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以共享推動發展
李曉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步入新常態,社會矛盾凸顯,社會危機加劇,社會發展壓力加大,在改革的關鍵期,有必要堅持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發展模式,以共享來推動發展、以共享來促進發展、以共享來引領發展,如此,才能真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馬克思主義者向來重視“共享”這一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馬克思的共享思想是建立在對資產階級剝削和私有化批判的基礎上的。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強調要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對立,建立一個大公無私、人人平等、能夠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后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強調而且深化了這一內容。馬克思指出,未來社會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剝削、沒有階級壓迫,實現人類自我解放的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這個社會里,生產資料私有制將被消滅,人人從事勞動、人人參加生產,社會發展的成果為全人類共同享有,重要的是,在這個理想社會里,將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
毛澤東的“共享”思想是建立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基礎之上,同時又充分吸收馬克思的“共享”理念從而發展起來的。盡管處在物質非常匱乏的年代,但是毛澤東仍然主張人人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經在多種場合表達過他的共享思想。他認為人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當社會生產充分發展起來,人人擁有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平等地享受社會發展成果,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標志所在,“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江澤民非常重視“共享”這一社會理念,他認為,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必須消除貧困,解決貧困地區農民的發展問題,如此,方能讓貧困地區人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國農村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必須切實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胡錦濤針對社會中的一些不和諧音符提出了“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理念,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同志順應歷史潮流、應運時代要求、響應群眾呼聲,對“共享”這一社會理念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了“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一反映歷史進程、社會變遷、人民意愿的深刻論斷。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內涵豐富,意旨深遠。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看,這一論斷主要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要通過不斷地改革,以此來發展生產力、改善生產力、改進生產關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縮小地區差距、消除貧富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吧钤谖覀儌ゴ笞鎳蛡ゴ髸r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而從中國共產黨執政的角度來看,共享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要長期執政,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幫助,中國共產黨要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是不可能的?!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因此,要鞏固黨的執政根基、壯大黨的群眾基礎,必須依靠人民,要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紅利分配中的獲得者,“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看,共享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題中之義。中國文明的一個優良傳統就是要建立一個大同社會,正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當下,習近平同志又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順應了歷史潮流,而且準確反映了社會大變遷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的時代要求。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大力度推動農村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讓貧困農村和貧苦農民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央對扶貧開發工作高度重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有計劃、有資金、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大家一起來努力,讓鄉親們都能快點脫貧致富奔小康”,在這里,習近平說的就是要全社會、全體人民“共享”社會資源,共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和社會財富的享有者與使用者。
習近平關于“共享”的論述思想深刻而又內涵豐富,是馬克思主義“共享”思想中國化的最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共享”思想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不僅充分彰顯了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情、國情、民情的深刻把握,而且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理念的深刻領悟、對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享”理念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而且,相較于其他四大發展理念來說,“共享”的理念顯然更為生動活潑,其目標更為豐滿,其方向性更為現實與直接,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非常貼近、息息相關,也就更讓人民群眾期待與向往。正所謂“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
從邏輯關系上來分析,共享是發展的目標,發展是共享的物質條件。習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可謂一語道破了中國式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發展、社會改革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平等、公正地享受改革紅利與社會大發展、大繁榮帶來的深刻變化。而如果離開這個目標,改革就不能說是成功的,發展就不能說是公正的。只有建立在“共享”基礎之上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是惠民的發展、才是成功的發展?!皬V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并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保爸袊鴪陶叩氖滓姑褪羌辛α刻岣呷嗣裆钏?,逐步實現共同富?!薄8母锸前l展的重要推手,要發展,就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改革,但改革的目標是唯一的,那就是為人民群眾謀取幸福,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成果,“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同時,要真正達到人民群眾“共享”社會財富狀態,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發展、發展、不斷地發展,除此之外,別無他途。關于這一點,我們黨的歷史有過慘痛而深刻的教訓。比如,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大鍋飯”和人民公社就是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不允許、生產資料并不豐富、人民思想境界并未達到的情況下提出的,企圖構建一個“共同支配生產資料、共同支配社會財富、共同享受社會福利”的無任何差別的平等的理想社會,后來的歷史事實證明這種做法過于極端,不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的具體國情,超出了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相互協調發展的范圍,不僅沒有讓人民群眾“共享”到社會財富,反而讓人民群眾共享“貧困”,從而給社會和人民群眾帶來了災難。改革開放初期,由于過度重視生產效率,對于分配的公正、公平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普通人民群眾不能有效共享改革開放的勝利成果,改革紅利在某種程度上不能公正、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社會問題眾多、社會事件多發。正是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新時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致力于解決分配的公平公正問題,把“共享”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多次強調,“我們的責任,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一步把‘蛋糕’做大,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更加堅實物質基礎”。
總之,共享與發展之間有著辨證的邏輯關系。社會財富是生產力充分發展的結果,要達到共享社會財富的目的,必須要充分發展生產力,如果沒有高度發達、高度發展的生產力,就不能創造足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就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需要,更不能達到人民“共享”社會財富的目標。共享是發展的目的,如果在發展的過程中背離了這個目的,出現了兩極分化或者說其他的種種不平等現象,那么這個發展顯然就是有問題的,就是不成功的。只有建立在共同富?;A上的共享發展,才是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發展,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正步入新常態,中國社會各項建設漸入佳境,必須確立正確的共享發展理念,以共享推動發展、以共享促進發展、以共享帶動發展,從而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拓寬到一個新境界。
一是確立正確的共享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绷暯降恼撌鰞群S富、思想深刻、觀點明確,深刻闡明了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而且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廣大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中國社會人口眾多,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人口結構復雜,參差不齊,至今仍然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其中西部部分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堪憂,人居情況不甚理想,要實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確實不易。這就需要我們黨樹立正確的共享發展理念,牢記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
二是將公平公正的理念貫穿于發展過程的始終。早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就對社會分配制度下的公平正義觀念進行了論述,后來,在《資本論》中他又進一步強調了社會分配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他指出:“這種經濟交易作為當事人的意志行為,作為他們的共同意志的表示,作為可以由國家強加給立約雙方的契約,表現在法律形式上,這些法律形式作為單純的形式,是不能決定這個內容本身的。這些形式只是表示這個內容。這個內容,只要與生產方式相適應,相一致,就是正義的;只要與生產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義的。”因此,在當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樹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相一致的社會分配制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就業創業”“提高教育質量”“實施脫貧攻堅工程”“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正所謂“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從而建設一個人人平等、人人能夠共享社會財富的美麗中國。
三是加強社會機制體制建設,為共享發展提高制度保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發展,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日漸突出,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其中,社會分配的公平問題正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大發展、大繁榮,中國道路要構建,必須要大力解決這些問題,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問題擺在最重要的位置,盡力完善社會法制建設、規范法律法規,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基點的社會分配和保障體系,構筑起共享發展的制度保障機制,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完善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極力幫助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不斷縮小社會貧富差距,讓社會弱勢群體得到保障,讓人民群眾活得更有尊嚴、更有成就感,讓全體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駕護航下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責任編輯:謝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