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翔
河北省土地學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土地管理制度創新
付 翔
河北省土地學會
十八大以來,我國面臨著新的經濟發展形勢,經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同時經濟結構亟待調整完善。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創新土地制度與政策,優化土地要素配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所以,需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創新
土地資源的供求不平衡主要是2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對土地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是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有限的,日益擴大的土地需求成為城市發展和土地管理亟待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區,政令的隨意性和反復性造成了土地規劃不合理,地方政府沒有對土地市場做出正確的決策,造成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了有限的土地資源。
以前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土地供應的權力,是土地供應的唯一主體,壟斷土地供應。雖然土地供應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推動了地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快速發展,但是,單一的土地供給形式形成了扭曲的土地價格機制,不利于土地資源配置的合理化,影響了經濟效率。此外,政府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出讓土地,企業通過價格競爭實現土地的獲得。
土地的供應結構反映著產業結構的分布現狀。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當其沖的就是從土地的供應入手,合理調整產業布局,實現經濟轉型。但是現行的土地供應制度設計,忽視了土地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作用。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利益考量,常常制定一些不合理的土地供應計劃,使土地的供應背離了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轉型。
由于產業發展用地的剛性需求,我國已經積極推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試點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土地市場供應的主體,打破了政府對國有土地的壟斷。但是,由于相關法律和制度的缺失,無法保障土地出讓方的權益,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顧慮,導致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供給效率不高,發展緩慢。而且在實際的流轉過程中,補償標準不明晰,管理制度不規范,土地主要掌握在地方政府和村委會手中,在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上農民常常處于不利的地位,權益的受損阻礙了土地供給的效率。
2.1.1 土地出讓年限的確定
要與企業生命周期緊密結合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確定土地出讓年限,實行工業用地出讓彈性年期制或租賃制,有利于降低企業拿地成本,也有利于工業用地的及時退出和產業更新換代,同時增強產業園區對土地利用的掌控能力。根據國際上大多數企業生命周期為10~20年的規律,建議一般產業項目用地出讓年期為20年,待首期出讓年限屆滿后,經對合同履約情況進行評估,再采取有償續期或收回土地使用權的辦法。
2.1.2 土地供應方式要與產業發展目標緊密結合,支持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落地
在新增用地方面,對新產業、新業態的用地指標予以重點保障,實行用地指標單列。在供地方式上,可對一些急需引進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實施“帶項目出讓”①或定向掛牌的方式。在存量用地方面,為了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可采取協議方式供地,并且不改變土地權利人。比如,在符合規劃、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土地權利人可以利用現有房產發展文化、信息等新興產業;對原土地使用者利用已取得的非經營性用地興辦文化、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可以協議出讓、作價出資、租賃等方式供地。
第一,增加產業園區內不同類型土地用途的變更彈性。對于政府劃定的特定地塊,允許商業、辦公、居住、工業等項目在該地塊內混合發展,發展商也可以改變混合的比例以適應市場的需要。通過設置不同用途比例區間,增設綜合用途用地管理。第二,結合城市更新,允許部分商服用地改變用途,以消化過剩的存量商服用地。對于一些經營較差的商服項目,允許其改變用地性質,發展其他業態。比如,在辦公用地和商業用地之間相互轉換,將部分商服用地改為住宅用地等。第三,對于自由貿易區內的土地,探索實行負面清單式的土地用途管制模式,即:對于自由貿易區內的特定區域,由規劃部門確定土地用途的負面清單,市場主體可決定負面清單以外的任意土地用途使用形式。
在現行稅制背景下,重點是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征收標準,提高土地持有成本。同時,對不同產業項目實施差別化的稅收政策。對于符合產業導向的項目,降低稅收標準;反之,則提高稅收標準。例如,浙江省平湖市建立了以畝產稅收和節約集約用地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將企業分為激勵類、提升類、一般類和低效類四大類。通過實施差別化的減免政策,對畝產稅收達到制造業畝產稅收平均值200%以上、100%~200%、50%~100%和50%以下的,分別按激勵類、提升類、一般類和低效類四大類企業,實行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分類分檔的差別化減免政策。
綜上所述,在我國土地資源日益短缺以及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要從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入手,優化土地供應方式,調整土地供應結構,發揮多元主體的積極性,不斷打破城鄉二元土地分立市場,優化土地要素配置。
[1]胡智超,彭建,杜悅悅,宋治清,劉彥隨,王仰麟.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空心村綜合整治研究[J].地理學報,2016,71(12):2119-2128.
[2]王凱,龐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路徑選擇[J].未來與發展,2016,40(12):1-4.
[3]單丁潔,徐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城市土地供應制度創新[J].中國土地,2016,(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