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毓森++石海明
戰爭之神的脈搏我們無法完全號定,想要對明天乃至后天的戰爭加以研判,我們別無他法,只能通過今天的點滴曙光,窺視未來戰爭的廣闊圖景。
與傳統身管火炮相比,電磁軌道炮在炮口初速、打擊范圍、打擊時效等方面顯示出諸多優勢,使其能夠有效遂行海上反艦作戰、空天反導防御以及陸軍沿海防御等使命任務。電磁軌道炮采用電磁能發射機理,一旦規模列裝部隊并形成戰斗力,必將引發一場軍事技術革命,具有不亞于“帆船至蒸汽艦船”的劃時代意義。

美國科幻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終極武器電磁軌道炮
變革海戰攻防模式
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參戰兵器將更加多元。未來的海戰也將呈現出機動空間更大、對抗烈度更高、攻防轉換更快等新特點,使海戰模式發生巨大的變革。根據美國海軍“21世紀的海上力量”的海洋打擊理念,美海軍將采用包括電磁軌道炮等裝備提高軍隊的海上打擊能力。
目前,美國電磁軌道炮項目的研制目標是在2020年前后成功研制出炮口能量為64兆焦耳的艦載電磁軌道炮,用于裝備美海軍最新服役的DDX-2000戰艦,并且初步實現實戰化。根據這樣的設想,電磁軌道炮無疑將成為美國海軍下一代戰艦的主戰兵器。在未來海軍艦隊的建設規劃中,美國海軍對未來艦載電磁軌道炮提出了具體的戰技指標:炮管長度不超過12米,戰斗射速為6~12rpm,標準射彈重量20千克(包含推進彈托等附件,實際飛行重量為5千克);射彈初速2500米/秒,射程360千米,炮口動能64兆焦耳 ;射彈應以馬赫數8以上的超高速進入外大氣層,并在3分鐘時間內以17兆焦耳以上的動能命中目標,命中圓概率誤差不超過3米;全自動彈倉應能儲備2560枚以上射彈,除作為基本配備的高動能彈外,還應配備高爆破片彈、反輻射彈等遂行多樣化任務的彈種。
按照美國海軍作戰研發中心的電磁軌道炮遠景規劃,到2030年,美海軍電磁軌道炮的火力打擊范圍將從近期設定的360千米進一步拓展至640千米,這顯然是傳統大口徑艦炮所無法企及的射程。超遠射程電磁軌道炮的戰場應用,不僅能有效代替艦載短程導彈,還能有效遂行相當部分海軍艦載攻擊機的對地攻擊任務。未來,在640千米以內的打擊區域內,考慮到艦載攻擊機的起飛、飛行與彈藥裝載時間、飛機攜彈量等因素,艦載攻擊機的攻擊時效性與火力密度、持續性將明顯不如電磁軌道炮。如此一來,裝備電磁軌道炮的軍艦將能更多地分擔過去只能由航空母艦艦載機完成的對地打擊任務。
二戰的硝煙見證著航母時代的到來,淘汰了橫行四大洋百年的“大炮巨艦”主義。自1942年的珊瑚島海戰后,作為“大炮巨艦”的拳頭力量,大口徑艦炮開始失去其海軍主戰兵器的地位。二戰后,一度有工程專家認為在航空母艦、導彈驅逐艦的時代,艦炮是多余無用的,應該取消軍艦的艦炮設計。盡管后經實戰證明,艦炮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但其在海軍作戰體系中的地位已經被極大地削弱,除了兩棲登陸作戰中的中近距離炮火支援外,并無太多建樹。但是,隨著未來電磁軌道炮在海軍艦艇上的列裝,塵封已久的“大炮巨艦”時代有可能再度成就輝煌。
高技術的發展和未來海戰模式的變化要求艦炮武器系統具有對岸持續火力支援能力,對海具有精確打擊能力,對空具有末端反導能力。未來戰場新的挑戰和要求,推動著艦炮武器系統向著快速、精確、遠程的方向迅速發展。在海上目標打擊方面,美海軍現役作戰艦艇中主要裝備的是MK45型中口徑艦炮,該型艦炮不僅射程較短,而且受口徑限制,毀傷能力也相當有限。電磁軌道炮目前遠達360千米的設計射程是傳統艦炮射程的10倍,大致與美國、俄羅斯等國海軍普遍裝備的反艦導彈射程相當。也就是說,電磁軌道炮在海軍艦艇上的列裝,意味著艦炮將能與艦載反艦導彈一樣,成為海上攻擊系統的主戰兵器。
由于電磁軌道炮的射彈體積與重量比傳統艦炮彈藥要小,進而能夠在同等貯納空間中裝載更多的彈藥。目前美海軍在役導彈攜載量最大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其最大的作戰導彈攜載量不超過500枚,而同等的貯納條件下,將能裝載電磁軌道炮射彈多達萬枚,這無疑將大大增強攻擊型艦艇的火力打擊密度與持續性。此外,由于電磁軌道炮的射彈系統沒有裝載推進劑或高能炸藥,即使在艦艇彈藥庫被擊中的情況下,也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燃燒與爆炸事故,大大增強和提高了艦艇的損管能力與安全系數。
構建空防立體盾牌
隨著飛機、導彈技術的發展,戰爭中空天制權的爭奪已然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空天制權成為了決定戰場勝負、國家博弈成敗的關鍵因素。由于電磁軌道炮不僅具備響應速度快、打擊效能優、操作控制性能佳等技術特性,而且還具有150千米的超高彈道,使得追求制空間權的軍事大國無不將目光投向電磁軌道炮這一未來的戰場新星。
在空間戰略武器研制方面,美國政府早在20世紀80年代即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計劃的其中一項即是將電磁軌道炮裝載至天基平臺。電磁軌道炮所發射的高動能射彈在攔截中程、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以及毀傷低軌道衛星方面,其可靠性與效率要優于傳統空防導彈。當天基電磁軌道炮密集發射質量為10克,炮口初速為10~20千米/秒的小口徑射彈時,其炮口動能只要達到兆焦級,即可使來襲彈道導彈外殼碎裂甚至解體,其單位面積的能量殺傷密度要遠遠高于普通的反導武器。
再者,由于天基電磁軌道炮能夠發射超高速的動能射彈,因而只需體積質量極小的射彈,即能對敵方空間飛行器實現毀滅性打擊,使得天基平臺能夠在有限的貯納空間里裝載更多的彈藥,增強戰斗自持力。天基電磁軌道炮采用小型的半制導射彈,故而對地基遠程控制終端的技術要求低于天基激光武器,大大降低了相關平臺設施的日常維護要求與后勤保障負擔,進而能夠實現長時間、高戰備狀態的天基武器部署,切實獲得天基武器平臺的戰略威懾勢能。因此,在美國的《新世紀反導計劃》中,就將電磁軌道炮作為其“第三層”防御系統中的主要攔截武器。
盡管目前從美軍的電磁軌道炮研發進程表來看,近期研發的炮口動能為64兆焦耳的電磁軌道炮雖不具備戰略反導的能力,但隨著美軍對戰略反導能力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必然會更加強調對彈道導彈的上升段與助推段的有效攔截,后續型號的電磁軌道炮必然要求具備更強的反導能力。使用電磁軌道炮射彈攔截戰略導彈,其效費比要遠遠高于傳統的反導導彈,因而是未來上升段和助推段反導攔截的可靠選擇。
美國一直對獲得應付飽和導彈攻擊的新手段十分渴望。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克曾提出,美國正在尋求發展能夠有效防御100枚制導彈藥齊射,每次攔截費用比來襲導彈成本更低的“來襲消除者”裝備,電磁軌道炮將成為重要候選方案。2014年,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戰略部隊分委會要求美國國防部制定一部關于電磁軌道炮能否成為經濟承受范圍之內的有效彈道導彈防御武器的報告,以作為未來美國彈道導彈防御體系的可選方案之一。
戰略部隊分委員會在審定眾議院《2015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期間,要求美國導彈防御計劃局與戰略能力辦公室于2015年11月之前提交一份報告,內容包括:進行多個獲準的試驗項目,以確定電磁軌道炮技術移交至導彈防御局進行后續發展的適宜性;2016財年乃至未來數年開展試驗項目所必須的資金預算;使用現有的導彈防御局試驗項目和設施來評估導軌炮系統性能的條件;利用其它軍種研發與試驗設施來確保最合理使用資金的條件。在下一步的研發中,電磁軌道炮借助世界各軍事強國大力發展空間戰略武器的東風,必將以更為迅猛的勢頭向前發展。

美國DDX驅逐艦準備配備電磁軌道炮
顛覆陸軍岸防戰略
陸軍是最為古老的一個兵種,見證著戰爭的產生與發展,幾乎與人類發展的歷史一樣漫長。在人類戰爭時間軸的絕大部分時間里,陸軍都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相比之下,海軍和空軍的發展則要晚得多。真正意義上的海軍起源于公元前800年前后;而空軍則更是只有百余年的歷史,在二戰之前,還只是從屬與陸軍系統的“陸軍航空飛行隊”。但是,隨著國家利益博弈模式的演變以及軍事革命的發展,陸軍這位“老大哥”卻開始在現代戰爭中出現了靠邊站的現象。南聯盟空襲、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利比亞戰爭都是主要依靠海空力量來為戰爭定調子,而陸軍只能拖著緩慢的步伐,在當地充當維持治安的“保安隊”。
為什么在戰場上曾經舍我其誰的陸軍“老大哥”會面臨如此窘境?與海空軍相比,陸軍作戰響應速度慢,信息化整合程度相對較低,與現代的信息化戰爭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打鐵還需自身硬,陸軍要在未來的軍事實踐中再次雄起,就必須要有能夠優越于海空軍的獨特作戰優勢。只有加強新質作戰能力建設,才能使陸軍部隊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未來武器裝備電子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為陸軍“異軍突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作為未來電磁能系代武器的重要一員,電磁軌道炮將為古老的陸軍注入全新的時代活力。
例如,在海岸防御作戰方面,裝備電磁軌道炮的陸軍部隊將能夠發揮出新的更大作用,乃至形成新的瀕海防御作戰理論。在傳統的海岸線防御體系中,由于岸基海防炮最多只有30~40千米的射程,且笨重的海防炮在陸地上的機動性也遠遠不如縱橫四海的海軍艦艇,故而只能選擇重要的海口,利用險要的地形實行線式分散部署。但是,在漫長的海岸線實行散點布防,則難以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形成對敵方海上作戰艦隊的火力優勢,有處處皆設防,而處處力有所不逮之虞。
當未來的超遠程電磁軌道炮射程能夠達到1000千米左右,那么只要在特定的海防節點集中部署若干電磁軌道炮火力打擊群,即可使海岸防御部隊擁有巨大的戰略主動權。只需在海岸線上設置若干火力中心,即可有效控制漫長的瀕海海域,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不至于一個戰略方向有壓力,就四處臨急搬救兵,極大地挽回漫長海岸線的被動防御局面。同時,電磁軌道炮在反介入/區域拒止作戰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