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12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2017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經濟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中高速區間。對此,一部分“拐點論”者認為,6.7%—6.9%是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最低增速區間,因此經濟增速下降表明中國經濟出現由盛轉衰的“拐點”,將在告別高速增長后開始走“下坡路”。事實上,對于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美國彭博社年初就曾指出,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到了1990年以來最低,但是單單2016年的增量規模就相當于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總量,并超過荷蘭、土耳其、瑞士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經濟規模。換言之,中國在2016年新創造的產值就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的G20經濟體?!耙虼?,不看體量、不看結構,僅憑增速下降就斷定中國經濟發展迎來拐點,無疑是非常膚淺的。”天津財經大學教授說。而另一部分“拐點論”者看來,中國經濟已經走出了低谷,即將迎來“V形”大反轉。對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觸底的可能性比較大,但并不意味中國經濟會就此出現“U型”或“V型”的大反轉。專家指出,“拐點論”實質是一種基于經濟發展“舊常態”的非理性思維。它過度放大了經濟數據短期波動在轉型升級時期的意義,當數據走弱時擔憂經濟失速,當數據回暖時又高呼觸底反轉,從而容易造成過度悲觀或盲目樂觀,對人們正確認識中國經濟造成了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