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飛 王其震
山東天齊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淺析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應用
胡鵬飛 王其震
山東天齊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綠色節能建筑是未來建筑領域發展趨勢之一。為此,我們應當致力于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的研究,提高此項技術的有效性及適用性,使之在綠色建筑工程建設之中充分發揮作用,達到預期建設目標?;诖耍疚膶⒑唵胃攀鼍G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探究如何科學、合理的應用此項技術。
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應用
在現代綠色節能建筑中,所使用的建筑施工技術都必須要以充分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為基本原則,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條件,實現高效率,低能耗,高質量低污染的建筑工程施工作業。為了做到這一點,在綠色節能建筑工程建設之中,科學合理的應用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就顯得尤為必要,綠色施工管理、環保技術、節材技術等將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資源利用率,規避環境污染,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綠色節能型建筑工程。所以,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未來發展綠色節能建筑之中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綠色節能建筑就是指建筑滿足人們對舒適安全空間要求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的延長建筑的使用周期,提高建筑材料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建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充分利用清潔無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這充分說明了綠色節能建筑符合節能設計標準的現代生態建筑。相對于傳統建筑來說,綠色節能建筑具有的優勢是:
1)充分體現節能環保理念。從建筑工程立項到拆除回收的全過程中,無論是在材料運用上,還是施工技術選用、施工工藝規劃、資源利用等方面都特別注重節能環保,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建筑功能更加人性化、實用化。綠色節能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在建筑功能規劃設計上,側重于人們生活所需,科學合理的運用資源來打造建筑,確保建筑功能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居住者,如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合理規劃建筑空間等等,杜絕奢侈浪費[1]。
3)與自然相契合。在人們追求自然、和諧、舒適、溫馨的居住環境的情況下,綠色節能建筑建設的過程中,除了考慮居住者的需求之外,還詳細了解周邊環境,從追求生態環境角度出發,優化設計與建設建筑,保證建筑能夠自然融入到生態環境之中,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
基于以上內容的分析,確定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綠色節能建筑是建筑領域發展方向之一的情況下。那么,如何有效的應用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呢?基于對綠色節能建筑的基本特點及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的了解,確定要想使此項技術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良好的建成綠色節能建筑,并且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需要明確以下技術要點,即:
1.綠色施工管理
考慮到綠色節能建筑是一項工程量、涉及面廣、施工內容瑣碎的工程,在具體落實此項工程的過程中容易受到這樣或那樣因素的影響,也可能出現考慮不周全或分許不到位的情況,導致工程建設效果不佳,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所以,科學合理的實施綠色施工管理是非常必要的,能夠加強對施工的組織與規劃管理,做好施工現場人員配置、資源配置、施工設備檢查、施工材料質量抽查、施工工藝審核等,并且對工程施工作業予以嚴格的監督與控制,從而保證工程施工作業規范化、標準化、合理化、有序化的落實,良好的建成工程,同時保證資源運用合理、環境污染較低[2]。
2.環境保護技術
回顧分析以往建筑工程建設實際情況,確定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有揚塵污染、噪聲污染及光污染。在綠色節能建筑建設的過程中,為了避免以上環境污染現象發生,需要注意強化環境保護技術,也就是了解建筑工程實際情況,明確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進一步分析導致環境污染現象的根本原因,以此為依據通過更換施工技術或運用節能型施工設備等措施來規避環境污染,為更好的建成綠色節能建筑創造條件[3]。
3.節材技術
一般情況下,建筑工程建設之中材料費用占到總費用的60%左右,這充分說明了建筑材料方面消耗的資金成本較多,也說明了因建筑材料所引發的資源浪費也是嚴重的。在綠色節能建筑建設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資源浪費、成本浪費現象的發生,我們還需要有效實施節材技術,也就是詳細了解建筑工程實際情況,明確需要使用的建筑材料,進而選擇適應的幾種環保型建筑材料,綜合對比價格、質量、規格等方面,進而選擇最為適合的環保型建筑材料,如此不僅能夠為建筑工程建設提供環保材料,還能降低建筑材料費用。
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確定綠色節能建筑工程施工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當然,要想使此項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需要注意強化綠色施工管理、環境保護技術、節材技術等方面,如此才能良好的建成綠色節能建筑,并且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
[1]劉麗. 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 19) : 310 - 310.
[2]張萬庫. 綠色節能施工技術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應用[J].民營科技,2014( 04) : 310 - 310.
[3]王希文,趙麗婭. 綠色節能建筑施工技術應用[J].赤子,2013( 9) :309 -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