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的“標準答案”有兩百多個字,不易于隨口而出。為了便于表述,我思慮甚久,突然想到這樣一個說法:“四渡赤水”戰役最能體現長征精神。
20世紀80年代,中宣部、總政治部在宣傳指導思想中將長征精神大體概括為“革命理想、革命英雄氣概、艱苦樸素及群眾關系”四個方面。在這一時期,理論界和史學界還未明確提出“長征精神”的概念,更未闡述其內涵,甚至很少用“長征精神”的表述,而籠統提“紅軍精神”。
一九九五年左右形成了對長征精神內涵的基本看法。在這一時期出版的專著中將其概括為: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樂于吃苦、不懼困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重于求實、坦誠自糾的獨立自主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崇高品德。為了便于表述和記憶,在一九九六年出版的有關著述中還將長征精神表述為:特別重求實的獨立自主創新膽略;特別講團結的集體主義高尚情操。其主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應該說,黨的九十多年歷程中可以提煉出來的紅色精神有許多種,以歷史事件命名的就有五四精神、嘉興南湖紅船精神、二七精神、古田會議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紅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以紅色精神發生地命名的就有井岡山精神、百色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太行精神等;以創造紅色精神的群體與個人命名的就有瓊崖縱隊精神、紅色娘子軍精神、抗大精神、抗聯精神、新四軍精神、臨沂紅嫂精神、楊靖宇精神、劉胡蘭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孔繁森精神、鄭培民精神,等等。這些精神,都體現了黨的先進性,充分展示了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
但是,這所有的革命精神中,最有影響最具群眾性的是“長征精神”。“二萬五千里長征”“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些語匯,早就成為人民順口而出的口頭禪。試問,哪一個“精神”,可以成為三十年來黨中央專門召開大會來慶祝、紀念和闡釋的呢?
黨史專家石仲泉提到“中央紅軍以湘江戰役、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最為驚心動魄”。
“湘江戰役”是李德、博古當政時的慘劇,誠然不具“最能體現”的特質;而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雖然十分驚世駭俗,超級典型,然而它們與四渡赤水相比,無論從規模、艱澀,還是從時間長度、影響深遠比,都略為遜色。
此外,還有爬雪山、過草地這樣的艱險困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確是十分形象的艱苦奮斗精神、理想信念精神的再現,然而,在充分展示長征精神中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雪山草地幾乎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有紅軍“群眾”)方面,依然是不充分的。
唯有歷時101天,行程5000里,大小打了40多場戰斗的四渡赤水戰役,才能最好地體現和展示長征精神。
在長征精神中,理想信念是長征精神的核心要素,為抗日救國不怕犧牲是長征精神的基本特征,思想路線是長征精神的智慧表述,組織觀念嚴守紀律是長征精神的重要內容,群眾路線是長征勝利之本,是長征精神之母。這一切,都在四渡赤水戰役得到完美體現。比如:對人民群眾的財產秋毫無犯。每到一處,紅軍都張貼安民告示,都要給部隊下達遵守群眾紀律的命令。在進遵義城的布告中,竟然出現“不準隨地大小便”的規定,隨后又在《紅星》報中總結出以排為單位自挖廁所的經驗。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對群眾利益能夠想到如此細致入微,足見紅軍忠誠為民的根本態度。
長征途中,紅軍之所以能夠在險惡環境中生存、發展、壯大,就是因為他們密切聯系著廣大人民群眾。否則,要取得長征勝利是難以想象的。
毛澤東的得意之筆也是長征精神的得意之筆,長征精神在四渡赤水中得到充分展示,更加升華了四渡赤水這一得意之筆的廣義與深度。
四渡赤水戰役,之所以成為毛澤東一生中(而不僅僅在軍事指揮上)的得意之筆,應該從軍事斗爭、軍事謀略、軍事路線的“狹義”中引申出來,而從整個長征過程和長征精神的結論中去提升之、升華之,這樣,四渡赤水的經典性、唯一性、生動性,才能得到更為充分和完備的論述。
長征中,遵義會議決然是最精彩的一筆,而用以“檢驗”和“彰顯”遵義會議成果的四渡赤水,由于它更為完整系統地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長征精神,所以說,用群眾喜聞樂見和朗朗上口的習慣來講長征精神,非四渡赤水莫屬!
四渡赤水戰役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是長征中的一部壯麗英雄史詩。大自然的一道道關隘、一條條江河,國民黨軍隊的一次次轟炸、一回回圍追堵截;黨內的“左”傾教條主義,右傾分裂主義;溫飽不能,缺醫少藥……但一切艱險并沒有壓垮英勇的紅軍,反而讓紅軍提振了士氣,克服了難關,在整個戰役中鍛造了中華民族精神之魂——長征精神。
以四渡赤水為藍本的長征精神,據說已進入美國西點軍校經典教材。作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的長征精神,已經突破了時代和時空的界限,成為中華民族精神中最為燦爛的瑰寶而躋身世界軍事典籍和躋身世界文化之林,成為遠征史上的絕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力量不行。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民族,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意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亙古未有的事業,也是一項充滿艱辛探索和創造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這種精神要與時代要求相結合,形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精神,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永遠在路上”的長征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崇高的精神是偉大事業的靈魂,偉大的事業是崇高精神的結晶。
也許用不著匆忙提煉和認定四渡赤水精神,因為,長征精神,其實已全面地在四渡赤水戰役中彰顯。如果這一結論沒有異議的話,四渡赤水精神,長征精神,是同一的、重合的,四渡赤水戰役完美地、全面地展現了長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