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盤水瞄準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緊盯“三農”工作的重點難點,積極探索農業轉型升級、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發展加快的新路徑,不斷探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少矛盾與問題也凸顯了出來。本文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梳理六盤水市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面臨的現實矛盾與重大難題,旨在努力尋找解決矛盾與困難的路徑,為奮力譜寫百姓富、生態美多彩貴州新未來的六盤水新篇章提供借鑒與參考。
市委市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的囑托,帶領330多萬人民群眾堅定不移走好“四條”發展新路,走出了四條符合六盤水實際的發展新路。一是堅持走山地特色產業生態路。順應“綠色化”要求,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統籌發展,以“5個100工程”“五大新興產業”和“四個一體化”為重點,大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高效、可持續的特色產業生態網絡,通過產業間生態鏈的連接,努力實現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旅游價值“四個最大化”。二是走山地特色現代農業路。發揮境內生物多樣性和立體氣候優勢,堅持坐山護山、坐山靠山、坐山用山,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嚴格保護地下水、土壤、空氣資源,圍繞“調結構、轉方式、抓特色、成規模”目標,以“3155工程”、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推進種養加、貿工農和農旅一體化,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態、旅游、輻射等功能,打造“喀斯特山區特色農業示范區”。三是堅持走山地特色健康旅游路。以“中國涼都”品牌疊加生態、氣候、文化、產業等資源要素,大力發展以“醫”為支撐的醫藥醫療產業,以“養”為支撐的保健養生產業,以“健”為支撐的運動康體產業,以“管”為支撐的健康服務產業。四是堅持走山地特色城鄉一體路。按照“100年不落后”要求,以市中心城區、六枝、紅果和鐘山、水城、紅橋兩個“三地同城化”為抓手,以六六高速、水盤高速、鎮勝高速、貴昆高鐵為重點,形成若干特色旅游小鎮、景區、園區相串聯的城鎮體系,構建“一軸三城五組團”城鎮格局,優化現代都市、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健康旅游、生態產業等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規劃,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在全省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走在前列。
全市上下咬定2018年擺脫貧困、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總目標,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精神,著力打造“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深入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健康”三大戰略行動,做出“決戰三年、擺脫貧困”的決策部署,制定實施“33669”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全力推進“216”開放式扶貧試驗區建設,探索建立“211”集團幫扶模式,政府、市場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正在形成。
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抓好“循環經濟、農村改革、山地旅游”三件大事。而抓好這三件大事的邏輯就是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崛起”,打造“綠色涼都”。僅2016年,全市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完成獼猴桃、茶葉、核桃、中藥材、刺梨等種植320萬畝,建成省級高效農業示范項目26個,糧經比調整為38:62,一產增加值增速繼續保持全省第一,非糧農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的94.5%;生態原產地產品示范城市創建工作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批復,成功建成1個國家級及3個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獲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籌建國家果蔬檢測重點實驗室,7個生態原產品通過專家組現場評定;盤州市、六枝特區、水城縣、鐘山區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市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3家、3A級景區13家、省級旅游度假區3家,4個鄉村旅游村寨(點)獲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稱號;26個村寨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118個村寨進入全省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名單。
一直以來,素有“江南煤都”之稱的六盤水,在市場需求側刺激下獲得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但也因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粗放型發展而付出了沉重的歷史代價,導致農業成為短板之中的短板,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4年以來,為補齊農業短板,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解決長期以來農村資源、資金分散,分戶經營的“小生產”模式難以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難題,全市努力探索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進一步調整農村生產關系,解放和發展農業生產力。六盤水“三變”改革不僅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專家學者的認可,寫入了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而且成為全省農村綜合性改革示范的樣板。
作為省內國土面積最小的一個地級市,六盤水市所轄的四個縣區活力迸發,在爭比競位中,盤縣(現為盤州市)進入全國百強縣、西部十強縣,位次逐年前移;鐘山區、水城縣、六枝特區躋身全省經濟強縣行列。為貫徹落實好省委的安排部署,六盤水再一次站在時代前列,勇擔“全面建設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先行市”的歷史新使命,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按照“七個堅持和七個新跨越”的藍圖設計,全方位開啟了探索實踐新征程。
六盤水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南、北盤江流域兩岸,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交通四通八達,是西南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市內夏季月平均氣溫僅19.7℃,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天堂,擁有四季不同的特色旅游風光。但是境內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溝深,耕地零碎,山地占97%,耕地中25度以上的占47%。農業條件惡劣,生態脆弱,屬于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個縣區有3個國定、1個省定貧困縣。2014年全市貧困人口為50.99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9.55%,分別比全國、全省高出12.55%、1.55%。資源富集與自然環境形成的反差,讓農業成為脫貧攻堅中短板的短板。怎么補齊農業短板,讓貧困地區的老百姓盡快脫貧致富,激發農村內生動力,又要保持綠水青山,生態良好,是一個困擾六盤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難題。
當前六盤水境內雖然有部分產業園區的帶動示范和引領,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種植觀念根深蒂固,大部分農民過度依賴玉米、土豆等傳統農作物,特色農業經營收入很少。全市總人口為33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56.34萬人,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僅為3860人,2015年僅為4086人,稍微有點文化和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基本為老人、婦女和兒童,普遍缺乏現代農業意識和現代農業技術,很多地方處于耕作粗放,自然經濟狀態。全市探索推進的“三變”改革,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農村資源,喚醒了部分農民的現代農業意識,但是由于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農業技術普遍缺乏的現狀與新產業新業態需要的新型職業農民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也是造成當前市內部分農業產業園區有項目缺技術、有產業缺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矛盾形態的存在,直接影響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直接影響到脫貧奔小康的現實進程。因此,轉變農民意識,留住并培養壯大新型職業農民,改善農業供給、拓展農業功能、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農民從新產業新業態中獲得更多紅利,成為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必須破解的根本性難題。
一是農產品供給端結構調整相對緩慢。優而不多與多而不優并存,時有供不應求與積壓滯銷并存的情況發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問題逐步顯現,成為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突出問題。二是長遠產業與短期產業結合不充分。比如經果林種植和發展旅游業需要長時間才能產生效益,而養殖業需要的周期相對較短,部分鄉鎮在產業布局上長短結合、遠近兼顧不夠充分合理。三是產品結構調整存在盲目性。一些鄉鎮在大面積種植經果林之前由于缺乏對氣候、土壤、環境條件的科學論證,導致出現“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情況;有的鄉鎮對該種什么、最適合種什么缺乏科學的規劃布局、嚴謹的科學論證、準確的市場預期,存在著較大的市場風險、資金風險和社會風險,導致種植的一些產品豐收后無市場,成為燙手的“山芋”。四是農產品進入市場缺乏有效的銷售平臺和路徑。如有的村按規劃種植了短平快的有機蔬菜,但缺乏市場對接和銷售渠道,造成巨額經濟損失,既傷了財又傷了心。五是產業結構調整出現零效益。由于缺乏成本意識,加之對市場預期與經濟效益缺乏科學有效的綜合分析與研判,出現種植出來的產品效益與投入成本基本持平甚至呈現倒掛情形。如個別鄉鎮雖然采取了訂單銷售的模式,但對種植產品未實行成本管控,導致銷售效益與種植成本基本持平的狀態。這些矛盾與問題成為農村主體參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熱情不高最直接的原因。
近年來,六盤水市在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市場前景好的山地特色優勢農業,具有六盤水“標志”的特色產業集群正在初步形成。但是經過調查分析發現,部分鄉鎮的大宗農產品與特色產業規模化經營不相匹配,不僅制約著農業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農業供給的體量和實效。比如獼猴桃、核桃、刺梨等大宗農產品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對接大市場,并以產業園區為平臺帶動規模化經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大宗農產品覆蓋不到的如養蜂、紅米、土豆、蔬菜等這些零星、小宗的特色農業,雖然有廣闊的潛在市場需求和現實需要,但是缺乏規模化經營,形成不了品牌效應和銷售渠道,往往是缺乏及時有效的市場供給而失去市場占有率。這些問題值得重視,并需要在實際中加以解決。
在一些地區、部分鄉鎮,依然存在著對大宗農產品、規模型產業缺乏準確的市場預期,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社會風險等各種風險,因此,如何準確進行市場預期、有效加強風險防控,切實維護好農民主體的積極性和財產收入利益,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占、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占、控制集體資產,是當前政府在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及時應對的新問題。
一是優化特色農產品結構。因六盤水市自然資源稟賦的獨特性而出產的紅心獼猴桃、刺梨、小黃姜、茶葉、紅香蒜等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具有附加值高、營養價值高、市場競爭力強、需求量大等優勢。推進獼猴桃、刺梨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的優勢產業深加工,打造符合市場需要的中、高端產品。二是優化特色養殖結構。水城、盤州一帶山區放養的涼都黑山羊因主食野草,飲山間溪流清泉,毛色光滑,肉質細嫩而遠近聞名,可以此為主導產業做優養殖結構,做大養殖規模,做強養殖產業。不斷提高草食畜牧業比重的同時,大力發展蜜蜂、蝦、蟹等特色養殖。三是優化區域結構。以資源優勢為立足點,在最適宜的地方生產最適宜的產品,在現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帶基礎上,科學劃定水稻、小麥生產功能區和烤煙、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一是狠抓國家機遇,優化產業園區總體布局。國科辦農〔2015〕76號文件已經批準六盤水市為第七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六盤水可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按照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三區聯動”的方式進行總體布局,分為“四園一帶一中心”,包括盤州刺梨產業園、涼都獼猴桃產業園、水城紅豆杉產業園、六枝魔芋產業園、噠啦仙谷—娘娘山高原生態濕地養生觀光帶和高新科技孵化平臺及產業服務中心。整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預計投資1014900萬元,規劃面積112萬畝,其中核心區12萬畝,示范帶動區100萬畝,形成的技術、品種、產品輻射推廣到六盤水市及貴州其他地區和云南周邊地區。二是以產業園區建設為抓手,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按照“科技興園、創新發展”的設計思路,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以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為核心,圍繞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的目標,重點打造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以科技創新轉化能力、科技創業服務能力、帶動產業發展能力和農民增收致富為工作重點,推進科技研發、技術培訓、信息網絡、基礎設施等工作開展,在全市乃至全省開啟一段反貧困的新征程。三是以產業園區建設為平臺,促進農村綜合改革。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可以進一步讓特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化;可以讓農村分散的資源聚集化、模糊的產權更加清晰化、集體的資產資本化,進一步促進農村土地、農業經營、農村社會治理和農村金融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帶動,可以讓更多貧困戶參與、更多農民增收、更多村級集體經濟增長、更多農村資源增值,促進農村綜合改革向百姓富、生態美的方向健康有序邁進。
一是“三變”改革需要國家層面的總結提升。有學者指出,“三變”改革在理論方面的總結提升還不夠,對其深層次的價值意義思考不深、內涵外延挖掘不夠,在實踐上升理論、理論指導實踐上還有差距,需要國家層面幫助總結提升。二是加快明晰農村土地產權關系需要國家層面推動。土地經營權流轉是“三變”改革中重要的一環,但由于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性質在法律層面沒有得到確認,土地經營權、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之間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明確,特別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關系和入股、交易等方面相關配套政策還未完善,這些都給改革的實踐者造成一些困惑。有專家建議,“三變”改革需要從法律上明確土地經營權的物權性質、明確細化土地經營權的權利內容,建議修訂和完善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土地承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農民和土地經營權權利人的權益分成,對于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都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三是有效防范各類風險需要制度層面的保障。“三變”改革涉及的主體是農民,而農民在強大的資本面前和現代化農業體系里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有效保證“三變”改革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方向穩步前進,保障好農民各項權益,增加其財產性收入,尤其是貧困群眾的如期精準脫貧同步小康,有效建立農村“三變”改革風險防范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等等這些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都需要制度層面的有效供給和推進。
一是全面推進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城市創建工作。貴州省質監局將六盤水市列為2016年有機產品認證重點推進區域,水城縣榮獲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縣稱號。全市已經初步制定獼猴桃、刺梨、軟籽石榴等重點優勢產業在種植、管理、加工、貯藏、包裝、銷售等環節的生產規范和技術規程。全市已共有217家企業、合作社獲得“三品一標”產地認定、產品認證證書308個,農特產品地理標志21個,無公害產地認定面積184.56萬畝。這些為全面推進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城市的創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動力。二是集中打造地域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六盤水市于2014—2016年已連續三年舉辦了特色農產品展銷會,成功打造“生態涼都·高山珍品”公共品牌和“彌你紅”獼猴桃區域品牌。涼都“彌你紅”、“天刺力牌”系列刺梨產品、“水城春”系列富硒茶、盤縣火腿、“信友牌”核桃乳、“宜枝魔芋”等知名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也有一定的提高。六盤水市可依托現有的品牌優勢和基礎,打造集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三位一體”的母子品牌結構,形成一個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農產品品牌體系。三是大力擴展優質農產品營銷渠道。當前六盤水市已建成了以“中國網絡菜市場”、盤縣西部電子商務、六枝郎岱電子商務為代表的農村電商127家。但是隨著優質農產品源源不斷的產出,傳統的營銷渠道和現有的電子商務模式顯然不能滿足供給,需要進一步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營銷公共服務平臺。這就需要進一步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以“互聯網+”為紐帶,加強“中國網絡菜市場”等電商平臺建設和管理,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生態涼都·高山珍品”更好地出山出海。
一是加強教育供給,剪斷貧困落后思想文化意識復制鏈條。約翰·梅爾認為:“教育在激起農民思想變化方面作用顯著,因為它不僅能夠拓展農民自身和子女的視野,還能引起其消費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是,它會為農民及其未來提供實行變革的方式,進而激起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始變革。”因此,要阻斷貧困落后思想的代際傳遞,首要路徑就是要加強教育供給,斬斷窮根,從而激活農民的改革意識,激發農村改革的內生動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引入更多的優質人力資源,實現人才城鄉雙向流動。當前農村的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六盤水市也正處于這種現狀。據筆者在農村走訪,留守在農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有一技之長或文化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基本單向流入了城鎮。因此,農村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和生產率都是值得擔憂的。為此,應該設定在不損害農村居民財產權益,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相關特定的條件下放開在農村居住的相關制度限制,并營造有利的環境讓有市場理念、有經濟實力、懂技術善經營、有帶動能力的城鎮優質人力資源進入農業領域創業就業,尤其是鼓勵新鄉賢回鄉反哺家鄉,合理引導已經出現的逆城鎮化行為,為農業改革發展助力。這也是六盤水市全面建設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先行市的重要突破口。三是分類推進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由于當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對象有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專業合作社成員、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普通農民,應該針對不同類型進行不同的側重培訓,把課堂培訓與生產現場培訓相結合,培訓內容與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結合,普通農民與典型帶動相結合,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效明顯的培訓,真正讓農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實現由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