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
美軍在2015年1月提出了“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JAM-GC)概念,正式取代2010年提出的空海一體戰,更新了對華作戰的理念,JAM-GC脫胎于空海一體戰構想,加入陸軍成分,將假想對手從中國、伊朗、俄羅斯變更為全世界敢于挑戰美軍公共領域霸權的對象,本文以西太平洋地區為背景,從JAM-GC的概念源起、戰法想定等進行詳細剖析,尋找應對這一戰法的可行措施。

美日多次舉行聯合演習
JAM-GC的源起
“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是對美軍未來要實施的作戰定義的有效概括。
全球公域控制 人類世界由各個國家組成,而除去各國主權所屬的空間外,其他都是共同空間,這些共同空間就是全球公域,全球公域既是全球各國連接的紐帶,又是進入各國的必經之路,目前的全球公域包含公共海域、公共空域、公共賽博空間、公共太空,這些空間決定了全球經濟活動、能源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可以說離開全球公域就是被隔絕在世界之外,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發展。而這一公域空間控制在誰手里,誰自然就擁有全球規則制定權,進而擁有全球霸權。馬漢的海權論帶來了海權國家的興起,英國美國先后崛起,實際上也就是因為控制了全球公域的海權。21世紀,全球公域脫離了單純海權概念,因此就有必要重新制定控制計劃,而JAM-GC的作戰區域和目標就是全球公域,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全球公域的控制,從公域出發到達任何想要達到的地區,也只有維持住了對公域的控制,美國才能在全球任何地區事務中擁有最大的話語權。

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示意圖
這一理論運用到西太平洋和東亞地區時,遇到了中國的挑戰,從而使其無法介入地區沖突,同時也只有美軍在擁有公域的進入權且無法被區域拒止/反介入之后,才能在政治上獲取極大的選擇自由,實現軍事為政治服務的目的。假如美軍無法在南海擊敗中國獲取這一海域的控制權,那么日本、菲律賓、越南就有可能重新考慮其外交政策,從而使得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話語權減弱,隨之而來的是美國國家影響力的衰退并最終退出亞洲。
對公域的控制能力直接關系著地區影響力,因此在西太平洋北部,美國確認了《美日安保條約》適用于釣魚島;在南部,中國宣布南海主權是我國的核心利益之后,美國也將南海航行自由宣布為其“核心利益”作為回應,并且展開了多次12海里以內的巡航,為的就是保護自身在公海的絕對霸權。
美國這種維護全球公域霸權的行為在歷史上不單針對中國,即使是在冷戰最激烈時候的蘇聯,也被美國“維護過”航行自由,事實上,從1979年開始,超過100次抗議,350次軍事行動,其中地點包括了:澳洲、巴西、緬甸、柬埔寨、加拿大、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厄瓜多爾、埃及、芬蘭、希臘、洪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意大利、日本、肯尼亞、韓國、朝鮮、利比亞、利比里亞、馬來西亞、馬爾代夫、菲律賓、俄羅斯、泰國、越南。里面有很多美國的盟友和“小弟”,美軍采取的行動也主要是以單邊主義軍事行動為主。可見美國對全球公域的重視程度。
聯合與機動 美國想要維持世界獨霸的地位,需要控制全球公域,如何獲取這一霸權?必須能夠安全的將兵力投送到爭議公域,這就要求擁有在前沿的安全兵力投送點,同時從兵力投送點出發運用兵力擊敗對手,具體來說就是要能夠承受住對手的導彈攻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與空軍、海軍的打擊,在反擊時擊敗對手。要實現這樣的目的在戰役層面單靠美軍的一個軍種是非常不現實的,而在戰略層面,依靠美國一家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全球公域進入被賦予了機動與聯合的概念。在美軍層面,空、天、海、賽博四個空間必須統一到同一個指揮控制系統之下,彼此間實現優勢互補和緊密配合,從而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這樣的做法也可以在不增加武器數量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財政預算,從而在美國軍事預算緊縮的現狀下保持最大的戰斗力。在國家層面上,美軍必須在不同的戰場上依靠與盟國聯合作戰,才有可能將兵力投送到這些區域,盟國不但提供了進入公域的兵力投送點,還承擔了替美軍承受對手打擊的任務。在中東,這些盟友是土耳其、沙特、以色列。在東歐,其盟友主要是北約國家。而在西太平洋和亞洲,這些盟友包括菲律賓、中國臺灣地區、澳大利亞、日本、韓國。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島鏈國家地區和第二島鏈國家,第一島鏈中日本是目前美軍在西太平洋北部地區作戰的戰略基石,承擔著與當年防御蘇聯同樣的任務,通過日本控制朝鮮半島、釣魚島附近的公域進而介入這些地區的沖突是比較合適的,最近幾次美軍對朝鮮等國威懾性演習其出發地點和后勤保障基地都選擇在日本。菲律賓雖然也是第一島鏈國家,但其戰略縱深也決定了可以作為安全的前沿兵力投送點,而澳大利亞則是美軍在南海方向的戰略基石,該國強大的軍力和一直以來的軍事聯盟以及較大的戰略縱深可以支持美軍從南向北作戰。

部署在沖繩的F-22“猛禽”戰斗機
從地理上來看,菲律賓、日本南部以及琉球是美軍對西太平洋公域控制的最佳兵力投送點,兩國有大量國土位于中國的短程彈道導彈射程之外,中國僅靠昂貴稀少的空射巡航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無異于隔靴搔癢。從菲律賓出發既可以支援南海作戰,又可支援東海作戰,是良好的軍事基地,中菲關系緊張讓菲律賓同意了國內5個軍事基地讓美國使用,這是美國軍事部署的重大勝利。美國本土、阿拉斯加、關島、夏威夷承擔著支援美軍介入幾個方向的重任,雖然目前美軍在澳洲軍事存在還較弱,但下一步必然會進一步加強。
當然,美軍不會單純依靠這些國家和地區,原因是固定部署基地很可能被先發制人的打擊所摧毀。而美軍所謂的機動概念就彌補了這一不足,美軍恰恰就是通過本土、日本、澳大利亞的后方主力對前線作戰進行機動支援,這些機動軍力就是前面提到的美軍聯合部隊。
可以說美軍JAM-GC中所謂的“機動”,在美軍層面,是美國海軍向著這些島鏈防守的空白區域機動進行防御,美國空軍在前沿兵力投送點的眾多基地機動對敵打擊,例如快速猛禽戰術。美國陸軍導彈部隊在第一島鏈防御地帶機動抗擊對手的空軍。海軍陸戰隊向要點進行機動、登陸奪控要點。
在聯軍層面,其他盟友國家主要負責防守,美軍前沿固定部署的力量進行協助牽制中國軍隊,而美軍主力則進行機動打擊。
對美國來說,JAM-GC存在四個最基本的前提。
一是這些盟友必須堅定的支持美國。這一點可以通過不斷放任和強化中國與這幾個國家在公域、領土、意識形態上的糾紛進行。美國自身會和中國的對手保持軍事同盟關系,但本身又會在中國和其他角色之間會維持微妙的平衡,使得各方不斷彼此消耗,美國則周旋其內。
二是美國必須擁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如果對手可以在美軍機動力量達到之前就擊敗這些國家,摧毀保障基地和防御力量,就會使得美軍失去前沿介入點,這對美軍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依托強大的C4ISR系統,從太空到地面再到海上,美軍能夠對全球局勢做到提前預警。
三是美軍可以在沖突中擊敗任何對手。這需要盟國和美國能夠承受得了敵方的首輪打擊,并且在隨后的戰爭中擊敗對手。美軍一直擔心的是敵方對美軍前沿基地不斷的壓制導致美軍無法使用這些基地,從而失去進入東海、南海這些公共海域的能力,特別是近年來中國整體國防實力不斷攀升加劇了這一趨勢,蘭德公司曾經對2017年中美在臺海、南海的推演做出過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美軍位于琉球群島的嘉手納基地很可能會第一時間內被彈道導彈和空軍飛機壓制,從而基本失去作戰功能,美軍其實也早意識到這個問題,在此地保持駐軍的考慮主要是基于政治因素,首先是此地離臺灣較近,可以給臺灣一定的心理安慰。其次是此地如一顆鋼釘,雖然極容易打,但一旦打就要擔負其和美軍開戰的政治后果,因此就在政治上鉗制了中國決策層對周邊國家的軍事冒險。為了強化對中國的作戰能力,一方面美軍需要加強自身建設,優化部署結構,另一方面下需要扶持主要盟友加強自身軍力建設,日本的《新安保法案》就是在美國默許下通過的。
第四是中美之間的戰爭不會升級為核大戰。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維持對中國核武器的絕對優勢,使得中國不敢輕易使用核武器,其次就只能將戰爭局限在局部戰爭,而不是要對中國進行滅國的戰爭。
美國為了確保對手的作戰意圖無法達到,要做的就是將日本本土、菲律賓的位于中國短程彈道導彈射程內的基地進行加固、修正,布設防御措施,同時積極完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目前美軍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可以對中國向東邊日本、關島方向發射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進行有效攔截,但在南海方向還沒有部署相應的彈道導彈防御雷達與武器,美軍目前有計劃在該地部署用于探測鎖定彈道導彈的X波段雷達與末端、中段防御系統。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