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頔
中圖分類號:G84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00-02
摘 要 網球運動作為一項時尚運動已經在全國各級高校得到普及和推廣,高校網球俱樂部也成為網球資源的一部分。但是在網球俱樂部開展活動過程中出現會員參與活動程度低,參與活動積極性不高,技術水平提升慢等現象。本文通過案例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據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對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的運營進行簡要分析,從實際出發,尋找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運營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探究高校網球俱樂部對會員參與活動的激勵機制,從滿足會員需求、制定激勵目標、控制激勵過程和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四方面進行討論。為進一步完善高校網球俱樂部組織運營體制提出客觀依據,達到正確引導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目的。
關鍵詞 高校網球俱樂部 構建激勵機制 江西財經大學
一、研究目的
高校體育俱樂部組織運營的研究僅能為高校網球俱樂部全面發展提出合理的管理模式及激勵機制。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完善高校俱樂部建設管理模式和充實高校體育俱樂部激勵機制的內容,為其它項目的俱樂部提供理論基礎。
(二)完善高校俱樂部激勵機制可以促進高校網球課與大學生網球俱樂部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達到推廣高校網球文化的目的。
(三)借助網球俱樂部有其獨特的優勢,從而達到科學引導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增進健康、增強體質、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為研究對象,會員人數69人。
(二)研究方法
1.案例法
以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為例,對其組織運營、激勵機制等管理模式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
通過江西財經大學圖書館、江西省社會體育實驗示范中心,查閱中國知網、維基百科、萬方數據等數據庫,查閱高校網球俱樂部、組織與運營、激勵機制構建的論文和相關研究報告。根據論文研究的需要閱讀大量近年專業學術期刊、著作,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學依據。
3.問卷調查法
通過設計問卷,利用內容全面詳實的問卷對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會員進行抽樣調查,獲取需要的調查資料。
4.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統計軟件,對所獲得的原始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和分析,并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規律性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通過對數據搜集整理篩選,得出實際數據。
5.邏輯分析法
對搜集的數據、研究結果進行邏輯分析。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對既存的相關事實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合理的構建,而深入分析需要對事實的現狀準確認識。為了解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的組織運營情況,對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的69名會員用問卷方式做調查。問卷信度采用及專家檢查法,請5位副教授以上的專家對問卷檢查,確定問卷對問題研究有效。問卷信度采用重測信度法,系數R=0.813,經檢驗顯著水平P<0.01表明該問卷符合信度要求。問卷從會員需求、會員參與目的、激勵模式和俱樂部內部管理模式4個因素著手與會員參與活動的程度進行交叉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一)會員需求與會員參與活動程度分析
在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69名會員中,認為在網球消耗品、場地使用券、運動必需品等實物需求得到滿足的會員有46.38%共32人;認為在被表揚、被重視、被認可等精神需求方面得到滿足的會員占20.29%共14人。結合物質需求與活動參與程度數據、精神需求與參與活動程度數據交叉綜合分析,可發現需求得到滿足的會員參與活動的程度較高。由此可得出滿足會員的需求能激勵會員參與活動的動機。
(二)會員參與活動目標與參與活動程度的分析
會員的目的是會員和組織者互相關聯的媒介,也是指引會員行為方向唯一“方向標”。在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中69名會員中,能明確參與活動目的的有65.21%共45人。在分析交叉數據后可得出,目的明確的會員參與活動程度較高,由此得出會員參與活動的目標決定會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在明確目標的45人中,目標設置切實可行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有27人。此27人活動參與程度最高且網球水平處于上層階段。由此可見,會員的目標能導向會員的行為,設置適當的目標,可激發會員的動機,達到調動會員的積極性的目的。
(三)激勵模式與會員參與活動程度的數據分析
在數據調查中發現,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活動的有66.74%;俱樂部活動內容、氣氛、環境吸引參加活動的會員有72.23%。綜合分析可見,俱樂部強化對會員的內部激勵調動會員的主觀能動性可激勵會員參與活動的動機;同時完善俱樂部的外部激勵環境更能吸引會員的參與。
(四)俱樂部內部管理機制與會員參與活動程度的數據分析
相關數據顯示,有77.96%的會員表示考核制度對參與活動的影響非常積極;在日?;顒又斜O督機制對會員的積極影響百分比高達96.61%;俱樂部的獎勵評定機制能吸引76.27%的會員參加活動。由此可見,制定嚴格的考核機制、監督機制、評價機制等內部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俱樂部的內部管理機制能有效的引導會員參與活動的動機,具有良好的激勵效果;同時對激勵過程進行控制,可使激勵效果向俱樂部期望的方向遞進。
四、結論與建議
(一)滿足會員的多方面需求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需求決定著動機。一般情況下,激勵方式可以分為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兩大類。
滿足會員的物質生活需要。制定合理靈活的物質獎勵標準。俱樂部可對表現突出的會員給予物質獎勵。目前,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的獎勵額度一般固定不變,這樣不能對會員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滿足,激勵效果不夠好。俱樂部需要制定靈活科學的獎勵制度,如果獎勵額度太少,會員將不屑一顧,激勵效果不佳;如果獎勵額度過大,會員在利益驅使下,可能會不擇手段。俱樂部應結合會員出勤情況、學習態度、人際關系等情況,靈活制定物質獎勵制度。
滿足會員的精神需要。當前環境中,在會員物質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精神需求卻比較缺乏,他們希望受重視,被贊美,被認可。俱樂部還應了解會員們心理需求,滿足他們精神渴望。1.以鄭重形式不定期對做出成績和特殊貢獻的會員進行表揚。2.榜樣要多樣。俱樂部需在會員中發現各方面的突出者,將其樹立為榜樣,予以大量宣傳。建立豐富多樣的榜樣群,正確引導會員行為,使會員的自主性得到極大提高,從而朝著目標不斷前進。3.方式要靈活。在日常生活中,俱樂部管理者要多與會員溝通交流,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不經意的夸獎,都能給會員向上的力量。
(二)制定科學激勵目標
實施激勵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要把握激勵的正確導向。會員們的行為是建立在客觀需要基礎之上,來實現一定期目標。所以,科學的為會員制定激勵目標應借鑒借鑒以下兩點。
激勵目標設置應結合實事求是和注重實效原則,同時目標須具有挑戰性。如不遵循結合實事求是原則,激勵目標將可望而不可及,從而逐漸失去激勵效果;忽視注重實效原則,激勵目標的到達將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當激勵目標不具備挑戰性時,激勵目標較容易達成,從而失去激勵效果。
應借鑒他律與自律的辨證關系。網球運動被稱為“綠色卡洛因”入門較難,學會之后便會上癮。激勵目標設置以后,激勵作用是通過他律的形式作用于會員,在經過一定的激勵刺激,會員會將外在激勵目標向內化發展,使之成為會員所追求的東西。在激勵過程中,外在的幫助、督促、感染都是他律。當會員將激勵目標轉化成內在需求,即“上癮后”才變成自律。從而自律與他律相互影響。巧妙借鑒他律與自律的關系,當激勵目標被會員內化時,激勵功效將會有質的提高。
(三)靈活控制激勵過程
在激勵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要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時機、不同任務、不同需求“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和方法。在對俱樂部會員激勵過程中,首先要了解會員的自身情況,如對隊員的性格特點、興趣喜好、身體狀況、運動機能水平等加以分析和比較,因人而異地實施激勵。同時在激勵過程中選擇恰當時機使用正激勵和負激勵,對會員激勵效果有非常大的影響。
激勵過程中激勵信息還應及時、連續的傳遞到會員手中。當會員在取得了成績及時獲得表揚,會強化其內在的驅動力,進而保持積極的進取狀態。如果俱樂部對此漫不經心,把會員應獲得的表揚擱置一旁,會員會感到尚未受到重視或不受認可。所以,激勵“過期”會讓會員對激勵產生淡漠心理,從而削弱了激勵的作用。
(四)完善內部管理體制
制度不完整、管理不規范會引發俱樂部內部管理混亂。科學完善的行為制度能為高校俱樂部的活動正常有序的開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行為制度的設置對俱樂部激勵系統極為重要,是俱樂部活動的規范性準則。行為制度應有行為導向制度、行為規范制度和行為持續制度。
1.行為導向制度
行為導向制度是對俱樂部的努力方向、遵循的價值觀等做出明確規定,使俱樂部朝向目標方向運作。它是俱樂部的方向控制子系統。俱樂部在運作過程中,必須隨時檢查會員有無偏離中心現象,和會員的階段性的目標實現程度;留意會員是否為俱樂部的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出貢獻,而不是以某種方式毀壞這形象。
2.行為規范制度
俱樂部激勵模式不但要有正激勵,同時應有監督制度和懲罰制度,規范會員行為,使之符合俱樂部目標。行為規范制度等同于俱樂部激勵系統的制動控制因子??刂茣T的期望行為,必須有俱樂部的教育、監督、處罰等制度。這些措施制度會給會員公平感,降低會員犯錯誤的動機,防止“順風車”等行為。
3.行為持續制度
俱樂部對激勵做出了反應,但這種行為不必長時間保持。行為持續制度就是要避免俱樂部短期激勵行為,合理的設計制度與激勵措施規定,綜合其他激勵約束機制,使俱樂部的激勵效應長期化。它是俱樂部激勵系統的時間控制因子。激勵系統應從俱樂部長遠目標著手制定激勵制度并不斷修正這個制度。如不間斷團結俱樂部凝聚力,不間斷鼓勵會員創新精神等。
★基金項目:高校體育俱樂部組織運營——以江西財經大學網球俱樂部為例。編號:201610421015。
參考文獻:
[1] 王昭.論高校學生激勵機制構建的原則[J].國際會議.2014.
[2] 丁剛.論高校學生激勵機制的合理構建[D].東北師范大學.2003.
[3] 王暉.高校學生社團激勵機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