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生
2017年2月初,美國新上任國防部長馬丁訪問日本期間,美日聯合研制的“標準3”IIA攔截導彈成功進行首次海上實彈攔截測試,日本為這款導彈提供4項關鍵技術。不少人一看到這則新聞,就感嘆日本自衛隊如何厲害。
多年來,關于日本的軍事潛力,以下這些說法你應該不會沒聽過:日本從中國買的煤炭,自己不用,都藏在東京灣底下,作為軍事戰略儲備;日本藏軍于民,民用企業所制造的自來水管,戰時馬上就可以用來制造槍管;日本一夜之間就可以制造核武器,成為并肩美俄的超級核大國;日本要是不被美國限制,分分鐘超越美國;日本海上自衛隊可以幾個小時就全殲中國海軍,等等。
軍事評論專家石宏對此表示:“這些論調,要么是別有用心,要么是缺乏常識,要么就是自卑心理在作怪。”日本的軍事潛力到底有多大?石宏開玩笑稱,日本軍事潛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日本自己,而存在于很多網民的臆測里。

日本自衛隊搭乘美軍魚鷹飛機進行聯合演習
2017年1月,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艘25DD型護衛艦下水之后,網絡上又出現了吹噓日本制造軍艦能力的論調。這些論調的大意是,日本全國一年造船總噸位很大,即使用制造民船能力的一半來造軍艦,每年也可以建造超過200萬噸,比整個中國海軍艦艇噸位總和還多。持有這種論調的人大概忘了,中國的造船能力比日本更強,2013年,日本造船總噸位占世界五分之一,同年度中國造船總噸位則占世界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上述推論并不科學。現代軍用武器對材料工藝、制造技術、人員素質等要求都很高。就像“木桶效應”,一旦某項技術沒有過關,就制造不出某種武器。因而民用造船能力并不能跟軍用造船能力劃上等號。
另外,別說民用與軍用很難實現輕易轉化,就是現在和過去的軍艦都有“不可逾越”的差異。很多人拿1922年日本就擁有航空母艦來說明日本的軍事潛力,但那時候的航母跟現在的航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從現在的標準來看,二戰時期的航空母艦更像一艘載著螺旋槳戰機的“貨輪”,而現代的航空母艦,包括防空反潛等所要求的尖端技術之多,產業鏈之廣,配套體系之復雜,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中國航母落后日本航母100年,就像說美國火箭落后中國火箭1000年一樣荒謬。
軍事評論專家石宏稱,軍事潛力畢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潛力,現實中還是需要看現在有什么武器可以拿出手。在現代條件下的戰爭,首戰即決戰,第一輪攻擊就決定了戰爭局勢的走向,不像一戰二戰期間,戰時還有時間允許把民用企業轉化為軍工企業。
至于日本可以一夜之間擁有比肩美俄的核武器力量這一論調,實際上也是日本右翼人士心虛下的叫囂。2002年4月初,日本自由黨黨首小澤一郎公開宣稱:“如果中國軍力繼續增強,日本就要制造核武器來應對中國。日本核電廠里的钚足夠制造超過4000枚核彈頭,我們不怕中國。”同年5月中旬,時任自民黨議員安倍晉三也稱:“日本將來肯定會有原子彈。”然而,事實是雖然日本擁有近60座核反應堆,钚的年產量高達10噸左右,但這些材料跟能制造原子彈的材料并不是一回事,民用核技術與軍用核技術也差別很大,日本既沒有提純核材料的足夠設備,更沒有進行核試驗的國土條件和運載能力。這就是為什么每一次日本政客叫囂日本可以一夜之間擁有核武器之后,中俄美三國官方都沒有什么反應的主要原因。
日本自衛隊常年跟隨美軍協同進行軍事演習,也給外界一種日本肯定“深得美軍真傳”的印象。然而,美國“戰爭內幕”網站在2016年7月曾發表文章稱,雖然日本自衛隊在與美軍的演習中增加了咄咄逼人的“奪島演習”,但這更多只具有象征意義和宣傳“中國威脅”的需要。
文章引用美國軍事專家的分析稱,日本自衛隊存在的重要問題包括:首先,自衛隊嚴重缺乏兩棲作戰能力。雖然日本很早就組建了“日本西部方面普通科聯隊”,但由于很多自衛隊高級將領抵制陸軍兩棲化改革,進展十分緩慢。日本自衛隊到現在依然抱著大規模重裝甲部隊抵擋蘇聯入侵的假定情結,認為發展兩棲陸戰隊會損壞陸軍的“獨立性”。其次,自衛隊海陸空三軍缺乏有效的配合。在體系化立體作戰的今天,日本自衛隊延續舊日軍傳統,讓很多軍事專家費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和陸軍分歧嚴重,矛盾連連,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程度。現在的自衛隊,不同軍種也基本沒有交流,三軍之間的電子通信網絡非常不完善,海上自衛隊和空中自衛隊也都對兩棲作戰沒有表現出多大的熱情。
另外,戰后日本在美軍的庇護下,享受了70多年的和平,也讓日本自衛隊過度依賴美軍。如果沒有美軍,自衛隊都不知道怎么開展有效的配合和演練,被外界調侃為“美軍御用掃雷隊”。對于武器裝備的采購,很多時候不是出于作戰需要和未來戰爭條件下的更新換代,而是更多考慮工廠和企業的經營和就業。研制和采購武器,基本上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妥協結果,而不是征求自衛隊的意見,哪怕軍官有異議,也可能被視為“軍人干政”而遭否決。
自衛隊的軍火采購從未服務于各軍種的聯合與升級,其基本模式是,花巨資采購一點尖端武器,購買一些先進設備,期望通過美軍的幾件尖端武器對鄰國形成威懾力。美國軍事專家稱,提到日本軍刀,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但最清楚日本軍力的美軍知道,自衛隊根本沒有獨自與周邊大國作戰的能力,一旦爆發戰爭,結果對日本來說將是一個悲劇。
對于日本的軍購模式,戰略研究專家金燦榮曾這樣說過,日本政府財政赤字已經是世界上最高的了,高達日本GDP的370%,在這種情況下,還準備花幾百億美元購買美國武器,包括40架五代戰機F35,這是一種狗急跳墻的心態。
當然,不可否認日本自衛隊也有一些強項,比如反潛技術、掃雷能力等等。然而在現代全方位立體戰爭的條件下,有一些強項并沒法給體系作戰帶來多大的改變。軍事評論專家張召忠曾對此評論稱,中國的軍工產業非常齊全,而日本則嚴重掉鏈子。張召忠用一個比喻解釋說,中國是個個指頭都有,可以攥成一個拳頭,打出去,而日本很多指頭要不短要不沒有,無法握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
“日本自衛隊幾個小時就能消滅中國海軍”,這也是曾經流傳在網絡上的一種論調。而該論調發起人之一日本前外交官、軍事評論家岡崎久彥對這個說法如今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岡崎久彥在2014年7月發表的一篇題為《當中國空軍超越日美同盟之時》的文章中描述了自己從曾經藐視中國軍隊到對中國軍隊感到敬畏的過程。岡崎久彥回憶稱,在1996年左右,他在接受日本電視臺采訪時被問到這么一個問題:“如果在東海,中國軍隊和日本自衛隊開戰,哪方會勝利?”岡崎久彥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日本!幾個小時內,中國海軍和空軍都會全軍覆沒。”
不過,到了2014年,岡崎久彥就感慨道日本空軍力量壓倒中國的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僅僅對比一下雙方第四代戰機的數量,就讓日本人不寒而栗。中國擁有第四代戰機的數量在2005年就超過了日本,到2014年就已經多出了近一倍。即使加上駐日美軍的第四代戰機,數量也在2013年不敵中國。除此之外,以往流傳的日本空軍戰機質量優于中國戰機的論調如今也早已不成立,日本的主力戰機大多都使用了二三十年,老化現象日益加劇。2007年到2011年四年間,日本主力戰機就發生了約20次在飛行中零部件掉落事件。
岡崎久彥最后感慨道:“中國第四代戰機數量比日本多出一倍之后,不管日本的飛行員多么優秀,一想到在東海上,開戰之前就能分出勝負,就讓日本人毛骨悚然。”
岡崎久彥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是2014年。現在已經2017年,3年對于中國軍隊發展是什么樣的概念?僅以海軍為例,過去3年中,中國海軍下水艦艇噸位就幾乎相當于日本海上自衛隊所有艦艇的噸位之和。在日本,像岡崎久彥這樣能在現實面前給予中日兩國軍事實力相對客觀評價的評論員很少。岡崎久彥在發表以上觀點后不久,于2014年10月底就去世了。不過,從安倍政權一再尋求美國確認《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適用于釣魚島區域也可以看出,在釣魚島和東海,日本并沒有底氣,總需要從美國的承諾中獲取安全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觀美方交付的第一架F-35A(AX一1)隱身戰斗機
日本自衛隊作為日美同盟的一個“分隊”,在冷戰期間,由于對抗蘇聯的需要,主要負責防空預警和反潛,因而自衛隊的實力主要體現在防空和反潛上,也就是注重防御,而不是進攻。一直以來以“藐視”中國著稱的日本右翼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也曾在采訪中無奈稱:“今天的日本就像是一只被閹割的狗,對誰也造成不了威脅。”或許這句話略顯夸張,但卻生動地描述了當今日本自衛隊和日本人早已失去往日的精神狀態。
二戰中日本軍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瘋狂表現,讓很多人一直誤以為日本自衛隊也保留著這種“傳統”。2011年福島核泄漏之后,時任首相菅直人要求自衛隊出動直升飛機參與救災,結果自衛隊以“該行動會使自衛隊隊員遭到嚴重核輻射”為由予以拒絕。《2015年防衛白皮書》顯示,自衛隊兵力總需求為24.716萬,實際應征兵員數量只有22.674萬,缺員2萬多人。即使自衛隊使出各種“重獎”以提高薪水、用“美人計”做征兵海報,自衛隊依然面臨征兵難的問題。日本媒體分析,在日本面臨來自周邊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日本年輕人參軍普遍缺乏安全感。
這些年,中國網絡逐漸有一些客觀看待日本自衛隊軍力的文章,然而也總會見到很多“不要小看日本”的評論。對此,有一個評論回復得很好: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應該小看,但是把一只哈巴狗吹成一只神獸,就沒必要了。
就目前來看,日本自衛隊最強大的武器可能是這兩個:一個是在日美同盟框架下日本的“狐假虎威”,一個是曾經的“大日本帝國”的“余威”。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論調,要不是美國壓制日本,日本會多么多么厲害。但事實卻是:競選期間的特朗普宣傳要日本自己承擔防務,讓日本實現“獨立自主”時,安倍一下子就慌了。在特朗普當選后,第一時間跑到特朗普大廈去確認美日同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