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7·26”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既要抓住講話內涵豐富、高屋建瓴、指向鮮明的重點,深刻認識這是為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把向定調,在政治、思想、理論和旗幟上做充分準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又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歷史過程,深刻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在社會主義道路的艱難探索中取得的偉大成就,進一步增強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的觀念,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長期的追求,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所在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以后,對于打下紅色江山的第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時代課題就擺在了面前。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早在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深刻分析了中國革命發展進程必須分兩步走的設想,明確提出在中國建設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甚至認為,社會主義應在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物質基礎極大豐富、社會制度相對完備的階段才能產生。毛澤東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階級結構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構想。他認為,中國社會既然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的生產資料、物質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儲備,從一個生產力很不發達、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物質基礎極度薄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其間必須要有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階段的經濟結構應該包含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等多種成分,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目的是發展生產力,為進入社會主義創造物質條件,并逐步向實行國營經濟為主體的方向過渡,這個階段就是新民主主義階段。新民主主義理論創造性地突破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社會形態的劃分,對經濟落后國家奪取無產階級政權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借鑒。
新中國成立的頭十年,正是得益于正確的道路選擇和制度設計,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釋放,經濟恢復快速發展,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大干快上、欣欣向榮的景象。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經濟規模有了一定的基礎積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制度體系基本確立,并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今天回過頭去看,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進程由于受到認識的局限性、國際關系風云變化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導致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間、步伐、方式過急過快過猛。就當時來說,社會主義制度雖已建立,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相當脆弱,生產力落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科技能力和工業化水平仍很低下。特別是后來的“文革”內亂,使得十分脆弱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受到沖擊,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中國社會主義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正是從這一具體的歷史實際出發,科學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把中國倉促過渡且處于內亂停滯狀態下的社會主義界定在初級階段,并由此開創產生了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要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拉開了改革開放以來這一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主題的序幕。
從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再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方法分析中國具體實際得出的科學結論,是中國共產黨人緊密聯系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教訓的智慧結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在俄國“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前,社會主義制度還屬于一種理論設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最初也是以蘇聯模式作為學習樣本,在完成社會主義過渡后參照建立起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逐步形成國家集中管理、政府指令性計劃主導、實行計劃定額分配的國有工業、“一大二公”農業等組成的公有制模式。由于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馬克思主義理論典籍中只提供了“公有制”是社會主義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礎的遵循。這種理論遵循實際上僅提出了一種方向性、框架性的設想,沒有可供參考的具體經驗借鑒,在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中缺乏精準的指導性和操作性。如公有制的內涵與外延、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這些具體的實踐問題都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此外,社會主義社會成為現實后又長期處于“冷戰”對峙狀態,兩大陣營在政治、軍事上的對抗,導致國家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結構性失衡和偏向,特別是蘇聯利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優勢,調配一切國家資源優先發展重工業,輕視農業及其他產業發展的模式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給陣營壁壘封鎖、經濟內需活力不強、對外擴張空間不足的社會主義經濟埋下了隱患。從經濟層面上講,這種失衡的國家發展模式是導致蘇聯解體及東歐劇變的根本原因。
“中蘇交惡”促成了中國社會主義較早地脫離蘇聯羈絆,可以獨立自主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并確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毛澤東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是長期的,“一千年、一萬年以后還有革命”,因此必須“抓革命,促生產”,抓革命的目的是要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最終促進生產力發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精準地分析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作為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卓越貢獻。歷史證明,黨的“八大”做出的關于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判斷,經過6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檢驗是無比正確的。遺憾的是,“八大”的正確判斷和確定的主要任務在不久后的社會進程中沒有得到完全貫徹執行。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反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曲折進程時說:“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他把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遇到的問題提到了新的理論高度來思考,要求在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定基礎但沒有完全搞清楚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一定理解但沒有完全活學活用于指導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弄通弄懂,這些思考和探索把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正是在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回應實踐、與時俱進的探索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行“一國兩制”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建設強大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全面從嚴治黨,等等,使中國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走出了一條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中國特色新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在具體實踐探索中總結提煉,以理論創新的勇氣,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自黨的十二大以來,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圍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福祉需求這個宗旨,準確判斷和把握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特征,明確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并制定切實可行措施付諸實踐,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事業闊步前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將重點描繪未來一個時期的中國發展藍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成果進行再總結,內容將會更加豐富,也將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新實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裝點更為美麗的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