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市場自發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制造風險,也無時無刻不在化解風險。市場活下去,就要充分利用市場自身能力化解風險。市場自身化解風險的能力,是價格波動,是企業優勝劣汰,是一連串的不穩定。正是這一連串的不穩定,讓市場隨時在制造風險和化解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并非不需要政府之手,要看政府之手在做什么。政府之手應該是維護公平市場競爭,是幫助市場恢復運轉。如果政府之手伸錯了地方,比如把價格維持在某個市場供求難以出清的狹窄區間,政府之手是用行政上的主觀意志替代市場自發供求力量。
政府之手用行政力量強制干預價格或者避免企業退出,風險不會消失只會轉移和積聚。風險過度積累帶來兩種結果:要么消滅市場回歸管制經濟;要么不斷累積的風險集中爆發,市場災難性地坍塌。
近年來,中國股市、匯市、房市都存在非常突出的政府之手。這些干預措施初衷都是為了化解風險、維持穩定,這些措施很值得研究和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
2010年前后,中國經濟邁入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活動的供求方發生重大變化,眾多關鍵的經濟結構指標逆轉了此前十多年甚至幾十年的運行趨勢。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對結構轉型期所經歷的變化沒有基于經驗積累的認識,需要不斷試錯才能找到新的合理價格。這個試錯過程難以避免地會帶來更多的價格不穩定以及企業破產,但其結果是供求平衡和更合理的資源配置格局。
遺憾的是,這個試錯過程被不斷地打斷。社會各界對價格大幅度變化和企業經營困難的擔心不絕于耳。這些擔心很少去論證過某項價格大幅波動或者是部分企業破產對產出和就業宏觀經濟兩大關鍵指標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擔心更多來自觀念和認知上的不適應以及由此而來的焦慮情緒。然而這些焦慮情緒轉化為巨大社會輿論壓力,各種危言聳聽和拍腦袋結論非常成功地影響了政策制定。
大量公共資金和政策資源被用于維護價格穩定。股票市場維穩是萬億級開支,大量監管資源被用于勸說市場參與者的買賣行為。外匯市場維穩也是萬億級開支而且有放量到十萬億級的勢頭,對外匯使用的審核與日俱增,企業正常的進出口或者是海外投資也感到越來越多不便。房地產市場維穩動輒也是諸多政府部門齊上陣。
這么大規模的公共資金和政策資源投入得到了什么?是在幫助市場恢復正常運轉,還是用主觀意志替代市場?是化解風險和維護宏觀經濟穩定,還是轉移風險并未將來埋下了更大的風險隱患?
鮮有機構系統評估這些投入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也許政府內部有評估但是外界不得而知。無論如何,這么大的公共資源投入卻沒有給公眾一個說明和交代,不能不說是公共管理中的重大缺憾。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重視防范系統性風險。防范系統性風險,當前最緊迫的環節是發揮好政府的角色。首先是政府不越位。政府不越位就保全了市場,保全了市場利用自身力量化解風險的主導性力量。其次是政府做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有大量的市場基礎設施和彌補市場失靈的工作等著政府做。最后,政府某項工作做得好還是不好應該有評估,有相應的獎懲機制,這樣才能保證今后少犯錯。
(作者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