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2-000-01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不斷發展,廣大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和訓練的人數逐漸增加。青少年正處于身體的生長和發育階段,身體技能、體能在迅速發展和增長,這一階段也是廣大青少年學習與掌握動作的最佳階段。因此,根據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身體特點、性別狀況、年齡特點等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系統訓練,在科學的訓練方法的支撐下,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我國青少年基礎訓練計劃的制定進行探討,以期為促進我國青少年的基礎訓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青少年 運動基礎訓練 計劃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我國體育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發展,系統的、完善的基礎訓練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制定有步驟、有差異性、目的性明確的訓練計劃與方案是每一個體育教練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運動訓練計劃的制定就是對運動訓練的整個過程、實現訓練應該達到的效果所要預先做出的一個理論上的設計與規劃。通過在訓練中對運動訓練計劃的正確實施,將預先制定的理論設計真正付諸于實踐,從而提升運動訓練的效果,實現預期的訓練目的。廣大青少年是我國體育運動事業未來發展的后備人才和接班人,對這些青少年的培養對于保證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地促進作用。
二、青少年運動基礎訓練計劃的實施
(一)盡快提升青少年的有氧訓練、無氧訓練的合理性結合
有氧訓練與無氧訓練是對青少年進行運動訓練中的兩個重要內容,能夠盡快提升青少年的競技水平。如果在有氧訓練中,訓練的時間較短,那么必定會影響到訓練量和訓練結果。因此,必須根據具體的訓練符合、訓練的強度來制定訓練的計劃、確定訓練的時間長度,實現對有氧訓練的合理安排。另外,根據青少年的生長特點,必須制定出適合青少年運動員身體發展的訓練負荷、訓練強度、訓練時間等。
(二)對青少年的訓練恢復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對青少年進行專項訓練之后,恢復環節經常被教師所忽略。因此,體育教師和教練必須對訓練的恢復引起必要的重視,徹底改變原來的觀念,從主觀意識上在青少年的訓練恢復方面多下功夫。例如:教師在訓練恢復計劃的制定上,不應該按照同樣的內容安排,而是根據青少年的訓練負荷、訓練強度、訓練時間等做出相應的安排,教師還必須對青少年的疲勞程度進行準確的判斷,及時與青少年進行溝通與交流,并通過他們的敘述進行疲勞程度判斷,還可以通過對青少年的生理測試進行判斷。
(三)根據青少年的身體及心理特征嚴格遵循訓練負荷的變化趨勢
隨著我國體育運動訓練的不斷完善,青少年作為體育運動的后備力量,對其進行科學的早期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廣大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的重要階段,在制定訓練計劃時必須遵循他們的訓練負荷系統,例如: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的訓練后身體的恢復節律不同,一定要盡量避免使青少年的機體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對其訓練的負荷量進行合理的、科學的安排,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直接關系到廣大青少年的全面成長和身體健康。
(四)改進速度與耐力訓練的方法
青少年的速度與耐力訓練十分重要,也是提高他們身體素質的關鍵環節。但是目前關于青少年速度與耐力的訓練方法十分簡單,也比較傳統,因此在這方面必須盡快改變,以此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科學化的運動,并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取得新的發展與創造。例如:在耐力與速度的訓練中,青少年比較適合高原訓練,這是幫助青少年的呼吸循環系統在同一絕對負荷下所承受更大負荷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青少年的整個機體產生適應性變化的關鍵一環。
(五)實現體教的有機融合、徹底摒棄學習與訓練的矛盾沖突
廣大青少年正處于身體、智力、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對于他們而言,在進行體育訓練的同時,還必須保證他們文化課程的學習。因此,必須盡快實現體教的有機融合,徹底摒棄在青少年中訓練與學習的矛盾。提升廣大青少年的文化修養、培養他們良好的性格品質,不僅是我們體育訓練的需要,更是對這些青少年自我提升的需要。
(六)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訓練
青少年的心理素質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青少年在訓練中心理素質較強,而有的青少年心理素質較弱。心理素質的差距固然有先天的區別,但是后天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這就要求體育訓練工作者在制定青少年訓練計劃時必須將這一點考慮在內。通過對青少年意志的磨練、心理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在面對各種困難時能夠知難而上,順利完成訓練計劃。
總之,在制定青少年運動訓練計劃時必須密切聯系實際,結合當地青少年的體育運動情況、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因素,為盡快提升我國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奠定基礎,為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培養大批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 于濤,陳勇等.山東省青少年摔跤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調查與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11.32(2):1-5.
[2] 王焱磊.淺談田徑中長跑訓練的現狀[J].科技視界.2012(1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