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婉
吉林財經大學
瑕疵股權是指因出資者在履行出資義務、股權記載、登記程序等環節存在違法、違規或者違約等瑕疵因素導致權利本身存在缺陷的股權,不符合或者沒有完全符合我國《公司法》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
瑕疵出資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虛假出資是指對公司有出資義務的發起人或股東表面上已經完成出資但實際上并未出資的行為。從性質上來看,是一種故意欺騙的行為。如偽造出資證明騙取驗資報告,從而獲得公司注冊;又如出資人以房產、土地使用權、車輛機器設備等出資,沒有依法將非貨幣財產轉移給公司,而是自己偽造了轉移手續騙取驗資或注冊。
抽逃出資是指公司的發起人、股東在公司設立成功以后非法將其所繳出資部分或全部暗中撤回。此時,財產所有權或者實際控制權從公司重新回到出資人手里,但其原有出資額及股東身份仍然被保留了。
關于這個問題,理論界也存在多種觀點。有受讓人完全責任說、連帶責任說、受讓人的主觀狀態決定。
本文認為,瑕疵股權轉讓行為的責任承擔主體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實踐中千變萬化。一刀切的完全由出讓人承擔、完全由受讓人承擔或者由兩者連帶承擔都有失偏頗,不能有效地保護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因此,我們既要維護交易安全又要提高交易效率。根據前述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認定的結論,本文認為,應當區分受讓人的主觀心態來確定責任承擔主體及其方式。
(1)受讓者明知或應知該股權為瑕疵股權的情形
首先,在這種情形下,轉讓人要承擔責任。因為股東不按照公司章程和法律規定出資時就有了對守約股東的違約責任,轉讓人對守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受讓人也要承擔責任。作為追求經濟利益的商事主體的股權受讓人,明知或應知受讓的股權為瑕疵股權時,也要承擔對守約股東的違約責任。理由如下:
第一,瑕疵股權轉讓合同的實質是合同,除了《公司法》有特殊規定外,就要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定。
第二,受讓人因受讓瑕疵股權而在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等材料上登記為股東,其就負有保證資本充實和維持資本的法定義務,公司守約股東就有權要求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
因此,在受讓者明知為瑕疵股權的前提下,轉讓股東因為出資瑕疵需要對公司守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受讓股東受讓股權后也需要對守約股東承擔責任。
(2)受讓者不知該股權為瑕疵股權的情形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于受讓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受讓股權后,瑕疵出資的民事責任承擔沒有作出相關規定。
本文認為,如果轉讓者存在欺詐,受讓者并不知該股權為瑕疵出資,基于錯誤認識才接受了瑕疵股權的轉讓,則認定受讓者主觀上并無自愿承擔瑕疵出資責任的意思,也就不必承擔對守約股東的違約責任。
目前《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此問題作出了規定:瑕疵股權受讓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股權存在瑕疵的,公司可以請求該受讓人和瑕疵股權轉讓人連帶承擔對公司的資本充實責任。目標公司債權人則可以請求該受讓人和轉讓人在資本瑕疵的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補充清償責任。
本文認為,不論瑕疵股權受讓人對股權瑕疵情況是否知情,瑕疵股權轉讓合同一律有效。確立轉讓合同一律有效制度,可以保護相關各方的利益。其次,合同是個不冒煙的工廠,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合同是創造經濟價值非常重要的手段,法律的出臺也是為了維護交易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們要慎重對待可撤銷合同和無效合同,盡量維護商事交易關系的穩定。
確立瑕疵股權轉讓合同一律有效的制度,還需要特別注意兩種情況:一是轉讓人和受讓人均不知該股權為瑕疵股權。通常情況下轉讓人對瑕疵出資是知情的,瑕疵出資是其故意而為的。但是在特殊情形下,可能轉讓人對此也不知情,如轉讓人不是出資瑕疵的原始股東,而是通過受讓的方式獲得的瑕疵股權,其后也不知情。在這種情況下,轉讓人轉讓股權,兩人均不知該股權為瑕疵股權,并不存在欺詐的問題。如果受讓人能夠證明在訂立合同時的,該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應當被認定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合同,僅由轉讓人在出資瑕疵的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轉讓人承擔責任以后,可以向其前手追償。如果受讓人不能證明存在重大誤解或者顯失公平,該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應當認定為有效,應當由轉讓人和受讓人在出資瑕疵的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的部分債務承擔連帶補充賠償責任;二是受讓人無償受讓該股權(受讓者主觀心態在所不問)。轉讓人將瑕疵股權無償贈與給受讓人,根據前面對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分析,如果該股權轉讓合同不存在《合同法》規定的無效情形,該合同應當被認定為有效。因為受讓人無償取得股權,并未支付合理的對價,為了充分保護公司和相關債權人的權利,應當由受讓人在原始股東出資瑕疵的范圍內對公司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明確瑕疵股權自由轉讓制度并不意味著瑕疵股權轉讓是絕對自由無拘無束的。在承認瑕疵股權轉讓合同有效的前提下,允許公司通過內部制度進行管理。公司可以約定由股東會決議或公司章程來對瑕疵股權轉讓進行一定的限制。這樣既不違反股權自由轉讓的基本理念,維持公司運營穩定和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又基于權利與義務一致的原則,允許公司股東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通過法定程序合意對瑕疵股權的自由轉讓作出一些限制性規定。
1、出讓人應承擔瑕疵股權轉讓后對債權人的責任
在公司財產已經不能清償公司債務的條件下,股東的瑕疵出資行為就侵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如果公司財產完全能清償債務,就談不上對債權人債券的侵害了。
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方式主要是承擔補充責任。《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對此有相關規定,它規定了出讓股東須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條件,僅只有在因股東的瑕疵出資行為致使公司不能清償債權人債務時,債權人才有權利追究瑕疵出資股東的責任。債權人可以從瑕疵出資股東獲得賠償的前置條件是債權人向公司提起訴訟,而經過了訴訟和執行程序發現公司資不抵債不能完全清償時,債權人才能從瑕疵出資股東處獲得賠償。那么在訴訟程序中對股東的起訴在何時提出呢?是在對公司的訴訟中提出?還是在執行程序中發現公司資不抵債時再提出呢?如果有證據證明股東的確存在瑕疵出資的情形時,在向公司提起訴訟時應一并將股東列為共同被告。理由如下:將出讓股東與公司列為共同被告,有利于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也更有利于保證債權人合法權益。具體情況如下:假如股東被判決須承擔補充連帶賠償責任,在執行過程中,若發現公司財產足以清償債務,則出讓股東就不需要“補充”,即不再承擔責任 ;若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則可直接執行股東的財產,迅速獲得賠償。如果先起訴公司,執行后發現財產不足,又要對股東再次提起訴訟,時間漫長訴訟成本高,也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2、受讓人應承擔瑕疵股權轉讓后對債權人的責任
如前述,瑕疵出資的股東應在其瑕疵出資的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清償責任,即轉讓人作為法定義務主體當然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基于股權登記公示公信效力,公司債權人當然有理由相信登記在冊的受讓人即為公司股東,有權要求其同樣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而且,從法理上分析,受讓人和公司債權人相比,應優先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畢竟公司債權人是公司外部的善意交易人,而受讓人已經成為公司股東,作為公司內部成員,其有比公司債權人更強的風險應對能力。
首先,股權轉讓發生在轉讓人和受讓人之間,債權人作為公司之外的人,對于股權是否存在瑕疵、受讓人是否善意受讓、轉讓人在轉讓股權時是否構成欺詐都無從得知,也沒有必要知道,因為公司才是債權人的交易對象,債權人關心的是公司的資產是否充足,能否保障自己的債權實現。其次,股權轉讓后,受讓人即成為公司股東,被記載于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上,公司債權人基于商事外觀的公示公信力,合理信賴記載在冊的股權受讓人為公司的股東,可以要求其承擔責任。最后,債權人較瑕疵股權的受讓人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更值得優先保護。債權人為公司之外的第三人,很難了解到公司內部的真實情況,相比較而言,善意受讓人是直接與轉讓股東接觸的人,處于信息優勢地位。
由此可見,受讓人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應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不區分受讓人的主觀心理,由轉讓人和受讓人對公司債權人連帶承擔補充清償責任可以消除債權人的擔憂,促進了商事交易,也有利于商事關系的健康持續發展。另外,轉讓人和受讓人對債權人承擔的是補充清償責任,如果公司的資產足以清償債務,這時債權人就無權請求轉讓人和受讓人承擔補充清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