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靚
自1925年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記憶的社會框架中》首次提出“集體記憶”概念,關于“社會記憶”的理論成為了學界的研究熱點。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社會政治變遷、后現代思潮影響,記憶和記憶研究在西方社會重新煥發青春,有關社會記憶的相關工程在歐美國家也盛行起來。中國關于記憶理論的研究熱潮自2000年以后才出現,而直至21世紀初,作為“社會記憶”理論區域性表達的城市記憶工程才由青島首次倡導并實施。作為社會記憶理論的另一延伸性表達——“高校記憶”,其研究則相對來說更加滯后一些。就目前現有的研究成果而言,關于高校記憶工程研究的理論框架已初步確立。照片檔案是高校記憶工程的另一重要分支系統,本文擬就照片檔案的建設與管理,淺談關于高校記憶工程之管見。
高校作為人類科技文明代際傳遞的知識組織,存在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內核。高校的精神文化和城市、鄉村文明一樣,是需要對其進行記憶守護的。高校記憶對高校精神文化的存在、延續和發展具有著重要作用,它是對高校主流意識和主導思想的歷史呈現。校園里的古老建筑、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等元素成就了高校記憶的物質現實,而高校長久發展歷程中形成的文化氣質、歷史品格則構成了高校記憶的精神內核,高校歷史進程中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名師風采、教學生活文化活動內容,以及滲透進歷代學人精神肌理的文化脈絡,都可為其具體表現。
在守護高校記憶、存續大學精神文脈方面,辦學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可為典范。像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天津大學,其前身為北洋大學。它的網上校史博物館作為對實體校史館的延伸與拓展,以豐富的館藏史料數據庫展示了這所百年高校的創辦發展歷程、精神文化傳統以及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巨大貢獻,是對學校歷史的深度還原與重構,有效構建了高校寶貴的歷史文化記憶,書寫了它的百年壯闊史詩,加深了師生對于大學精神的文化認同感,同時也將這種精神傳承向社會輻射與傳遞。
對于諸多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關于構建高校記憶,其進展是相對滯后的,這與其辦學歷史、辦學規模有關。新建本科院校建校初期辦學規模較小,為適應日益擴大的教學需求而大力開發建設,這其中無可避免地會損毀部分的歷史記憶。如承載著校園物質存在和物質現實記憶的老建筑、舊景觀,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建設中不復存在。又如,高校雖都設有檔案館、校史館等保存高校記憶的行政機構,但多數的文書檔案著力展示宏大的政治敘事,表達的是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作為一段完整的大學歷史,在宏大敘事的背景下,更應該有豐富的教學與師生生活場景作為其具體細節的補充。高校發展歷程的親歷者——老教授、老教師們,他們先進的教學經驗、他們關于大學發展的口述歷史,以至于他們保存的關乎高校記憶的影像資料等,都是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而這些對于構建高校記憶起著重要作用的信息元素,卻隨著他們的相繼離世而逐漸湮滅。這就尤其需要對與高校記憶相關的歷史記憶信息和現行記憶信息進行全面的感知、記錄、采集、整理和保存,以便將來提供利用,“高校記憶工程”由此應運而生,它是這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是一項復雜而具體的系統工程。
在開展高校記憶的系列工程中,照片檔案的建設與管理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照片檔案是建構高校記憶最重要最直觀的憑證。影像技術的應用可謂是工業社會對大眾生活最有影響的發明之一,它將稍縱即逝的場景攝取并保存下來,其觸角從宏大的社會、政治場景一直延伸到普通人的生活,使之進入“歷史”,成為對過去記憶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影像逐漸成為與文字一樣重要的記載歷史、保存記憶的工具。集體記憶的缺失必然造成人類文化的裂痕和社會歷史的空檔,守護文明就要守護記憶,傳承文明就要傳承記憶。始于本世紀初的“城市記憶工程”,意在挽救瀕臨消失的城市歷史和文化記憶。近幾年陸續在浙江、山東、甘肅、江西、河北等地開展的“鄉村記憶工程”,意在拯救體現著中國文化根柢的日益式微的鄉村文化記憶。在這些社會記憶工程的開展中,影像資料所起到的作用無可比擬。像北京、天津、青島、大連、武漢、杭州等城市開展的“城市印象”系列主題活動,都離不開照片檔案的展示,它形象直觀的展出給予受眾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是單純文字的力量無法達到的。而高校記憶工程的開展,照片檔案的建設管理同樣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目前廣西區內三所建校歷史較久的本科院校——廣西大學、廣西師范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通過建立接受個人捐贈老照片的長效機制,在照片檔案的收集整理方面起到典范作用。其中廣西師范大學檔案館館藏31500多張(盒)聲像檔案,其網上校史展館以圖文影像形式生動展現了自1932年建校以來廣西師大的發展歷程及各歷史時期的原始風貌,形象直觀的勾畫了一段高校歷史文化記憶。三所高校的網上校史展廳均利用信息平臺將老照片以動態形式展出,以現代技術保存了影像資料,又便于公眾查找、利用,和加深對高校歷史文化的了解,極大地擴展了高校照片檔案的社會影響力,并提高了全社會對高校檔案事業的認知度。但區內其它本科院校在照片檔案的建設和管理上則是比較滯后的。表現學校層面重大活動的照片多,反映師生日常教學工作及生活片段的照片則很少。一所高校的歷史,反映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宏大敘事只是一個方面,日常的生活場景則應該作為其細節的補充,這樣的校史才會顯得豐富充盈。像這種表現學校日常生活的照片多存放在個人手中,需建立向個人和社會征集反映高校歷史記憶的老照片的長效機制,令照片檔案的收集向多維度、立體化方向發展。而反映高校現行記憶信息的照片檔案,其移交部門主要是高校的宣傳部和教育技術中心等部門,檔案意識相對比較薄弱,移交照片大小不規范,照片檔案配有的文字說明應包括的事由、時間、地點、人物、背景、拍攝者等六要素也并不完整,這也給照片檔案的整理和將來的利用造成不便。
2016年初熱播的一檔電視娛樂節目《了不起的挑戰》(收官版)從側面展現了臺灣小學在照片檔案管理方面的高度嚴謹、精密的程度。臺灣小學的教務部門完整保存了學生入學至畢業的照片檔案,按班別登記造冊,利于查找,足見其在照片檔案收集、保管和利用方面的先進性,這緣于成熟的檔案意識和對于歷史原始憑據的高度重視。這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臺灣,而在同期的內地,照相器材尚屬罕見之物,政府機構保存的照片檔案尚且館藏甚少,民間收藏更顯匱乏。如果說這是因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但當今天中國以跨越式發展的速度在急速前進,各種數碼相機、智能手機已是相當普及,全民的照片檔案意識卻并未同步跟進,照片檔案的建設與管理距離先進程度還是有著相當距離。像廣西區內的高校,在照片檔案管理建設方面走在前列的廣西師范大學,雖然照片檔案館藏頗為豐富,但和區外知名高校相比較,其照片檔案面向社會公眾的開放程度還是不夠高,這樣的照片檔案只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能引起社會公眾對于大學記憶的強烈共鳴,而照片檔案本身的價值也未能全面體現。廣西大學在將照片檔案向社會公眾開放方面已作出了相當的努力,其檔案館的網上展廳設有專題歷史圖片展,將建國前至今收集到的歷史照片在網上展廳分門別類展出,生動鮮活的再現了廣西大學的歷史原貌,有效的留存了高校的歷史記憶,提高了照片檔案的社會影響力。反映高校歷史的照片檔案對于受眾的情感觸動往往是是文字無法企及的,加強照片檔案的采集、整理和保存,這樣也更加有利于向民間及個人征集更多有歷史價值的老照片,對照片檔案館藏數量的增加也是有推動促進作用的。
高校記憶工程是對歷史和現行記憶信息進行全面整理和保存的系統工程,是社會記憶系統構建的重要補充。打造高校記憶工程對于存續大學精神文脈、促進大學精神文化建設、建設智慧校園的基礎資源,并使之向社會良性輻射都起著重要作用。照片檔案的建設與管理是這一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分支系統,開展高校記憶工程,應將照片檔案的完善管理作為關鍵環節來進行。
(作者單位:廣西玉林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