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昭
在美國陸軍序列中,游騎兵是一支近似傳奇的部隊。他們的服飾裝備與一般陸軍無異,但是頂著特種部隊的頭銜;他們沒有特殊的機動方式,但是總能第一個到達戰場;他們驍勇善戰不辱使命,以勇當先鋒的氣概贏得了所有對手的敬畏;他們隨時待命反應神速,作為突擊力量不可替代;他們人數不多卻在美軍歷史上功勛卓著,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特戰行動中總能發現他們的身影。繡著“RANGER”字樣的黑色貝雷帽和中間鑲嵌紅色閃電的飄帶型臂章象征著他們的榮耀與自豪,有人叫他們“突擊隊”或者“別動隊”,但是他們更習慣自己被稱為“游騎兵”。
實際上,游騎兵與騎兵并無關聯,屬于輕型突擊步兵,按照美國陸軍的官方界定,游騎兵既是陸軍快速反應部隊,也是特種作戰支援部隊,可以執行空降、空中和地面突擊的任務,也能執行各種特種作戰任務。現今美國陸軍惟一的游騎兵部隊—第75游騎兵團,駐軍喬治亞州本寧堡,現任指揮官為邁克爾·庫里拉上校,隸屬于美國陸軍特種作戰指揮部。下轄第1、2、3營和團部營,編制士兵約2000人,第1營于1974年1月建立于本寧堡,現駐扎于喬治亞州的亨特陸軍航空基地;第2營于1974年10月建立并現駐扎于華盛頓州路易斯堡;第3營于1984年10月建立,現與團部駐扎于本寧堡。游騎兵在特種部隊界的世界排名相當靠前,根據2007年肯尼迪特種作戰中心的排名,第75游騎兵團僅次于“海豹”六隊和三角洲部隊,位列第三,同時游騎兵也是特種部隊中惟一可以參與正面作戰,擔負營連攻防任務的特種部隊。因此,可以說第75游騎兵團是美國陸軍當之無愧的首要突擊力量。
戰火中誕生的開路先鋒
游騎兵的由來可追溯至公元1670年的美國殖民地時期。為了應對印地安人的突襲戰術,當地軍隊組成了小型的偵察騎兵隊在屯墾區四周實施警戒,由于其巡防距離稱為“Range”,人們便稱這支隊伍的士兵為“Ranger”。第一支正規的游騎兵部隊—羅杰游騎兵成立于1756年的新漢普郡,其指揮官羅杰斯少校創立的19項游騎兵信條及頭戴黑色貝雷帽的傳統沿襲至今。二戰期間,以“Ranger”正式命名的第1游騎兵營于1942年6月19日在北愛爾蘭誕生,僅一個多月后便與英國、加拿大的突擊隊員并肩對德軍發起了迪耶普突襲作戰,成為歐洲第一支與德軍交戰的美軍先鋒部隊。
諾曼底登陸一戰,游騎兵的壯舉彪炳史冊。1944年6月6日,美軍第5集團軍由第29步兵師擔任主攻,在奧馬哈搶灘登陸,游騎兵第2營和第5營組成臨時游騎兵群負責先頭攻擊。登陸一開始,美軍就遭遇了德軍第352步兵師的猛烈攻擊,主力步兵被密集的炮火壓制得寸步難行,關鍵時刻,受過嚴格訓練的游騎兵冒著槍林彈雨拼死突破防線(好萊塢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正是以此為背景),時任29師指揮官的諾曼·柯特將軍面對不畏生死、前仆后繼的游騎兵,大聲詢問:“這是哪支部隊?”一名士兵大喊:“游騎兵第5營!”,諾曼·柯特由衷贊嘆:“游騎兵,做先鋒!”從此留下了世代傳頌的游騎兵格言。盡管完成登陸后游騎兵傷亡慘重,其中編制70人的第2營C連陣亡58人以致全連撤編,但是奧馬哈一戰卻成就了游騎兵不朽的輝煌。
1943年,美軍在炮火紛飛的二戰中組建代號為“圓桌武士”的第5307游騎兵混合支隊,這支部隊廣為中國人稱頌,因為由弗蘭克·麥瑞爾準將率領的2900名游騎兵與中國國民革命軍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38師、新22師深入緬甸叢林并肩作戰,其主要任務是作為中國軍隊的先頭部隊執行對敵長距離滲透。最終,中美軍隊擊退了企圖從西南方攻擊中國的日軍第18師團,在我國抗日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千錘百煉的游騎兵隊員
縱觀游騎兵南征北戰的輝煌歷史,無論是傘降機降還是滲透突破,游騎兵駕輕就熟奮勇爭先;無論是叢林山地還是戈壁沼澤,游騎兵隊員縱橫馳騁沖在最前。沖鋒陷陣時游騎兵左沖右突攻堅克難,斬首突襲中游騎兵與特戰精英并肩作戰鋒芒不減。游騎兵無一例外都是精兵強將,能夠熟練操作各類武器,可以靈活運用各類機動方式,海陸空滲透樣樣精通,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可以勝任各類復雜危險任務,游騎兵的綜合作戰能力與世界范圍內任何一支特種部隊相比都毫不遜色。一方面,游騎兵的卓越技能主要源自炮火硝煙的錘煉與磨礪;另一方面,游騎兵的驍勇善戰與嚴格苛刻的選拔訓練密不可分。
早在獨立革命和南北戰爭時期,美軍游騎兵就率先挑選經驗豐富的步兵參加。二戰期間,美軍臨時成立的游騎兵部隊主要由陸軍各單位訓練有素的軍官和士兵組成,并通常與其他特種部隊共同組織專項集訓。1950年開始,美國陸軍在本寧堡成立了專門的游騎兵訓練機構,通過為期70天的培訓課程為游騎兵部隊選拔人員。游騎兵不招收女性士兵,應征隊員必須在陸軍其他單位服役一年以上,因此游騎兵隊伍沒有經驗欠缺的新兵和中尉以下軍官。應征者必須首先具備空降兵資格,嫻熟掌握高開高跳和高開低跳等傘降技能,從而保證了游騎兵能夠迅速及時地通過空中機動抵達戰場。
游騎兵選拔課程內容全面、標準苛刻且全程連續實施,淘汰率在60%以上,總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礎訓練,參選者必須首先通過陸軍體能測試和水中生存測驗,在本寧堡羅杰斯營區完成“游騎兵評估”11個項目的考核,使用包括輕武器及爆破器材、識圖用圖、夜間行軍等,之后前往北卡羅來那州的達比營區進行為期10天的機降傘降、障礙超越和野外生存訓練,并依托鐳射模擬戰斗系統與假想敵進行游騎兵突擊演習,不合格人員隨時會被淘汰。第二階段,候選隊員將前往得克薩斯州的布利斯堡進行為期2周的沙漠訓練,完成側面攻擊、迂回、接敵、伏擊等戰術演練后,全體隊員傘降進入沙漠深處進行連續8晝夜的野外求生和偵察突擊訓練,極少的睡眠和惡劣的環境通常會導致30%的人員被淘汰。第三階段,隊員們將被帶到喬治亞州約納山區接受至少5天的山地訓練,冒著嚴寒進行山地攀爬、垂降、吊橋搭設以及危險性極高的山地跳傘,此階段因為受傷或身體原因被淘汰的人員至少在10%以上。第四階段,余下的隊員緊接著前往佛羅里達州埃格林游騎兵訓練營接受叢林訓練,在克服濕熱、毒蛇與沼澤威脅的同時,進行動植物識別、求生急救、泅水登陸、舟艇操作和滲透襲擊訓練,最后一步是游騎兵綜合戰斗演習,參訓隊員在極度疲憊的情況下,全副武裝在夜間與假想敵展開模擬對抗,必須在黎明之前完成由圣羅沙島至墨西哥灣的行軍與戰斗,不能抵達目的地的學員將會遭到淘汰。能夠順利通過四個階段選拔的人員將獲得游騎兵資格,可以志愿加入第75游騎兵團。由于難度、強度和危險性的限制,應征人員的通過率一般不到30%,有時甚至只有10%。但是正是這種寧缺勿濫的殘酷篩選,才使得游騎兵部隊的兵員質量得到了有效保證。
戰爭鍛造的突擊利刃
游騎兵誕生于戰爭,一向以快速反應、適應作戰、善于突擊而著稱,是名副其實的陸軍精銳,在美軍歷次戰爭中都擔當了重要角色,但是這樣一支奇兵勁旅卻命運多舛,往往戰爭一結束就面臨被裁撤的噩運。直到1974年阿以戰爭之后,美國陸軍認識到在未來軍事行動中,必須擁有一支可以迅速部署至中東地區或其他戰略要地的快速反應部隊,以應付世界各地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機。1974年1月,在前陸軍參謀長艾布拉姆斯將軍的推動下,第75步兵團游騎兵第一營在本寧堡成立。現代游騎兵部隊組建以后立即投入實戰,歷次軍事行動都被委以重任,而能征善戰的游騎兵也不負眾望,每一次的戰場表現都可圈可點。
在1983年格林納達“緊急狂暴”行動中,游騎兵臨危受命投入作戰,在“海豹”部隊滲透受阻的情況下,游騎兵隊員拋開備用傘強行低空機降,同時肩負起攻占鹽水岬機場和營救美國學生的任務,僅僅依靠有限的空中支援,游騎兵頑強擊潰了數倍于己且配備有裝甲車、迫擊炮和重機槍的古巴軍隊,僅僅3個小時就攻占了機場并營救了沙里尼港附近1000余名美國青年,圓滿完成整個行動中最為艱難的任務。鑒于在實戰中的優異表現,1984年10月,游騎兵擴編為3個營,正式成立了第75游騎兵團,這也是游騎兵歷史上最高一級的編制。
1989年12月,美軍為了推翻巴拿馬諾列加政府,集結兵力發動了“正義事業”行動,第75游騎兵團主力1500人組成“紅色特遣隊”奔赴戰場。他們從兩個機場同時機降,僅用17個小時就擊退了巴拿馬國防軍主力并占領了其指揮部,之后迅速南下成功突襲了巴軍特種部隊,生擒了巴拿馬最高領導人曼紐爾·諾列加。在歷時18天的行動中,游騎兵以5死42傷的輕微代價,俘獲了1014名巴國士兵及超過18000支武器,解散了巴拿馬國防軍。
1993年8月,游騎兵第3營組成特遣隊前往索馬里支援聯合國和平部隊,在“重建希望”行動中與三角洲特種部隊聯手參與了摩加迪沙搜捕軍閥艾迪德的重要任務。由于情況判斷失誤且后援不足,突擊隊陷入了眾寡懸殊的激戰(好萊塢電影《黑鷹墜落》之背景),游騎兵面對如潮水般涌來的敵軍毫不畏懼,以3死29傷的代價突出重圍并帶回了死傷者。盡管突擊行動以失敗告終,但是游騎兵絕不退縮敢于犧牲的戰斗精神贏得了各國部隊的一致贊揚。
“9·11”事件之后,第75游騎兵團和其他特種部隊一起進駐阿富汗執行反恐任務,在2001年10月的“持久自由”行動中,游騎兵部隊在阿富汗針對塔利班控制的機場和城鎮開展了多次傘降突擊行動,迅速奪占了塔利班的多個據點,進一步加快了行動進程。在搜剿本·拉登和其他塔利班頭目的多次秘密行動中,游騎兵也參與其中。
對于在全球范圍內同時展開各類軍事行動的美軍來說,面對日益復雜并不斷變化的作戰對手,為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小規模軍事沖突,游騎兵可能不是惟一可以快速部署的力量,但就其適應能力、實戰能力和靈活應變能力而言,游騎兵是首選的輕型突擊力量。只要戰爭需要,游騎兵不經任何訓練可以立即投入戰場,不管是單槍匹馬還是協同作戰,游騎兵面對任何困難始終能夠獨當一面,可以說美國歷次軍事行動的成功,無不包含游騎兵直接或是間接做出的貢獻。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游騎兵,一次又一次用勇往直前的信念和無往不利的戰績傳承捍衛著自己獨有的榮耀與尊嚴。
名副其實的戰場先鋒
在精銳林立的美國軍隊中,游騎兵之所以能夠擠占一席之地并屹立不倒,最重要的是其總能第一個抵達戰場。美國《陸軍》雜志對游騎兵如此評價:“每當美國軍隊槍聲響起的時候,第一個出現的總是游騎兵,往往在其他部隊到達之前,游騎兵已經打贏了戰爭。”游騎兵團過人的快速反應和全球投送能力即使是“海豹”六隊和三角洲部隊也難出其右,這完全歸功于游騎兵部隊從不懈怠的訓練狀態和隨時出動的戰備水平。
第75游騎兵團執行美國陸軍最高訓練標準,每年必須完成48周的訓練時間,每周5天堅持中等以上強度的體能訓練,每6個月進行一次城市作戰演練,每年在山地、叢林或沙漠舉行一次大規模演習,每3年至少會有兩次寒地及兩棲訓練。游騎兵的每一次訓練都是在實戰背景下進行,即使訓練結束返回營區時,也總是成V字戰斗隊形行進,始終保持高度警戒狀態。
作為擔負常規行動和特種作戰雙重任務的快速反應部隊,第75游騎兵團在特種作戰司令部統籌下,常與三角洲部隊、“海豹”突擊隊、第82空降師甚至海軍陸戰隊武力偵搜隊等單位聯合作戰,能夠在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快速部署,從陸地、空中和海上實施滲透和攻擊行動。第75游騎兵團始終保持最高等級的戰備狀態,所屬部隊必須能夠在接到命令的18小時內奔赴全球任何一個角落完成戰斗部署。按照戰備輪值規定,游騎兵團每月有1個營擔任“游騎兵預備部隊”,這支部隊必須召回休假人員隨時保持備戰狀態,任何人員不能離開營區活動,全體人員務必保證3小時以內完成一切作戰準備,營指揮連必須保證9小時以內形成有效的指揮控制部署,游騎兵團團部任何時間都擔負1級待命任務。
在游騎兵團全員出動參加的格林納達行動中,他們提前8個小時完成準備登上MC-130E“大力神”飛機,在海軍陸戰隊到達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機降準備,在情報失誤、火力不足的情況下,頑強擊潰了以勇猛著稱的古巴軍隊,僅僅3個小時就完成了攻擊和營救任務,甚至國際輿論尚未做出反應,游騎兵已經出色完成了全部行動。事后談到游騎兵在行動中的表現,美國總統里根如此作答:“游騎兵取得了成功,如同他們的歷史一樣令人驕傲。”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