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健凱
榮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混凝土在材料上存在著物理上的熱脹冷縮的特點,不管是外部的條件還是內部的結構出現溫度上的變化,混凝土都會出現變形的情況,在變形的過程中一旦出現了障礙,就會使得混凝土的內部出現拉力以及應力。一旦拉力和應力高于混凝土本身的抗拉能力的話,就會使得混凝土出現由于溫度變化而產生的裂縫。
在混凝土固化的初期,如果外界溫度較高,或者是風力較大,就容易使混凝土在短時間內流失大量水分,并且沒有得到及時的補充,出現塑型收縮裂縫,進而影響到建筑整體結構的穩定性。
沉陷裂縫主要產生于以下兩種情況中:①如果施工所選區域的土質不夠均勻,或者是結構設計不夠完善,就很容易出現建筑整體的不均勻沉降現象,在大幅度的震動之下,混凝土就會出現一定的裂縫;②混凝土在硬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支撐物,如果支撐物硬度不夠,出現下陷或者是毀壞現象,也會造成混凝土的裂縫問題。
這些離子本身對混凝土的性能沒有影響,但如果與某些活性骨料相混合,就會產生化學反應。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產生比原來體積更大的物質,進而出現膨脹現象,加大混凝土出現裂縫現象的概率。除此之外,對鋼筋缺乏必要的保護措施,使得許多外部物質可以同鋼筋發生化學反應,出現較為嚴重的生銹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沿鋼筋所在的部位,很有可能出現裂縫現象。
如果一些施工人員片面追求施工速度,沒有嚴格按照施工程序進行作業,或是所選用的技術不符合質量控制標準,那么為混凝土的質量安全埋下隱患。例如,混凝土攪拌沒有達到標準,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發揮,硬度也達不到應有的標準。就很容易出現沉實不夠的問題,加大裂縫出現的可能性。
當施工單位在對相關的材料進行選擇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對混凝土的內部溫度進行降低,防止內外的溫度差過大,采購人員應當把水化熱比較低的水泥作為首選,從而保持好混凝土的強度和水泥的強度的一致性,盡量選擇細度較差的水泥用作原材料,這樣就會有效加強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除此之外,在對骨料進行選擇的時候,需要嚴格的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進行施工,同時,要按照混凝土制作的相關標準,來對原材料自身的搭配比例進行一定的規范,從而有效的保證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質量。
在建筑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加強材料配比的重視程度。在混凝土制作過程中,把控水泥及外加劑的用量,從而達到減弱混凝土內部積累熱量的目的。混凝土一般具有兩個特點:①抗壓性;②抗裂性。可以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提升混凝土的抗壓性主要是通過增強混凝土的振搗完成的。特別要注意:在振搗過程中,振實工作一定要有順序進行,避免少插漏插或過振的現象。其次,插點要均勻排列,一般以280mm左右的間距為最佳間距。15~20s左右為最佳時間。最后,如果水泥鋼筋或粗骨料有沁水狀況發生,存在裂縫或滲出較多的水分,就必須進行二次振搗,振搗的時間把控在20min左右即可。二次振搗工作主要是為了提高混凝土的密度,最終避免裂縫現象。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必須由施工單位的專業人員進行現場看護。如果有變形或位移的狀況發生,可以及時上報,中止混凝土的澆筑,將模板修復后再進行澆筑。當然,季節的溫度也是影響混凝土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冬天施工,溫度對混凝土的影響尤為明顯。按照施工標準,混凝土施工的溫度絕對不能低于15℃。而夏天的混凝土入模溫度一定不能超過25℃,從而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得到保障,促使建筑工程能順利完成。
①混凝土施工的關鍵環節是對混凝土進行保溫養護,最好的養護材料之一就是回填土,它可以預防裂縫的產生;保溫養護過程中,可通入冷卻循環水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濕潤,從而加快內部熱量的散發。②要適當對養護環境的溫度所有提高,這樣有利于減少內外溫差,使降溫速度得到有效緩解,不僅可以使溫度應力減小,還有利于增大混凝土的強度,從而達到預防混凝土表面干裂而產生的塑性收縮。在對混凝土的養護期間,要保證其中心溫度和表面溫度之間的溫度差不得超過25℃。在對混凝土進行澆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風雨天氣,要及時采取防雨條布進行遮蓋,并做好明溝排水工作,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得到保證。③對現澆板澆搗的養護工作也是混凝土養護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對這方面的工作也要加強,尤其是在外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更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對其經常進行澆水,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有溫度而產生的裂縫,還可以使有混凝土收縮而產生的約束應力得到降低,控制好裂縫。
由于當前混凝土材料在土建施工中的廣泛應用,混凝土結構的質量問題直接關系著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這其中最常見的混凝土裂縫問題必須得到重視和相關措施的有效防治。只有對混凝土裂縫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有效處理,才能夠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拉性能和整體質量,從而保證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確保建筑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1]郭士賽.淺談土建施工中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的應用[J].門窗,2014(07):414-415.
[2]謝云賀,郭杰,孟憲龍.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 [J].工程質量,2013,31(S1):26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