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榮
貫徹綠色發展新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新威寧
李正榮
立足新的歷史起點,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我們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貴州省委、畢節市委關于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決策部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促進大生態與大扶貧、大數據、大旅游、大健康等融合發展,努力走出一條速度快、質量高、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
近年來,威寧縣牢牢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扎實推進“綠色威寧行動計劃”,因地制宜選擇發展產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打造“大生態”長扳,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積分別達111.05平方公里、350平方公里,完成荒山造林9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5.5%;縣城區環境空氣優良率達97.2%,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為100%;建成一大批城鄉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86.51%、93.9%。但總的看,威寧縣生態環境還十分脆弱,面臨著加快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生態產業發展缺乏系統長遠規劃,生態優勢還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生態文明法規體系不夠健全,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亟待完善提升。貴州省納入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出臺了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大決定,為威寧縣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的決策部署上來,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讓威寧山更青、天更藍、水更清、地更潔,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一要大力發展生態利用型產業。加快發展山地旅游業,編制完善威寧縣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和草海、石門鄉、板底村等旅游總體規劃。利用草海生態旅游度假區資源優勢,積極構建全域旅游產品業態體系。加快智慧旅游發展,強化旅游營銷推介,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將威寧打造成為中國休閑度假旅游基地,爭取草海創建國家“5A”級景區,將鎖黃倉濕地公園、百草坪、板底、鳳山和沙子坡露營基地、泰豐生態農業觀光園建成國家“4A”級景區。加快發展大健康醫藥產業,建設云貴川毗鄰地區藥材集散中心。加快發展生態高效農業,鞏固提升烤煙產業,加快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著力突破中藥材、蘋果、畜牧業,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業,支持中農發、雪榕、德清源、海升集團等龍頭企業在威寧做強做大,把威寧打造成為中國南方馬鈴薯種薯基地、中國中藥材種植基地、南方高原生態蘋果基地。加快發展林業產業,實施林業產業三年倍增計劃,推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二是大力發展循環高效型產業。以貴州威寧經濟開發區為重點,努力打造原材料精深加工發展平臺,積極引進高性能金屬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電子功能材料等新材料項目,大力發展原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加快發展綠色輕工業,依托威寧縣豐富的馬鈴薯資源,大力發展馬鈴薯淀粉、變性淀粉、全粉加工產業;依托豐富的高原有機茶、蕓豆、魔芋、苦蕎、大蒜、生姜、干鮮果品、蔬菜以及牛、羊、豬、雞、皮毛制品等特色農畜產品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畜產品加工項目。利用縣域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果酒、苦蕎、黨參、天麻等保健酒,形成以中檔酒為主體產業格局。三是大力發展低碳清潔型產業。加快發展大數據信息產業,加快構建威寧大數據服務平臺,培育發展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推進大數據開放應用共享,深入挖掘大數據商用、政用、民用價值。推動大數據、“互聯網+”與各行業緊密結合,培育軟件開發、人工智能、呼叫中心、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遠程醫療、數字內容等新興業態;突出打造大數據服務外包和呼叫產業基地平臺,力爭實現呼叫中心10000席規模。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到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2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80萬千瓦,把威寧打造成為貴州綠色能源基地。加快發展新型建筑建材產業,大力發展環保型建筑用磚、新型墻體材料及建筑鋼材,積極鼓勵使用綠色建材產品和綠色裝飾材料。
一是要建設生態縣城。遵循縣城發展規律,嚴格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圍繞構建云貴川毗鄰地區重要節點城市的發展定位,堅持“大縣大城”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建成“一核兩軸四片區”的城鎮空間結構體系,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堅持“老城疏解改善、新區優質提升”,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完善新區醫院、學校、農貿市場、金融機構等配套設施,更加注重建成率、配套率、達標率,不斷增強城市服務功能。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推動城建轉型升級,到2020年把縣城建成40平方公里、3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城鎮化率達50%以上。持續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努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強節水型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開展縣城北門河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體,確保城市水環境長治久清。二是要打造綠色小鎮。把“綠色”主題融交通樞紐型、旅游景觀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六型”示范小城鎮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綠色小鎮。堅持規劃引領,科學確定集鎮發展總體布局,推動“多規合一”。提升集鎮品位。加快推進列為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的迤那、二塘、東風和13個縣級示范小城鎮建設,推進迤那、牛棚同城化發展,把中水、金鐘、黑石、雪山、東風等建設為區域性中心城鎮。做優集鎮環境,健全集鎮長效管理機制,有序開展交通秩序、違章建筑、鎮容鎮貌等專項整治,確保集鎮環境整潔優美。三是要建設美麗鄉村。按照“依山傍水、顯山露水、亮出田園風光”的理念,大力實施“小康六項行動計劃”,建成一批設施完善、產業興旺、生態良好、環境優美、魅力獨特的宜居宜業宜游鄉村,讓美麗鄉村成為幸福生活的家園。整合農村危房、土坯房抗震改造、易地扶貧搬遷和對口幫扶等資源,加快推進“五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到2020年“五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覆蓋100%的行政村。
威寧是長江、烏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守住山青、天藍、水清、地潔四條生態底線,守好威寧這片寶貴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深入推進“綠色威寧”行動計劃,全面推進荒山造林、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森林改培、石漠化綜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水土保持、森林撫育、山體生態修復、戰略儲備林建設、山區綜合開發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擴大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力爭2020年完成森林資源保護420萬畝,治理石漠化面積150平方公里,實施綠化造林16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大力推進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周邊、重要旅游景區景點、城鎮周圍、園區附近、邊界地區和風電場等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全面推進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治理,加強三岔河、可渡河、牛欄江、洛澤河等境內流域污染防治,繼續實施三岔河流域環境保護河長制工程。加快實施草海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按“治、建、管、改”的要求,加快推進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打好“三階段一主體目標”攻堅戰,推動治理再提速、標準再提升、保護再強化、統籌力度再加大,提前實現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目標,讓草海這顆“高原明珠”更加靚麗。
積極開展“世界環境日”、中國植樹節、濕地保護日等重要時節的紀念和宣傳活動,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挖掘和弘揚威寧縣悠久的傳統生態文化,大力保護體現生態文明的傳統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好群眾身邊的生態文明故事,唱響“綠色發展、知行臺一”主旋律。積極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機構作用,使其成為承載和弘揚綠色文化的重要平臺和陣地。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養體系,在學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推行自然引導師、環境監督員,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堅持每年組織縣、鄉、村三級干部上山種樹,積極組織廣大學生參與植樹造林。廣泛開展綠色生活行動,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
(作者單位:中共威寧縣委政研室)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