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銅仁市大力實施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不斷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奮力激活貧困戶內生動力,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廣泛凝聚社會扶貧力量,全力構建多元主體的精準扶貧治理新模式,重點支持產業發展,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大力推行黨組織+貧困戶+公司(合作社)+金融的產業扶貧新模式,走出一條有別于發達省份和其他市區的產業扶貧新路子,形成產業扶貧新合力,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1.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銅仁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先后頒布了《銅仁市生態文明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銅仁市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啟動36項行動——健全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性發展成績。如萬山轉型發展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肯定性批示;印江郎溪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果得到央視媒體深度宣傳報道。充分調動全市黨員干部和群眾積極性,大力踐行“綠色銅仁”三年行動計劃,未來五年確保森林覆蓋率達到65%,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全力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2.完善制度建設,破除發展障礙。在實施精準扶貧產業過程中,事前做到有謀劃,配套了《銅仁市扶貧產業項目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關于編報扶貧現代農業產業化園區規劃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大微型企業扶持力度的通知》等剛性制度和文件支持,事中做到有專門的領導小組督查落實,事后做到有考評研究,促進了社會組織和團體及企業合理有序地流動到產業扶貧大軍中,為扶貧事業添磚加瓦,充分調動了貧困戶工作激情,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脫真貧。
3.堅持因地制宜,遵循發展規律。2012年,國務院扶貧辦公布武陵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中,銅仁地區占到了10個,涵蓋銅仁地區九縣一特區。這就需要認清現狀,堅持因地施策,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徑,變被動式輸血為主動式造血,才能帶領更多貧困戶發家致富奔小康。在深入推進產業脫貧過程中,銅仁市各區縣充分結合現狀,狠抓產業扶貧優惠政策,吃透產業扶貧文件精神,重點支持食用菌、中藥材、梵凈山綠茶等優質產業基地建設,形成梵凈山珍系列原生態產品,大力打造電子商務產業園、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工程,著力實施旅游文化休閑產業扶貧,取得實質性脫貧成果。
4.著力利益聯結機制構建,共享扶貧脫貧發展成果。為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銅仁市率先發力,全面深化產業扶貧機制改革,建設利益聯結機制,有力地促進貧困戶共享改革發展紅利。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通過村支兩委引領+產業大戶帶動+貧困戶投入+金融支持+鄉賢參與的模式壯大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力量,力促各方資源優化配置,使得各方共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了數萬貧困戶。在實施產業精準扶貧政策中,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建基地,貧困戶投入勞動力代養代加工的方式使得一批綠色優質產業不斷做大做強,直接使得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每年增加了過萬元收益,脫貧成果得以彰顯。
印江縣木黃食用菌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凈山西麓,現已建成的食用菌生產基地核心展示區毗鄰木黃鎮中心區。園區充分利用海拔高、日照時間長、氣候舒適涼爽的自然資源優勢,以食用菌為主導產業,配套速生菇木繁育基地、食用菌精加工、菌渣回收利用工程建設,形成了一條集約高效、綠色循環發展的食用菌產業體系。其中,梵天菌業投入資金近5000萬元,著力打造園區食用菌核心功能區,已建成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2個、菌棒加工廠房2個、貯藏冷庫2座、冷鏈配送中心1個、菌種廠2個、產品檢測中心1個、產品展銷中心1個,擁有食用菌種植基地1000畝。同時,還配套建設了食用菌生產所需的育菌棚、生產棚,完善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核心區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園區現已入駐企業9家,成立食用菌合作社1個,組建合作社黨支部1個。木黃鎮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近2000畝,生產食用菌達到1000萬棒。園區已與貴州大學、浙江慶元食用菌研究中心等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園區產品已獲得無公害認證,注冊了“梵凈蘑菇”“梵凈山珍”等品牌商標,產品遠銷上海、湖南等地,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以上,利潤0.7億元以上,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園區直接帶動當地農民0.4萬人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500余戶農民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實現整體脫貧。
在實施園區建設工程中,印江縣始終堅持“以企業為核心,以農民為主體,以中介組織為紐帶”的原則。按照核心功能區、拓展功能區兩個層面規劃覆蓋木黃鎮、板溪鎮等6個鄉鎮50個村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基地,總體投資4億多元,建設食用菌10000畝/1億棒(核心區2000畝/2000萬棒,拓展區8000畝/8000萬棒)。建成后最終可實現年產值9.2億元、利潤2.85億元,解決長期就業10000多人,解決臨時務工就業8000多人,直接扶持農戶9000多戶,其中,貧困戶近6000戶,年人均純收入可增加到1萬元以上。同時,按照“農旅一體化、園區景區化”的發展思路,印江縣又整合資金9800萬元啟動了多聞天王廣場、園區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荷花池、游泳池、科技體驗館、生態餐廳、田氏宗祠修繕、進場公路改道、木桶橋梁等項目建設,融合發展農文旅業,進一步提升園區旅游文化休閑品位,帶動更多的農戶和貧困戶集體奔小康。
1.精準培育農、林、牧、漁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建檔立卡貧困戶數據庫為平臺,以精準培育發展農、林、牧、漁業為著力點,點燃駐村干部、結對幫扶干部扶貧攻堅工作熱情,對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實施精準農業產業扶持工程,結合實際精準施行一戶一策,帶動一批貧困戶發展長期穩定增收的特色高效綠色農業產業。繼續加大第一產業政策傾斜力度,著力打造生態綠茶、食用菌、蔬菜、經果木、中藥材、生態家禽、魚種養基地。加強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集體經濟的帶動輻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產業化集群,提升全市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帶動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2.深入改造傳統落后產業,促進優化升級。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環保主體工程建設,形成品類繁多、規模宏大、產業集群發展的輕重工業發展雙格局。營造良好的政商發展環境,著力引導一批傳統制造業引進先進設備,淘汰落后產能,實行科學的企業管理模式,人才吸納和引進機制,確保特色優勢工業留得住,落后產業改得出,形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銷售、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的制造體系,普惠當地務工群眾和貧困戶。對于分散性帶污染的傳統產業,堅持什么時候整頓過關什么時候開工的原則,為子子孫孫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
3.重點支持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在生物制藥、節能環保、水能開發等新興產業項目引進上,加大政策優惠力度,確保更多沿海地區新能源企業落戶銅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邁開步子“跑步進廳”,力爭更多涉及民生的水能項目、水電站項目、水利工程落戶開工建設,形成綠色循環高效發展的節能環保、新能源開發與利用新興產業格局。設立銅仁市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庫,配套一些重大項目建設附屬工程資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各區縣要結合當地財政實情,對有重大貢獻和特殊成就的新興產業發放榮譽證書并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同時,加大各級媒體宣傳力度,為其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
4.大力發展旅游文化休閑產業。依托銅仁市梵凈山這一最大的旅游資源優勢,整合資金提升西線基礎設施檔次,有效地分解客流,更好地發揮梵凈山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各地旅游業的良性發展。重點對市縣3A級以上旅游景區進行升級改造,不斷提升其旅游品質。融合發展文旅業,深入挖掘土家、苗家以及侗家民族民俗文化,營造濃厚的長壽、書法、茶文化氛圍,開發系列文化產品,形成長壽谷、書法街、茶道展示區等旅游看點和賣點。完善縣城、特色村寨基礎設施,不斷增加人氣,吸引當地貧困戶及農戶投資興辦娛樂、飲品店、農家樂、鄉村客棧等休閑產業,拓寬貧困戶和農戶增收渠道。
5.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高新技術助力產業扶貧。在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今天,要主動擁抱“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結合高新技術助力產業精準扶貧。引入“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信息新科技元素,促進產業扶貧向高端化、高效化、精準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信息獲取和識別的先發優勢,有效地甄別貧困戶的脫貧成效,實行動態化管理,確保退出機制的精準和有效執行。從電商扶貧來說,也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對潛在的市場和客戶進行精準預測,以便開展精準營銷,進一步拓寬商家和貧困戶產品的銷售渠道。通過大數據還可以起到對產業典型扶貧經驗進行分析、挖掘與推廣的巨大作用。
6.加大金融業支持精準扶貧產業力度。發揮各類營利性銀行和非銀行性金融機構功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元以下、三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貼息、風險補償金的小額產業貸款,激活貧困戶產業發展活力。對專業合作社、企業產業扶貧項目重點支持,提供更加優惠的貸款利率。按照微利保本的原則,發揮政策性銀行發行金融債券的作用鼓勵產業戶長期發展。重視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作用,做好地方性金融風險防控。對特色產業實施“特惠保”并開通異地理賠綠色通道,鼓勵貧困人口發展產業,還可成立產業扶貧基金,支持部分貧困戶發展。
7.實施產業扶貧人才工程建設。加強人才建設,是實施產業扶貧的關鍵之策。充分依托各級黨校、大專院校的良好師資,著力培養一批黨性強、業務精、能力過硬的黨員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持。從各單位、各部門中抽調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突出的干部充實到脫貧攻堅指揮部產業扶貧科,組成涉及金融、旅游、農業、工業、電子商務業等諸多行業的專業人才庫,不定期選派優秀的年輕干部到產業扶貧做得比較好的市區觀摩學習,不斷增強工作本領,指導產業發展。加大人才引進政策優惠力度,不斷引進對口專業研究生充實到扶貧辦系統,為產業扶貧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