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 琴 2.徐 靜 1.張存站 1.杜 星
1.光大環境檢測(南京)有限公司 2.蘇州華測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初步建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體系框架。但是,隨著監測工作的不斷深入、監測領域的不斷拓展、監測形式的不斷變化,環境監測分析方法體系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要建立和完善包括各環境因子和監測對象的分析方法標準體系,特別是有機污染物和生物監測分析方法標準、構建標準化、中國化的中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體系。
目前,各地環境監測部門已具備多要素、多手段、有鮮明區域特點的技術能力,可覆蓋環境質量和污染源常規監測、微量有機物監測、生物群落監測、化學品毒性檢測、環境空氣連續自動監測、機動車排放氣污染監測、噪聲監測、污染源連續自動監測等各類環境監測領域,同時也具備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數據監控及空氣質量數值預報等對環境監測信息進行編輯處理和發布的技術能力,能夠科學、全面、及時地反映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為環境管理部門順利開展污染源監督管理、排污收費和環境綜合整治提供可靠的技術依據。
環境監測分析方法雖建立起一定的標準系統,但我國環境監測部門現有實驗室分析能力與國外技術能力對比,其發展水平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存在問題也比較普遍。隨著我國對行業排放物的要求不斷規范化,且企業排放現象也得到明顯改善,但現有分析方法對污染因子的監測無法達到企業排放的檢測要求,其中分析方法老舊且傳統,對污染因子的分析方法仍然停留在八十年代的國標法,完全達不到現代環境監測的要求。結合國內外環境監測分析技術的發展情況分析,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技術仍較為薄弱。從如下幾點進行分析:
2.1 檢測參數不全面。部分檢測參數檢出限與標準要求不符合或檢測參數未納入標準中的現象極為常見,且缺少對新方法與新項目的開發;就污染源監測而言,常規因子為主要檢測參數,缺少對新興行業中特征因子的檢測;檢測參數未做到及時更新,導致市場產品與實驗室檢測目標物留有脫節;缺乏對重金屬、環境激素等微量有機或無機污染物的監測。
2.2 水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有漏洞。當前的污水排放標準、水環境質量標準與標準分析方法不配套,未形成系統的水質分析方法;對水質參數的濃度多采用儀器分析或化學分析,不能全面體現水質;多種對污染物進行采樣與分析的方法較為繁瑣,工作效率低下;黃磷等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的檢測參數的監測方法干擾因素較多;缺少對水體富營養化等水污染問題的監測。
2.3 我國環境監測對污染源的分析仍以常規因子為主,特征因子基本未參與。我國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新興企業快速崛起,行業通常檢測常規因子無法準確分析出廢水排放的數據。而部分新興企業可能造成環境污染較嚴重,雖已建立對應污染排放標準,但環境監測分析部門對企業各項指標無法得出精準檢測的數據。
2.4 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遙感監測在水環境領域的應用已引起了環境保護較廣泛的重視。它能有效解決水環境監測的大范圍、連續性、動態性以及高效性等技術問題,但是,作為一種新型的先進技術途徑,遙感技術需要與其他領域的相關技術相結合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就決定了影響的因素較多,并且對監測工作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要求我們不斷完善監測方法和評價標準。
2.5 水體富營養化及藍藻“水華”是今年來較為突出的水污染問題。目前,一些地方已采用水質在線監測、遙感監測、實驗室監測、現場巡測等工作相結合的模式,開展水體的富營養化及藍藻“水華”監測工作,但是,仍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方面的監測技術配套研究開發工作,找出有效的解決途徑。
3.1 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標準分析方法,制定國家層面的環境監測規范。繼續推進標準分析方法的制定,以保證各項環境質量標準、廢水和廢氣排放標準的貫徹執行,爭取將標準分析方法系列化,形成針對飲用水源地水質、地表水、地下水、廢水、環境空氣、固定污染源廢氣、生物、固體廢物、噪聲、放射性監測等若干個系列的標準分析方法,使其與先進國家分析方法具有可比性。
3.2 實驗室內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內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強化全程序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并建立起環境網絡監測體系,選擇有代表性的參數進行監測,增強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可靠性,保證監測數據的質量。另外,加強水質環境的綜合分析水平,要將水質分析做到全面、綜合性、預見性,有準確監測數據,又有實際分析評價與對策等。
3.3 進一步加強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水平的研究。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要有點有面,有現狀分析、趨勢分析、規律分析,分析要有整體性、綜合性、預見性,既要有監測數據,又要有分析評價和對策建議等。
通過對國內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進行相應研究,從中發現,環境監測分析方法存在的問題比較多。為改善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提供技術支撐,在環境監測分析方法實際優化的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環境監測分析制度,逐漸創新環境監測分析方法,提升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的應用質量,增強其發展效果。
[1]卞艷.淺談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與發展[J].化工管理,2014
[2]郝卓莉.淺談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和發展[J].科技資訊,2014
[3]韓蓓蓓.淺談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發展趨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
[4]陳文華.論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建議[J].廣州化工,2014
[5]徐昌,王曉玉,王斌.試論我國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7