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勇
業務員小劉的工作突然變得特別有規律,按時上、下班,白天跑業務,但就是沒有業績。市場不好嘛,我主動替自己昔日的得力干將找借口。
后來,憑借多年做業務的經驗,我感覺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小劉像是在外面另有一份兼職。
我把其調回來做辦公室工作,小劉總是悄悄地到外面接電話。
又把其調到自己身邊,小劉卻在白天工作時總是犯困,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留住他的人卻留不住他的心,看來小劉在精神上已經離職了!電腦前人頭攢動,他們拿著企業的薪水,但真的在為企業工作嗎?我陷入思考中:與其抱怨人性,不如追根溯源,標本兼治。
精神離職,事出有因
第一種精神離職:道不同不相為謀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曹操也對荀彧不薄:荀彧“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后來,曹操欲進封魏公,還征求荀彧的意見。
物質上的回報和精神上的信任都有了,但荀彧還是精神離職了:與曹操關系逐漸疏遠,在郁郁寡歡中離世。
曾經的左膀右臂不再為曹操所用,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之前荀彧對曹操忠心耿耿,認為曹操是興復漢室之臣;現在曹操欲進魏公,是個人野心膨脹。已經攤牌了,發現自己為之奮斗的目標與自己的志向大相徑庭。沒法選擇離開,就只好精神離職。
第二種精神離職:恨不相逢未嫁時
關羽被曹操困在屯土山上,被迫訂立了著名的“土山三約”:一、降漢不降曹;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三、一旦知道劉備消息,即投奔兄長。如此苛刻條件,曹操也一一答應下來,可見曹操對關羽的惜才之情。之后,曹操更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還是過五關斬六將,追隨劉備而去。關羽不但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答曹操不殺之恩,更在華容道上義釋曹操,足見關羽對曹操知遇之恩難以報答之情。
說關羽與曹操惺惺相惜也不為過,關羽的精神離職是和曹操緣分不夠,恨不相逢在桃園結義之前。
第三種精神離職:強擰的瓜不甜
徐庶投靠劉備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還襲取了樊城,使劉備聲名鵲起,也讓劉備集團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后來曹操手下謀士程昱設計將徐庶老母接至許昌,又假借徐母家書逼徐庶投靠曹操。曹操雖然得到了徐庶這個人并以禮相待,但一直得不到徐庶的心。“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種典型的精神離職,是強擰的瓜不甜使然。
第四種精神離職:腳踏兩只船
官渡之戰時,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了許多書信并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卻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曹操不愧深諳用人之道,他不但對“腳踏兩只船”這種精神離職了然于心,還有了最好的解決之道:使自己強大起來,讓精神離職的員工看到希望。
精神離職,可防可治
藥方一:價值觀為本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沒有價值觀的認同為前提,人才就沒有大展宏圖的愿望,身體不離職,就只能精神離職。
企業選人、用人都要以價值觀為本。在關鍵崗位上,不符合企業戰略、不接受企業文化的人必須淘汰。荀彧官居高位,又屢立戰功,威望高,影響力強,卻和曹操在基本價值觀上有著水火不容的分歧。荀彧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殺傷力遠大于關羽和徐庶,直接構成了對曹操的威脅。作為集團老板,曹操防范荀彧精神離職的辦法就是以價值觀為本,要么說服荀彧接受曹氏價值觀,要么棄用甚至殺死荀彧。
藥方二:有緣順緣,無緣隨緣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它表達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但職場上卻不乏真心的“恨不相逢未嫁時”,關羽和曹操的感情就是一例。關羽越不降曹,曹操就越發喜歡關羽的忠心可鑒。
曹操的付出也有回報:關羽也是重情重義之人,雖然也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精神離職了,也以實際行動為曹操立下戰功;身體也離職了,還不忘義釋曹操,為曹魏集團留下火種。
職場上,你喜歡也適合你的人,卻未必有緣。不妨學學曹操對關羽的態度,有緣順緣,無緣隨緣,也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藥方三: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古人云:“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君子愛“才”,也須取之有道。曹操雖愛惜徐庶,但挖人的方式并非取之有道。
相比之下,劉備就高明得多。如果強行不讓徐庶離開,徐庶必然認為劉備不盡人情,也就不值得輔佐。而劉備卻說:“我福薄不能讓你來幫我做事,大家聚在一起干事業了。希望你到曹操那邊之后,好好伺候他,以成全自己的事業。”
結果徐庶在曹操的集團里拿著薪水卻精神離職;而在劉備那里不拿薪水,卻沒忘了在關鍵時刻為劉備通風報信。強擰的瓜不甜,防止員工精神離職,前提要君子愛“才”,取之有道。
藥方四:讓員工看到希望
許多企業家過度相信“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甚至在企業的冬天也沒有虧待員工,但還是有很多人精神離職了。曹操燒信是提升員工凝聚力的智慧,但其前提是打勝仗讓員工看到希望。
簡單的“財散人聚”其實是變相“以利相交”,遠遠不如降薪并讓員工看到希望更有效。去年九月,稻盛和夫來沈陽傳授企業過冬的秘籍,正確心態、全員營銷、開發新產品、徹底削減成本、保持高生產率、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被稱為渡過危機的六條心法,每一條心法都是讓員工在參與中抱團取暖、看到希望。甚至在“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一項中包括“如果勞資關系的基礎奠定得好,在經濟蕭條時降工資,就能夠取得員工理解。但是千萬別忘了在危機過后給員工補回來”。
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有“論心”與“論跡”的區別。績效考核可以“論跡”,管他精神在職與離職;但精神離職往往是身體離職的前奏,HR管理還要“論心”,員工精神離職不可不防。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