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清
銀川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我國城市日漸發展到后工業化時代,城市發展的動力由原本的投資、出口、消費“三架馬車”,轉變為財富為主動力。社會新常態的發展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追求人文魅力、國際化水平、信息多樣化以及生態環境良好。現階段,中國仍然是制造業大國,缺乏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在此基礎上發展的中國經濟,不利于可持續、健康發展。要想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擁有自身的核心技術,同時還要注重發展第三產業、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擺脫對出口的過于依賴。各個城市應該抓住“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展工業生產,以及完善服務業,結合城市自身的優勢,開展地方性特色產業。
其次,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從單純追求經濟總量到追求經濟質量的轉變。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城市正如雨后春筍一般拔地而起,城市數量雖然很大,但是城市內部相配套的城市基礎設施尚且還不夠完善,諸如交通、教育以及就業等公共服務亟待需要改善和提升。自從我國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以來,城市化進程逐漸放慢,人們逐漸意識到一味的擴大城市規模,只會加重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我們需要不斷完善和擴大城市建設的公共服務,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下,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斷改造升級城市發展模式。
1.回歸正常:與經濟增長降速相適應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做出這一論斷的依據在于現階段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從追求經濟總量向追求經濟質量轉變。因此,打好經濟降速這一仗,實現經濟增長軟著陸,才能促使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為了避免“城市經濟危機”這類問題的出現,城市發展必須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脫對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過于依賴,實現多元化驅動發展戰略。要避免“安全危機”,必須要杜絕高大上的城市建設面子工程,建設真正惠民、親民的人文社區,有助于人與人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居住環境的安全感;為了避免“環境危機”的出現,就要避免走上先污染后防治的老路,堅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進行經濟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相互矛盾,且能夠相輔相成。
2.回歸本源:與發展轉型相適應
經濟生產發展方式的轉變決定了我國城市發展方向需要轉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以及增長方式必須符合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要想避免城市發展出現差異化問題,就必須實現城市發展模式的轉型,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固有姿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以及社會五位一體,統籌兼顧,將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水平作為城市規劃建設的根本出發點以及落腳點,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從而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便利。在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城市依然是國家最高程度的個體,仍然具有相當獨立的意識形態,城市是國家文明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城市的轉型必須符合當前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應該大力發展城市文明建設,培養獨特的文化內涵,實現多元化經濟發展以及多樣化文明發展。
3.回歸理性:與多元相適應
以往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帶動,短暫的經濟刺激只能暫時解決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危害,但是卻不是經濟得以增長的持久動力。現階段,單純的追求GDP經濟總量,單純的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無異于是自欺欺人,不僅偏離了城市規劃的發展方向,而且還違背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一味的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忽視經濟發展質量,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重要形式,不利于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回歸理性,做到與多元相互適應,需要相關政府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城市建設指導理念多元,堅持信息多元化,文化多樣化以及發展動力多元化;二是,允許多種產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并存,但是并不意味著城市發展可以建立在環境破壞的基礎上;三是,城市發展一方面要打造自身的特色產業,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向外界學習。
1.宏觀背景的演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長足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成熟,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規定下來,政府宏觀調控的影響力越來越小,但并不為零,政府依然在優化公共服務、簡政放權、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建國初期,我國生產力尚且還不夠發達,采取計劃經濟體制,市場資源完全被政府控制和調控,雖然市場發展活力不足,但是那時發展動力單一,因此社會矛盾并非特別尖銳。現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階段下,結合城市規劃的因素有很多,更加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予以不斷發展和變革:首先,城市的發展不再是政府全權控制,而是擴展到了企業、社會以及個人;其次,在社會主義市場環境下,市場主體不斷實現多樣化,因此,利益沖突不斷尖銳化;再者,以往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現已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政府還要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激發市場創造活力;除此之外,政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發展下,要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的公共服務。
另外,單純依靠土地來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方式早已被日益發展的社會所淘汰。包括發達國家在內,都在積極尋找高新科技發展之路,依靠高新科學技術來拉動國內需求、擴大國際市場的占領。單純依照傳統模式進行城市規劃,極容易造成社會經濟發展泡沫的發生,城市高房價等,并不利于城市化的優質推進。因此,從“經營城市”轉向“運營城市”是轉變城市發展模式的客觀要求。所謂的“運營城市”,其實質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以及決定性作用,實現有形資產以及無形資產在社會主義市場發展環境下統籌發展,資產要在交換中不斷實現價值,從而激發市場活力。新常態環境下,政府進行城市規劃要徹底擺脫單一依靠土地資本來發展社會經濟,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的多樣化。
2.制度層面的轉變
城市規劃建設在推進城市化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城市規劃是城市基礎建設工程的前期工作,有助于為后期城市建設的具體開展繪制可行性較強的藍圖。但是,以往在城市建設中,由于人們過于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以及市場經濟,忽略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中的地位,因此,要將城市規劃提升到制度層面。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被進一步理順,從此以后,政府承擔起城市規劃的責任,城市規劃不僅幫助我們理清社會資源,而且還能估計城市建設成本,做到合理安排城市建設項目。
城市規劃不僅加強了制度建設,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對城市規劃的實施和管理。在經濟新常態發展下,政府不僅要做到依法規劃,還要做到依法實施、依法管理,將法治的重要作用凸顯出來;其次,為了確保政府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政府必須確保政策公開、透明,廣泛接納大眾意見,充分調動大眾參與城市規劃決策的積極性。并且,逐步將城市規劃擴展到農村規劃,引導農村走上科學規劃、農村自治的道路,讓農村的發展日漸實現可持續性。
3.技術層面的轉變
現階段的城市規劃已經與過去的城市規劃發生重大變化,單純注重經濟增長的速度,應對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已經難以切合新經濟常態下的城市發展需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政府將改善人居環境放在首要位置,逐漸開始重視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環境之間的平衡性。在城市規劃中,將“四個全面”以及“五個一體”貫徹到社會建設過程中,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到人名群眾才是政府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內容。打造一個經濟發展,環境宜居的社區環境,讓人民在城市居住的安心、舒心成為城市政府工作重心。
其次,要提高城市發展的韌性,實質上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必要保證。要想提高城市發展的韌性,政府要注重保護城市環境,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任何企業或者個人都難以通過破壞生態環境、掠奪生產資源的手段來實現經濟發展,其更加需要與環境、自然的發展規律相契合,順應規律進行發展才能夠不斷予以壯大;其次,政府要始終堅持科技興城的策略,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培養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堅持依靠生產力和科學技術來帶動社會效益,讓核心科技帶動城市向著更高水平邁進。
新常態背景下城市規劃的發展不僅需要發揚傳承精神,更加需要注重變革思想的融合,讓城市發展規劃回歸正常、回歸理性、回歸本源,讓城市規劃從宏觀背景、制度、技術等多方面予以變革,才能夠真正推動城市規劃予以順利進行,才能夠讓城市規劃越來越好,推動我國城市建設不斷發展。
[1]胡雪薇.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與變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01):241-242.
[2]何先明.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與變革[J].建材與裝飾,2017(28):63-64.
[3]何安萍.關于新常態下城市規劃的傳承及變革分析[J].中國標準化,2017(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