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和 柳誨綸
以“三變”實現“五幫”推動易地產業扶貧
吳昌和 柳誨綸
黔東南州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貴州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在奮力攻堅脫貧戰工作中,黔東南州積極探索創新,大力改革創新,推動“三變五幫”易地產業扶貧新模式,拓寬脫貧攻堅的路徑渠道,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取得了積極的初步成效,值得進一步研究、總結和大力推廣。
過去的“十二五”時期,黔東南州綜合經濟實力從全省掛末位置躍升到中游水平,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00億元,凈增500億元,超額完成了翻一番的目標,年均增長15.4%,增速居全省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83億元,年均增長40.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年均增長31.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350億元,凈增200億元,年均增長19.6%。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接近2000億元大關。貴廣高鐵、滬昆高鐵建成通車,高鐵通車里程接近全省一半;高速公路突破800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以上?!笆濉睍r期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進一步創新脫貧攻堅舉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貧困群眾資源不足的問題,城鎮幫助解決
一些農村之所以貧窮落后,主要是由當地的資源貧乏,不能滿足發展需求。發展易地產業,一方面,讓貧困戶入股參與到城鎮的停車場、加油站、公交等建設,按股分紅獲得收益,實現持續發展而脫貧。另一方面,突破當地的資源局限,在那些資源豐富的區域發展產業,使貧困戶實現持續發展和增收。
(二)貧困群眾能力不強的問題,能人幫助解決
貧困群眾貧困的根本在于缺乏適應現代生產方式的勞動技能,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能力。發展易地扶貧產業,使政府、企業和貧困戶之間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系機制,在政府的主導下,能人(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帶頭人)通過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各種優勢資源,以群眾參股的方式,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帶動貧困群眾發展產業,使產業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擴大有效供給而產生穩定收益,這些收益按照貧困群眾所占股比予以分配,使貧困戶能夠持續增收,有效解決貧困群眾的脫貧需求。
(三)貧困群眾資金不夠的問題,政策幫助解決
貧困群眾根本的標志是收入相對較低,更談不上用于發展的資金了。目前,很多政策性資金特別是銀行的貸款貸不出來,主要是因為那些比較貧困的鄉(鎮)、村,沒有好的產業,銀行擔心貸款的風險。發展易地扶貧產業,一方面,有利于銀行看到產業發展的良好前景,愿意把資金貸出來;另一方面,有利于將政府的各種扶持政策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幫扶資金,使財政涉農資金、金融機構貸款、民間資本等各種資金,得到有效整合利用,幫助貧困戶發展壯大產業,實現持續發展。
(四)貧困群眾分散脫貧不易的問題,集中幫助解決
農村貧困群眾往往零星分散在邊遠農村,很難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很難進行集中幫扶,他們脫貧十分不易。發展易地扶貧產業,將這些零星分散的貧困戶的資源、資金,投入到條件好的地方集中發展產業,形成規模效益,可以較好地集中解決這些零星分散貧困戶的增收脫貧問題。
(五)貧困群眾收益不穩的問題,保險幫助解決
針對發展易地產業扶貧中可能遇到的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積極引導保險機構研究拓展涉農保險產品,探索出一條“政府推動、商業運作、支農惠農、可持續經營”的發展之路,構建起“政府、農民、保險公司”三方共贏的機制,有效轉移分散風險、分攤經濟損失,最大化地保障對貧困戶的投入收益安全。如岑鞏縣2015年積極引導農戶開展政策性水稻、玉米、能繁母豬、育肥豬保險工作,水稻實現應保盡保,玉米承保率不低于50%;能繁母豬承保率達到80%,育肥豬承保率不低于20%。2015年,凱里市萬潮鎮共為3868戶農民種植的11035.63畝的水稻辦理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當年7月該鎮荷花村、萬潮村和新莊村水稻遭受病蟲危害,產量損失嚴重。保險公司按325元/畝的理賠標準進行理賠,85戶農戶得到了3.8萬元的理賠金,分擔了農戶的損失。
(一)是先富帶后富的生動體現
“三變五幫”,變資金為股金,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讓能人、合作社、龍頭企業與貧困群眾抱成團、擰成繩,達到農村貧困戶家家有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易地產業的發展,政府、企業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系機制得到加強,通過能人(企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帶頭人)帶動,實現工農要素相互滲透,為走出一條先富帶后富、共走富裕路的新路子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生動體現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重視統籌城鄉發展這一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城市反哺農村,是社會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在城鎮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的黔東南州,農村明顯落后于城市,成為全面小康的短板。黔東南州實施的易地產業扶貧新模式,就是把發展農業自身潛力與城市反哺農業結合起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三)是統籌區域發展的生動體現
統籌區域發展,縮小區域內發展的差距,促使區域間共同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中一個最重要的要求。采取龍頭引領、農戶參與、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的扶貧脫貧模式,科學合理引導區域內強弱村、戶形成“抱團效應”,提高農業市場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有利于逐步縮小州、縣、鄉區域內不同地方的發展差距,形成區域內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四)是工業反哺農業的生動體現
通過工業園區的發展,形成了較強的工業推動脫貧攻堅能力。同時還能把工業理念傳遞給農村農民,有利于在工農互動中培育新型農業企業,從而讓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更能對接市場,實現和提高農業產業化、規?;?、效益化,帶動更多貧困群眾進入到產業鏈中,實現增收、脫貧。
(五)是發揮市場作用的生動體現
近幾十年來的扶貧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這種扶貧更多的是靠黨政推動,是各級黨政機關的一廂情愿,還沒有充分發揮市場經濟規律在扶貧中的作用,只是“輸血”,形不成“造血”功能。“三變五幫”改革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實現了政府主導,依靠市場機制,廣泛調動社會各界資金投入,變資金為股金,變“死資源”為“活資產”,按市場需求,自覺調整產業適應市場,形成有效的、穩定的收益實現脫貧。
(一)有利于壯大國有資產
“三變五幫”中組建的國有資產幫扶平臺,經營所得的收益,在脫貧攻堅期間按股比分配給農民、村集體。當所有的貧困戶脫貧退出幫扶平臺后,所產生的實際收益歸幫扶平臺所有,幫扶平臺就是一個個優良的國有資產,國有企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有利于消除城鄉差異
通過“三變”改革實現“五幫”,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使農村與城市逐步結合,實現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確保貧困地區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最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協調發展,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三)有利于壯大市場主體
易地產業扶貧新模式,激活了貧困地區沉睡的資源和農戶手中應享有的政策資金,激發了經濟發展活力,對全州經濟發展,特別是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三變五幫”改革,增強了培育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參與競爭的意識,加快市場主體發展,激發全州創新創業活力。
(四)有利于增強投資拉動
“三變五幫”強化了要素保障,營造了敢投資、愿投資、能投資的良好氛圍,激發各類投資主體的投資熱情和投資能力。同時在用好用足用活信貸、政策、資金中,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有效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五)有利于做大做強產業
易地產業扶貧新模式,促使貧困地區結合自身實際,集中發展要素加大投入,在特色優勢產業方面形成新思路、新措施、新辦法,因地制宜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從而在發展特色經濟中,突出地方特色,打響特色品牌,提高產業經濟效益,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轉換,最終實現以產業扶貧為基礎,建立可持續的扶貧模式,同時做大做強支持經濟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
(作者單位:中共黔東南州委中共黔東南州委辦公室)
責任編輯:謝義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