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氣自動化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安普泰科有限公司、上海新華控制技術集團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校企共建“工學結合型”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創建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教、學、做”為一體的職業技能訓練模式,拓展學生實踐空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真正達到零距離上崗目標。
電氣自動化技術教學團隊由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專職教師和企業行業兼職教師構成,經過多年教學改革與實踐,逐漸形成了一支適應高職教育特點和要求,企業行業知名專家領銜的、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結構合理、富有團結協作和改革創新精神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起到真正的示范引領作用。
把“厚德”和“重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人才培養定位明確為“有知識、有技能、有優秀品質、有健全人格的技術技能人才”,把本專業的歷史、文化、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將德育要求滲透到課堂教學當中,從而實現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在專業課中隱藏思政教育的內容,在校園文化中承載一定的思政教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全力營造“人人皆教育之人、處處皆教育之地、時時皆教育之時”的氛圍。
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培養學生過程中除了教授專業知識外,還加強職業技能、職業道德、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畢業生工作認真負責,理論知識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強,上手快,縮短了用工培訓時間。畢業生就業定位趨向理性,愿意從基礎工作做起,工作的穩定性較好。本專業推行雙證融通培養模式有力度,多張技能證書的普及,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聲譽好,專業對口率和社會滿意度高,學生簽約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
[1]劉寶存.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促進本科教學質量提高.中國高等教育,2007(5)
[2]郭長華.《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制度環境分析及對策研究》.高等農業教育.2010(5)
高紀文(1967-),男,上海人,上海電機學院高職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管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