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春
身份證號:131082198105181022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美麗中國”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成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確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經過五年奮斗,成績斐然。十九大報告又在總結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基礎上,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并明確了至2035年建成美麗中國的戰略目標。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發表演講,在談到環境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番話,生動形象的詮釋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為我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解決環境問題,實現經濟增長轉型,明確了奮斗方向和工作重點。
根據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需要我們堅定踐行綠色新理念,堅決打好生態建設攻堅戰,穩步推進,全面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長遠目標。具體實踐中,要從以下幾方面努力奮斗。
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是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我們要建設的小康社會,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全面發展的社會,而建設優良的生態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需的基礎條件。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文明的全面進步、社會的全面和諧。
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是人民群眾的要求。目前,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健康,人民群眾對環境安全日益關注,對優質生態環境的需求愈加迫切。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讓青山綠水變為現實環境,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才能讓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
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西方發展的經驗教訓證明,高耗能、高污染的生產發展方式,必然會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給整個社會帶來嚴重損失,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靠長期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以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的。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尖銳,從根本上改變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勢,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和推進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是構建現代社會制度體系求。黨中央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重大規劃,這就需要通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考慮納入決策范圍,不斷完善政府決策、政績評估和法律法規體系,全面構筑統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我國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這三條紅線,就是我國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的極限和生態空間的天花板。因此,要切實落實從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城鎮空間、工業空間、農業空間,建立科學適度有序的國土空間布局體系,進而形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
在生產方面,要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推動產業結構改革,把綠色技術創新融入各個產業領域,用綠色發展的理念,對落后產業進行淘汰關停,用綠色發展的技術,對新興產業進行優化升級,從生產端實現節能減排。
在生活方面,要遵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的要求,實現以消費端倒逼生產方式綠色化。
要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保護優先、生態優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
要將生態保護與恢復同步進行,堅決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要將生態保護與預防污染協調聯動,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統籌協調規劃、管理、監測、執法等各職能力量,實現要素綜合、職能綜合、手段綜合,全面提升各類生態系統穩定性。
同時,也要加強城鎮和鄉村生態保護建設,在城市功能的調整中,優先規劃綠色空間,建設更多公園、綠地、親水空間,拓展生態休閑空間。
一方面要落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嚴格責任考核和追究,促使各級領導轉變發展觀念。同時對企業加強監管,建立環保信用評價和環保信息公開體系,綜合行政、司法、經濟等手段,以環保要求來提高企業準入門檻,加大懲處和追責力度,使環保標準成為企業不想碰、不敢碰的高壓線。
另一方面,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同時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生態文明的實現不僅僅要求且需要產業轉型,也要求且需要社會轉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發揮民間團體與組織的作用,倡導全民共參與,共創造,共享有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全社會共擔成本與風險,共享收益與價值。這樣有利于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保障公眾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有效防范與化解環境社會風險,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最終提高民眾的生態文明素質。
總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我們就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不斷開創打造美麗中國的新局面,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17
[2]李干杰,美麗中國建設深入人心穩步推進,人民日報,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