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詩成在8月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發表文章說,最近河北古城正定縣突然成了“網紅”:“所有機關事業單位的院門打開,讓社會車輛自由免費在院內停放;縣城所有停車場實現免費開放”。網民對此叫好,不僅因為它直面了“停車難”的社會痛點,也在點贊政府部門這種放下架子、向市民開放資源的態度。毋庸諱言,當下不管是一個縣鄉內部,還是不同地市,甚至省與省之間,資源、政策的壁壘還是存在的。政府大樓的“威嚴”,企事業單位的封閉,旅游景區的各自為政,“各條戰線”的“各自為營”,都有形無形地壘砌了發展的壁壘,也釀造了所謂的夾縫壓抑。其背后有的屬于利益糾葛問題,有的純粹就是習慣成了自然。打破這種狹隘,盤活更多資源,已經成為激發社會活力的必然途徑。西湖景區等全面向市民與游客免費開放以來,結果獲得了更好的收益;近期,貴州率先提出了暑期所有景區對湖南、福建、重慶等多個省市開放半價門票的政策;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也相繼宣布9月1日起全面取消手機國內長途漫游費……多個事件表明,“對內開放”或許是當下很重要的一種發展思路。各級官員或許應該從腦子里多一些拆墻的意識:凡是給民眾生活、消費造成了“墻”的壁壘,凡是給民眾造成了很多壓抑與“不自在”的措施,都應該先檢省一下,有沒有進一步“對內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